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長沙縣㮾梨鎮

——真實記錄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風貌,為歷史留下完整的視覺檔案

長沙縣㮾梨鎮,原名榔梨市,俗稱榔林。清代時是湖南省藩司派出的長沙稅課司駐地。1950年2月,曾一度作為長沙縣人民政府臨時治所。同年3月,定為鄉級建制鎮,更名為㮾梨鎮。1986年,㮾梨鄉併入後升為區級建制鎮。

㮾梨鎮位於長沙縣南偏西瀏陽河北岸,距長沙市15公里。抗日戰爭以前,有上、下正街各1條,橫街1條。正街東起未嫁橋,西止雙橋,長1.5公里。橫街起於上正街中心小碼頭,北抵龍王廟,長0.5公里。街區呈“T”形,街寬2.5米,房屋多系木質結構,臨瀏陽河的房屋均有“吊樓”。

清末,鎮上有南貨、藥材、鐵器、陶瓷等店鋪,居民300餘人。陶真人廟前及下正街沿河一帶設有“早街”,為附近農副產品集散處。每年陶真人廟廟會期間,本地商販及蘇皖浙贛粵桂等省的珠寶商、皮毛商、藥材商、鹽商多屆期來此貿易,盛極一時。1921年以後,街道有所擴展。長沙城的枯餅商、布疋商、百貨商遷來14戶,在上、下正街開店營業,人口增至500餘人。1941 年,日軍侵佔㮾梨市,市街毀損嚴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集鎮逐漸恢復。至1949年7月,有各類店鋪123家,人口800餘人。

㮾梨鎮名勝古蹟甚多。臨湘山緊挨㮾梨鎮,瀕臨瀏陽河,山上古木參天,風景幽美。陶公廟就座落在這座千古名山之下。陶公廟始建於梁天監年間(502- 519),奉祀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淡及其侄陶恆。據《晉書》,陶淡,字處靜,與侄專心修養,結廬臨湘山,相傳在這裡“羽化昇仙”。後人在此“建立祠宇”,並“潔布仙軀”,即供奉他們的“肉身”(木乃伊)於此。清同治《長沙縣誌》載:“咸豐二年以保護危城,真人叔侄與同縣李公真人俱膺封號。十一年三月禮部議奏,准予列人祀典。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長沙縣㮾梨鎮

每逢陶公菩薩兩個生日——農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舉辦盛大廟會。廟會每次時間長達10天左右。前來趕廟會、朝拜的香客成千上萬,其中有來自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他們對陶公菩薩虔誠至極,用“朝肉香”的形式頂禮膜拜。每次廟會,古戲樓上好戲連臺,長沙城裡的戲曲名角都登臺演出,整天整夜連演連唱。正戲開唱3天,接唱還願戲文,唱得精彩時,有錢人爭相往臺上拋賞錢,窮人則為之喝彩。廟坪裡,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競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彙集之所。

廟會期間,商賈雲集,買賣和交換商品的生意十分紅火,一時間,鞭炮不絕,香客、戲客人湧如潮,熱鬧非凡。人們因為廟會的需要,結廬成市,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著逐漸形成了今日的㮾梨鎮。因此,有民謠雲:“㮾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陶公廟由山門、戲樓、石級、正殿和偏殿5個部分組成,佔地11畝,建築面積1852平方米。山門為五間七柱三門三開磚砌牌樓,高大華麗,正脊置琉璃蟠龍寶頂,兩側列琉璃八仙,個個神態生動,兩檔鰲魚收尾,簷下層層堆塑。門牆明間上方漢白玉陰刻貼金豎書“臨湘山”額端置居中,周圍為五龍盤繞,構成傳統的“五龍捧聖”圖案。

“六朝遺廟”陶公廟,其“古樓”兩字為光緒皇帝之師翁同龢親筆書寫。石階依山壘石48級,巍峨聳峙,可俯瞰全街。陶公廟四周古木參天,其中一株樟樹已有800年樹齡,卻依舊枝葉茂盛,讓眾多遊人唏噓不已。陶公廟的建築,無論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簷、踢腳、欄杆、藻井、斗拱、門窗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堆塑、雕刻、彩繪等多種藝術手法,加以裝飾,顯得恢弘氣魄,古香古色,充分顯示了古代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令人歎為觀止。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長沙縣㮾梨鎮

正殿為前後兩殿,地面全部由花崗條石鋪成,前殿供陶公真人像,後殿為觀音殿。大殿石階下左道石柱對聯雲:

福地駐靈蹤,庇估梓桑,千歲勝地華表鶴;

清風被人世,發揚神智,三高真似石湖仙。

陶公廟中原有很多匾額,大多由名家題寫。大殿外簷正中的“德化無疆”匾,為朱熹於宋乾道五年(1169)題寫。左側“御菑捍患”匾,是民國11年(1922)時任湖南省長的趙恆惕所題獻;右側“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萬貢珍題寫。大殿內簷正中懸“欽頒祀典”大匾,上面記載著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禮部頒敕封陶公叔侄封號“昭顯”、“靈應”的聖旨。前殿有兩塊匾額,前塊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書“民賴恩福”,右側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撫吳大澂題寫的“三湘霖雨”;左側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樞題寫的“慰滿三農”。這些聯匾,連同廟內雕刻、堆塑、壁畫均毀於“文革”十年浩劫。1988 年市政府開始撥款修復戲臺和山門,1990年恢復宗教活動,1994年啟動大規模修復工程,聯匾均按歷史資料予以補書。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陶公廟補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南圓通寺,相傳建於唐代。1905年,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於此創辦梨江高小,開清末長沙縣興辦新學之先河,現改為梨江中學。校坪內柚樹兩株,系徐老當年親手栽植。

鎮西李公廟,為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會址,後為區蘇維埃駐地。革命前輩周幼恂、孔福生等曾在此組織領導農民運動,彭德懷也曾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大革命失敗後,㮾梨鎮曾是長沙縣地下黨活動的中心地點。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長沙縣㮾梨鎮

㮾梨境內泉井遍佈,最著名的有孚嘉井和泉井子,井水味純,水色清洌,四時不盈不竭。

臨湘山環境幽美,景色宜人,西望則長堤綿亙,波光帆影。東眺則遠山含岫,野樹籠煙。更有小橋流水,野渡漁村,頗富江南水鄉情趣。前人取附近景點菁華,鋪綴而成“梨江八景”。“梨江”者。乃瀏陽河流經㮾梨一段之別稱,亦為㮾梨的代稱。“梨江八景”是:

獅嶺仙蹤 臨湘山勢宛若仰天獅子,故別名“獅嶺”。這裡古木參天,鍾靈毓秀,陶公廟巍峨聳峙,為長沙著名古蹟。

鵝湖夕照 即對河黎家託,方廣20餘畝。明代吉王朱見浚曾在此養鵝自娛,每到夕陽西下,白羽清波,霞光萬點,歸鴉繞樹,牧笛悠揚,令人流連忘返。

梨江雙渡 㮾梨鎮街濱河而建,商戶比肩,兩舉行旅東西過渡,照來攘往,晝夜不絕,是以分大、小兩碼頭過渡。春雨煙雲,秋風雁陣,風景旖旎,目不暇接。

茆港孤舟 廟前澗水橫過,其畔垂柳婆娑,鳴禽宛轉,春風秋月,野渡孤舟,宛若畫境。岸多蘆茆,故稱茆港。明嘉靖時始建木橋,清初由長橋柳氏出資造石橋,落成日,有無數烏鴉步橋而過,乃取名“鴉林橋”。每至夕陽西下,倦鳥歸林,宛轉翱翔,生機蓬勃。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長沙縣㮾梨鎮

撐雲石筍 原橫街尾白衣庵側,有一天然玉晶石筍,拔地而起,崢嶸獨立,上有司馬頭陀所鐫銘記:

石筍伴南地,高山落花平。

明堂如仰掌,世代出奇英。

夾岸桃花 在未嫁橋澗水出口處, 桃花夾岸,落英繽紛,徉徜其間,幾疑武陵春色。

東崗晚眺 土地嶺原圓通寺與白衣庵之間,有一準提庵。元宰相許有壬(1287——1364)之父東崗先生曾講學於此。許相後建東崗書院以為紀念,準提奄即其遺址。院中原有碑石二方,一雲“東崗書院”; 一雲“準提大明府許氏修建”此處高阜開闊,憑崗晚眺,氣象萬千,夕照歸鴉,睛嵐古碣,景色盡收眼底。

古寺疏鍾 新街圓通古寺,傳為唐代尉遲公所建。原址山門瀕河,後門接土地嶺。建築雄偉,香火極盛。寺內有一古鐘,傳為唐代遺物。晨昏逸響,聲聞數里,振聾發聵。1905年徐特立創梨江女校於此,近百年來絃歌不絕,桃李遍天下。

㮾梨始建於晉朝,是一座有著近2000年曆史的古鎮。

今全鎮總面積2.2平方公里,轄5個居委會,有10520戶,56700人。1956年人民政府在完成對鎮內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後,即著手進行市鎮建設,首先改造與擴建了正街和橫街,安裝地下水管,一改過去骯髒落後的面貌。新修了新建路、臨湘路和大園路。對原有的文化巷、孚家井巷、大碼頭、小碼頭等進行了整修與改造。在原有街道的基礎上,由東南向西北逐步擴展,擴建面積0.4平方公里,比解放前增大1.5倍。㮾梨鎮變電站、二醫院、福利廠等60多個市縣區鎮企事業單位都設在鎮內,今成為長沙縣著名的輕紡、印刷、電子、食品等新興工業的中心。

㮾梨鎮的老街也讓人流連忘返,它由8條街道銜接而成。古街中,一些木質樓房臨瀏陽河畔而建,古橋、古碼頭、古井,形求了㮾梨鎮別具一格的古老風情。

注:文章來源於《湖南古村鎮》李漁村 李仕銘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