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经济学”

反腐“经济学”


注:本文不谈政治

五十年来幻梦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嘉庆四年,号称古今第一巨贪的和珅在留下辞世句绝笔后,一根白绫结束了49年跌宕起伏的一生。

朝廷抄没家产价值8-11亿两白银,仅现银一项即2.2亿两。

16-18世纪全球流入中国的白银总计约5亿两,市场流通中的白银也只在5、6亿左右。

乍一看有没赶脚哪里不对劲?

一念之差 身死国灭

反腐“经济学”

在通行金属货币的古代有个有趣现象。

以明朝为例,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贪腐横行。权贵阶层占有、囤积大量田土和货币。

政府收入日减以至国家机器运转困难。同时也直接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不断减少(通货紧缩),对普通生产者产生巨大影响---竭力维持、破产、逃亡等。这也是万历后期流民日众的原因之一。

在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生产不断破坏之后,市场产品大减,轮到通胀登场。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价格开始飞涨,加上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把人们进一步推向了起义之路。整个国家就是一大捆干柴,星星之火即可燎原。

国家机器缺钱也就弱化了动员能力。被起义军打到家门口的苦逼崇祯号召募捐时,群臣、外戚、宗室个个哭穷萎靡,募捐效果惨不忍睹。而李自成同志带领起义军攻入帝都后抄家时,却立马抄出白银约七千万两。

诸位看官也许没有概念。自隆庆放开海禁起,海外白银陆续流入3.5亿两,然崇祯末年,市场上流通白银却只有1亿多,而明政府年收入不过两千多万两。其他的白银去哪儿了?官吏、宗室、外戚、富商家里躺着...

皇帝同志内心深处一亿个MMP和草泥马在咆哮。在生死关头,若崇祯拉下面子狠下心派出锦衣卫、东厂罗织罪名将这笔钱抄来,用于赈济、招抚、安置、粮饷等,风雨飘摇的帝国是否还能苟延残喘一阵?不愿、不能还是不忍?最终只抛下一句“群臣误我”,身死国灭。

“不过寄之库耳”

反腐“经济学”

150年后深谙帝王心术的腹黑高手乾隆无疑高明得多。

托大量清宫戏、辫子剧洪福,清朝可能是唯一全民喜闻乐见,广场舞大妈都能侃上几句的朝代了。

机智的刘罗锅、纪晓岚、阿桂等“好官”,为“稀里糊涂”的皇帝怼得和珅、王亶望、李侍尧等贪官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茶余饭后大家扯扯淡,打个哈哈也就ok了,千万别当真╭(╯ε╰)╮

经历了刻薄严苛的雍正大刀阔斧改革之后,乾隆效仿祖父康熙的执政风格---刚柔相济,适度宽仁。对于贪腐,即使没看过“苏绰定律”的乾隆,不但心如明镜,还能有效利用。

乾隆是个心大、脑洞大、淌海水花钱的主儿,朝廷年收入远不够折腾,父亲积蓄也很快见底。善理财、敛财的和珅自然混得风生水起。

和珅敛财的办法不少,除了常规操作,大家了解较多的是“议罪银”制度。让这些捞了民脂民膏的官员们吐出来,聚沙成塔,供朝廷(皇帝)开销。

对于朝野舆论、民怨吐槽集火的典型大老虎、大案,乾隆在惩办之余,顺带抄没家产,以资国库、内帑以及...操办抄家的大小官吏。不但敲山震虎,捎带着挣了钱,还能平民愤,收获明君之赞许。

反腐“经济学”

对于和珅这只身边最肥的羊,乾隆有更深层考虑。和珅的财产来源,除了经营所得,就是下级官吏的各种贿赂、孝敬,小贪官们集中养肥了一巨贪。

这无疑是身边一俯首帖耳的人肉大金库。

影视剧里刘罗锅、纪晓岚们时常出个鬼点子让中堂大人忍痛割肉的场景大家很熟悉。现实中虽然没有这些桥段,但和中堂给皇帝些孝敬想必是养心殿日常了。

换句话说,有和珅在,在聚合效应下,海量而零散的大小贪官油水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在强势皇权下,是零存整取,还是零存零取,看皇帝需要罢了。若拿掉这个资金池,蚊子苍蝇一个个打起来,皇帝大人不累死也得烦死。

虽然乾隆末期盛世开始滑坡,纵使官吏、宗室、富商囤积了一定数量白银(包括铸造银器和陪葬品),但民间并未出现通缩情况,反而在全球白银持续流入的大趋势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

万历米价:白银1两=2石约377.6斤

乾隆米价:

反腐“经济学”

最后乾隆“留给”儿子的,是价值8-11亿两的巨额财产,约为15年的财政收入。

“不过寄之库耳”

这是门政治经济学

反腐“经济学”

时代变迁,社会早已进入纸币时代,甚至支付形式已经虚拟化网络化,普通人早已不囤积大量现钞在手。

用句香港古惑仔电影台词戏言之:什么人现金多?捞偏门的。

暂且不论为啥有人把现金囤家里,看架势就能吸引强力围观。

反腐“经济学”

上图是一个“小目标”堆起来的规格参数。重量?一张百元人民币钞票重约1.15克,一万元约重115克;一亿元人民币重1150公斤。

上周曝光的官员赖某,家藏现金3.105吨,2.7亿元。同时也一举超越前辈魏某的2.3亿规模,能堆满满一房间。

相比177.02万亿的M2余额,这不过区区九牛一毛。即使收回国库,似乎也影响不了大局?

大伙儿洗把脸,换个思路,站在执政者角度来看:

一平庸管理者甲,虽清廉,但能力捉鸡,把负责的某组织机构搞得一团糟,或连年亏损,或效率低下组织混乱。内部氛围也是极端紧张,人人自危,即使有能力也不敢施展。在恶性循环下,该单位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完蛋。

另换一能力强的管理者乙,把该单位打理得蒸蒸日上,连年利润可观,人人有肉吃,个个能施展。当然,乙在其中也没少捞油水。

若诸位是执政者,用甲还是乙?

打个比方,某公司CEO在本财年扭亏为盈,还额外创造了数亿的盈利。董事会欢欣鼓舞之余是否该多发些奖金、提成?若不发,容忍其刷一些公司费用、收点贿赂做补偿也就睁眼闭眼。

何况在前辈的执政智慧里,乙捞得的油水“不过寄之库耳”,随时可零存整取。若乙酷爱挥霍则更好,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做贡献。

大家若选乙,就懂了囤2.7亿的赖某。

这是个投入产出比问题。

另一方面 在通胀的大趋势下,即使是普通百姓也知道不能把钱放银行里贬值,要消费、要投资。把得来的巨额现钞囤家里是不多见的,也许只是还没来得及处理(比如洗)。

相比老百姓那点储蓄,让握有更多财富的人去消费去投资,对提振内需更有帮助。

比如买房,在帮助去库存的同时,能让其货币至少一半回流财政;或投P2P,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暴雷;或联合一群老铁组建基金,投资项目;就算拿去存银行(得先洗),那可是“高能货币”,能缓解当前的“钱荒”;即使不投资,拿去吃喝玩乐买奢侈品买豪车养x奶等等,也是第三产业的强心剂...

只有一种情形是始料未及的。群众的智慧毕竟是无限的,这些年机智的老铁们把财富纷纷转移、投向海外,就着实让上头慌过一比...

反腐“经济学”

从“苏绰定律”来看,在执政者角度纵观大局,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利大于弊,是可以容忍的。

这是门政治经济学。

世事无常,我国数千年厚重历史里,无数明君贤臣,终究没有摆脱轮回。

也许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能做得更好。

特鸣谢公众号---时拾史事、老斯基野驶、老斯基财经 特邀撰稿。

人活一世,不能只为了自己---尘世中渺小的屌丝流文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