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有害生物抗性问题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抗性有害生物治理难度在哪儿?究竟有没有可靠的解决办法?

病虫害抗性局面严峻

“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超过了新药剂的开发速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芮昌辉说。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其中,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4种。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影响巨大的害虫包括水稻稻飞虱(对烟碱类、噻嗪酮有抗性);棉花棉铃虫(对菊酯类有抗性);蔬菜小菜蛾(对几乎所有药剂有抗性)。病害方面有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有抗性)、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有抗性)。


有害生物抗性发展迅速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都才介绍说,随着酰胺类、磺酰脲除草剂长达二三十年的使用,目前中国部分双季稻地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常用除草剂产生高水平抗性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棉花的抗药性也不可忽视。20世纪80年代在棉田推广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后,导致到80年代末棉蚜就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田间防治基本失效。

对症下药才能延缓抗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介绍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包括靶标不敏感、药液穿透率降低、代谢酶活性增强等原因,弄清机理后有助于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对于常见的抗性问题,他开出了几个关键“处方”:

第一,更换农药品种。采用新的作用机制的药剂,使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重新对药剂敏感。例如,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抗药性后改用吡蚜酮。

第二,增加药剂的穿透性。例如,使用具有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的溶剂来增强药剂对昆虫的毒力;使用植物油等来增加除草剂对杂草的渗透能力等。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第三,综合运用其他措施。1.合理用药,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2.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与多作用位点抑制剂混用或交替使用;3.开发新的作用机理的高效杀菌剂;4.综合治理,适当减少用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