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9月24日,

就在中秋節當天晚上,

當大家正開開心心地

吃著月餅賞著月亮時,

昆明一小區電梯裡的14個人,

卻正在經歷著

令人恐懼又窒息的驚魂事件……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當天晚上9點多,昆明經開區順通大道紫蔓園小區,有14個人被困在了一部電梯裡,已經被困一個多小時,更為緊急的是,這其中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由於空氣不流通,有一人出現了缺氧發暈的症狀,消防接警後迅速趕赴救援。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救援人員剛到小區,

居民們就立刻圍了過來,

請求消防人員趕緊救人。

此時,電梯門口已經聚滿了家屬,

他們焦急地告訴救援人員,

裡面的人已經被困一個多小時了。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救援人員:“不要吵,什麼情況?”

家屬:“我哥在裡面。”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經開消防中隊消防員:“當時他們被困在了一樓和負一層中間,上也不上、下也不下,剛好就把電梯門堵在牆中間,裡面排氣不暢,十幾個人被困,呼吸不暢。”

電梯無法打開,

被困人員悶熱難耐,

守在電梯外的家屬情緒也很激動。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由於電梯出故障,

維修人員無法打開電梯門,

消防救援人員決定

先把門撬開,利於通風。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一樓的電梯門被撬開後,

救援人員配合維修人員

爬到電梯上進行檢查。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經過一番努力,

被困在牆中間的電梯

終於下降到了負一樓,

隨後,電梯維修人員

趕緊用應急鑰匙打開電梯門。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電梯門一打開,

被困的14人已是滿頭大汗,

一名十三、四歲的男孩

出現缺氧發暈的情況,

救援人員趕緊把他

攙扶到一樓空曠地方,

並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萬幸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緩和,

這名男孩並無大礙。

目前,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電梯發生故障時,

電梯內被困人員應該怎麼做?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一、保持冷靜

遇到電梯故障時,首先要保持鎮定,千萬不要慌張,也不要大聲呼叫。電梯槽有防墜安全裝置,會牢牢夾住電梯兩旁的鋼軌,安全裝置也不會失靈,一般情況下電梯不會掉下電梯槽。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二、向外界求救

通過電梯內對講或警鈴按鈕通知維修人員救援,不要亂動亂按,等待是保障安全的明智選擇。

三、配合救援

聽從救援人員的指揮,配合救援行動,以保證安全。如果外面沒有受過訓練的救援人員在場,不要強行扒門爬出電梯。

日常乘坐電梯時,

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一、注意安全標誌

乘坐電梯時,注意查看電梯內有沒有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安全檢驗合格標誌,電梯有安全標誌才能保障安全。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二、是否掛有“停梯檢修”標誌

注意觀查電梯前是否掛有“停梯檢修”標誌,如果掛有該標誌,說明電梯正在維修,就不要再乘坐了。

三、不要超載

留意電梯承載重量,當電梯報警時,應主動退出等待下一趟再乘。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四、不頂阻電梯門

電梯快關門時,不可強行衝進電梯,切忌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停留,防止受到傷害。

五、緊急按鈕不可隨便按

應急按鈕是為了應付意外情況而設置的,電梯在正常運行時,千萬不要去按應急按鈕,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六、文明乘坐電梯

不在電梯內拋灑液體、亂扔廢棄物;不用腳踢踹電梯門;不做其它影響電梯正常運行的不當行為。

七、特殊情況勿乘坐

在發生火災時,禁止使用電梯逃生,應該從樓梯安全出口處逃生。

八、電梯異常勿乘坐

乘坐電梯時,如發現電梯門沒有關上就運行,表示電梯有故障,千萬不要繼續乘坐,並及時向維修人員報告。


14人被困電梯缺氧、呼吸困難,裡面還有兩個孩子和兩名孕婦……


條碼君溫馨提示:

電梯是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重要設備,

平時搭乘時,要注意文明使用,

不要隨意破壞電梯設施。

記者:馬純康 李小松

部分內容整合自鄭州警民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