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虜之患: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陪伴!

元朝殘餘力量北逃後,是為北元,北元又分裂為韃靼和瓦剌二部。其中韃靼衰退,瓦剌遂成為中國北疆的最大威脅。此後由於與明朝的長期戰爭及內亂、內戰不休,元氣大傷,蒙古人逐漸喪失了進取中原的雄心。但在失去了原農業地區的支援和調節,單一的原始畜牧業和不發達的手工業使蒙古人的生活陷於困境。獲取漢地的物資成為蒙古部落的期盼。而朝貢和打仗都是獲取物資的手段,因而韃靼、互剌諸部及兀良哈三衛不斷襲擾明朝邊地,往往是大掠之後自動退兵,形成歷史上所謂的“北虜之患”。隨著明朝吏治腐敗程度的不斷加深,邊防力量漸趨削弱,“北虜之患”日益加重。

北虜之患: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陪伴!

瓦剌也先汗在1449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入寇中國,是為土木堡之變。蒙古在此後百年的內鬥,韃靼重奪主宰地位,韃靼土默特部的俺答脫穎而出,於明嘉靖年間獨立建國,進而威脅中原。

嘉靖年間,韃靼諸部屢屢入犯,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明王朝的腐敗軍隊根本抵擋不住蒙古人驍勇善戰的騎兵。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俺答稱汗,遣使議和並求通貢市,明世宗屢次拒絕。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六月,韃靼首領俺答率領所部數萬精兵犯大同、薊鎮,大破古北口入塞,一直攻到北京城下。而明軍不僅京營官兵毫無鬥志,各路“勤王”之師也怯懦不敢戰,聽任韃靼軍隊在京師周圍肆意劫掠八日,滿載而去,史稱“庚戌之變”。俺答以武力成功逼使明廷答應開市,但北部邊境薊遼地區的滋擾直到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方始消停。

北虜之患: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陪伴!

1567年(隆慶元年),俺答數犯邊地,而土蠻亦同時入寇,進犯薊州,蹂躪昌黎、撫寧、樂亭、盧龍,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邊境形勢極為嚴峻。朝廷商議對策,工科給事中吳時來提議調兩廣總督譚綸、福建總兵戚繼光、廣西總兵俞大猷到北方“專督練邊兵”。福建巡撫涂澤民則懇求:“戚繼光才猷超邁,忠勇性成,功勳茂著,八閩愛戴,如出一口。……蓋一日有閩即不可無此官,乞將戚某專心料理閩事”。兵部意見:“戚某與譚綸向在福建,文武相資,練兵禦寇,立有成效,應取回京,共修戎政。”明穆宗朱載垕決定:“速召戚某同譚綸回京,訓練兵馬,以備緩急之用。”

北虜之患: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陪伴!

戚繼光於1568年(隆慶二年)二月任神機營副將;五月,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節制三鎮與總督同;三年正月,破例以總理兼任薊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譚綸則於1568年(隆慶二年)三月任薊遼總督;四年十月為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六年七月為兵部尚書,入掌兵部。戚繼光兼任薊鎮總兵後,在長期的親密戰友譚綸的極力舉薦和傾力支持下,在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出任首輔)的高度賞識和極度信任下,開始了軍事生涯的又一次輝煌。

北虜之患: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陪伴!

1570年(明穆宗隆慶四年),俺答為救孫兒把漢那吉,與明朝開始和談,次年達成協議,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史稱俺答封貢。北虜問題至此告一段落,封貢換來北疆過百年和平,直到滿清崛起時,九邊烽煙再現。可以說,蒙古人自從被朱元璋逐回草原那一天起,無時不想著“光復中原”,對於明朝的統一政策,必然是拼死反抗,和平統一是不現實的,明朝開通馬市互惠蒙古人,其實也是養虎為患。隨著滿清的崛起,和蒙古人一拍即合,在戰略上擠壓明朝的空間,互通聲勢,曾經強大的明朝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一直到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