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錢也不用給寶寶做,很可能「坑」了寶寶!

最近下載了抖音,偶然刷到一個幾十萬人點讚的早教視頻:媽媽把未滿月的寶寶雙腳提起來,然後驚呼,他終於用手支撐了(原視頻找不到了),好棒!

我卻嚇得滿頭汗……

這……這……萬一不小心手滑了可怎麼辦。

我正準備評論,發現評論區已經吵起來。

有反對意見,也有支持意見,更多的是支持,說這種“感統訓練”能開發智力,三十多萬的點贊啊,我不禁瑟瑟發抖,但願小寶寶都沒事。

上網一搜,把孩子倒立起來訓練的動作還真不少,家長自然也有疑惑:

再有錢也不用給寶寶做,很可能“坑”了寶寶!

關於這件事,我也經歷過,還算是有發言權。

兒子七八月大時,參加了早教體驗課,全程外教上課,寶寶能不能聽懂我不知道,但我全程只聽懂了“HI”“BYE BYE”(慚愧),還要用英文做自我介紹(汗)……

自我介紹完,就進入了運動環節,進入了寬敞的感統訓練室,裡面擺滿了各種玩具,類似下圖醬嬸兒:

再有錢也不用給寶寶做,很可能“坑”了寶寶!

第一個環節就是,盪鞦韆。

老師剛開始讓我們輕輕搖動寶寶,然後逐漸加大力度,越來越大……我全程懵逼,後來外婆阻止了我:搖這麼兇,娃兒腦殼不得搖壞嗦。

搖動完,老師就讓把孩子提起來倒立,類似於抖音上的早教視頻,這一次我拒絕了,萬一不小心掉下來,摔著腦袋怎麼辦?就算沒掉下來,扯著腿,脫臼怎麼辦?

但老師說,所有寶寶都要需要進行這項運動,可以進行感統訓練,促進大腦發育。

感統?聽起來挺高大上,很多早教中心也開展了類似課程,打開網頁搜索,全屏都是感統訓練機構的廣告,孩子膽小、喜歡打人、讀書不專心、動作不協調,都是全身感統失衡導致的。

針對這個疑問,特地諮詢了章醫生。

感統包含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刺激,就針對孩子喜歡打人這個說法來講,你說孩子愛打人是感統失調,這不可能啊。感統失調的孩子,看到想打的人,應該打不到他才對。如果孩子很準確打到了他想打的人,說明他的感統很平衡,配合得很好。我們醫學領域上的感統失調,一般是針對特殊孩子,例如自閉症,他們需要訓練下,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正常的孩子沒必要做這些。

大家肯定不滿足於此,於是我找了更詳盡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好多都是純外文網站……大家看完一定要給我點贊!

再有錢也不用給寶寶做,很可能“坑”了寶寶!

感統訓練的來源

百度詞條說,感覺統合是1969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yresA.J)首先系統提出,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對進入大腦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正確反應。然後,我就開始四處搜索“AyresA.J”,無奈,除了早教中心的廣告推文,什麼都搜不到……

然後搜到一篇文章,說AyresA.J的真名是Anna Jean Ayres(連名字都沒搞清楚,還真是以訛傳訛),如圖:

再有錢也不用給寶寶做,很可能“坑”了寶寶!

維基百科裡有關於她的介紹。

她在農場出生,她的父母都是學校教師。

1945年獲得了職能治療領域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54年獲了文學碩士學位。1961年獲得了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人類行為和腦部發育的關係。

互動百科裡說,職能治療師是專業醫療部隊中重要的一員。他們利用各類有治療價值的活動,以幫助不同年齡的人士預防、減輕或克服殘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康復中心嘛!

不過,感統的理論經過了很多專家的修改調整,我們來看看網絡上的“偽”理論吧:

感統失調“偽”理論

百科上還有這樣的“軟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後卻很一般了。

感統失調是怎麼造成的呢?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這……);

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這樣說來,感統不平衡的寶寶真多呀),造成觸覺失調。

2.環境及人為的原因(後天性的)

由於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兒童活動範圍變小,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致兒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輔導少而造成幼兒右腦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父母或保姆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髒,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

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人為地造成孩子壓力太大,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太少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等等 。

額……這些理由都是真的嗎?

各位爸爸媽媽看完後是不是很愧疚?趕緊掏腰包報班,別讓給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裡面每一條知識都毫無出處,錯漏百出,就算是創始人Anna Jean Ayres也很無辜,她完全沒這樣說過……

感統失調“真”理論

感覺統合失調的英文是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PD), 也可以叫做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它用來描述在兒童成長中,身體對於處理某種感知出現的困難。

我在維基百科找到了它的解釋,SPD是一種有爭議的症狀,指的是孩子的行為調解、注意、感知—運動功能以及感覺信息統合有關方面遇到了困難。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SPD的症狀,以及它是否能單獨稱之為疾病。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中也提到,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SPD的存在,它也不能成為醫學診斷。因此,關於SPD的治療方法同樣就有爭議。

2012年,美國兒科學會發表結論:關於感覺統合療法的有效性研究是有限的,而且,沒有定論。

對於這樣一個學術界不置可否,至今也沒有定論的訓練,各位爸爸媽媽卻要花上好幾萬,而且,萬一不小心失手了把娃摔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養育寶寶這件事情千萬不能道聽途說,現在社交媒體發達,很多育兒視頻、段子信手拈來,大家一定要有分辯能力,堅持科學育兒,我與你同行,獲得更多育兒知識點,請關注“章嵐育兒”微信公眾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