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古建築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一座城市發展過程中,反映了當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因素;一座城市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的歷史沉澱,是後人對前輩的一種尊重與解讀.

青礁慈濟宮

廈門有青礁、白礁兩處,青礁慈濟宮,也稱東宮,位於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離廈門12公里。白礁慈濟宮位於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離廈門14公里。這兩座慈濟宮均保留有宋代(公元960-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建築風格的道教宮觀建築。慈濟宮雖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但仍保持宋代始建風貌。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東宮奉祀北宋神醫吳本。吳本,又稱吳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同安白礁人。東宮原為五殿。據說,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師東征,收復臺灣。出征前到東宮向保生大帝許願,請大道公隨船護航助戰,收復臺灣後重建東宮。可臺灣收復後,青礁已是清朝治下,無法還願。於是,鄭成功命在臺南學甲鎮建造慈濟宮。從此,吳真人就在臺灣生根。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鄭成功的“忠貞軍”的閩南子弟約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學甲遙祭大陸的祖宮,稱之為“上白礁”,成為慣例,延續至今。如今,臺灣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200多座,善信甚眾。

東宮建築為雙曲燕尾歇山式,12根龍柱氣魄非凡,尤以二根花瓶柱甚是奇特。木雕也甚精湛,且無蜘蛛結網。據說是用了唐伯虎作畫顏料配方的緣故。彩繪更是精美。前殿左廊天花板上的鳳頭、龜背、龍爪、獅足、虎腿、白澤尾,背駝紅袱大印的“鴟龜”,在閩南宮廟中極為罕見。

每逢歲時年節,一座座的宮廟裡總是人員輻湊,往來的信徒們滿懷虔誠地在吳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菸,口中呢喃私語,希望吳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學,生意順利,無病無災……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吳夲是何方神聖,竟贏得如此眾多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不瞭解這一信仰的人們,大多會把吳夲想象成遙遙在上的神秘仙國世界裡的神佛。其實,吳夲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國來客,他成神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個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間的民間醫生。

有關吳夲生前的活動,在吳夲逝後不久,廈門高林村西村社孫姓的第十世祖孫瑀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撰寫了《西宮檀越記》,文中追憶了其先大父孫天錫生前與吳夲相善往來的情況。其後,在十三世紀初葉,進士、廣州別駕楊志與漳州守莊夏,分別撰寫了《慈濟宮碑》,兩碑記對吳夲生前往後的事蹟都介紹頗詳。此外,發現於龍海的《白石丁氏古譜》,其記載也從某一側面透露出吳夲生前的相關信息。下面,我們就從上述這些原始文獻的記載入手,揭開籠罩在吳夲身上的神秘帷幕。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根據楊志、莊夏《慈濟宮碑》的記載,吳夲,父名通,母黃氏,生前活動於泉州府同安縣與漳州府海澄縣交界的白礁與青礁一帶。吳夲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卒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享年58歲。吳夲生前,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同時,他身上也帶有濃厚的修道學仙的色彩。如楊志在《慈濟宮碑》中,認為吳夲“弱不好弄,不茹葷,長不娶,而以醫活人。枕中肘後之方,未始不數數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遠近以為神醫”。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可以看出,吳夲生前不吃葷、不娶妻等行為,頗似嚴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藥到病除的高明醫術,也為他本人博得“神醫”的雅稱。在莊夏的筆下,吳夲頗類道家者流的醫生角色,愈發生動鮮明。吳夲畢生從事民間的醫療活動,在醫術上頗有創穫,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時吳夲還藉助一些道教的儀式,幫助患者解決病痛,效果同樣顯著。莊夏《慈濟宮碑》稱,“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沈痼奇恠,亦就痊癒。是以厲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可以想象,如果吳夲願意,他所擁有的高明醫術可以很容易地為他帶來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祿。然而,生性純樸而又淡泊名利的吳夲,並沒有把他高明的醫術當作追求功名富貴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為民眾解除病痛為矢志。對於登門求醫的病人,吳夲不分彼此,“無視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鹹以為神”。吳夲生前高尚的醫德,在此有很明顯的體現。

孫瑀的《西宮檀越記》,也給我們帶來吳夲生前活動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宮檀越記》裡,孫瑀追憶了其先大父孫天錫在獲得吳夲施藥治病後兩人相善往來的詳細經過。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孫天錫食河魚得疾,調養於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個多月後,有一姓裴的方士,自號養真老子,年已80有餘,但身著道袍,鶴髮童顏,頗有神仙之概。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裴養真周遊到居士庵,與孫天錫相見之下,談天說地,話語極為投機。過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吳悟真,“素以神醫名”,聽說周遊於旗山居士庵的裴養真“妙契神靈秘旨,且深修煉之術”,在修道學仙上極有造詣,於是急忙涉水渡江,趕來拜訪求經。裴養真一見吳悟真,就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與談吐所折服,“知為超世人”,於是兩人相得甚歡。在結為密友後,裴養真對自己所學毫不隱瞞,傾囊傳授給吳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處之餘,吳悟真見孫天錫面帶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錫治病,“三日而見效,半月而平復,閱三月而肢體強壯,顏色如故”。愈後,孫天錫大喜過望,要以百金酬謝,吳悟真卻而不納。於是孫、吳兩人也結為深交,在裴養真走後,兩人還不斷地互通音信。

孫瑀文中的吳悟真是否就是吳夲呢?答案是肯定的。孫瑀《西宮檀越記》開篇即指出,“裡之有吳西宮,猶白礁之有祖宮也。蓋白礁為吳公出生之鄉,而西宮為吳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為吳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吳悟真的祖宮,這兩者已大致能說明吳悟真與吳夲應該同為一人。重要的是,孫氏後裔在重修族譜時,又在《西宮檀越記》文後加上補註,“吳真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歲三月十五日辰時,卒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歲五月初二日,經今計封十六次”。由此觀之,吳悟真就是吳夲,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時用的道號。從孫瑀追憶的這個故事來看,吳夲生前對道教方術興趣盎然,在聽說裴養真的消息後,不辭勞累,從白礁涉九龍江到廈門拜會。同時吳夲的醫術也相當高明,面對孫天錫調養一個多月都未見起色的疾患,在施藥調理後,三日見效。而且,吳夲醫德高尚,當孫天錫以百金重酬其功時,不為錢財所迷,而是坦然卻之。

此外,《白石丁氏古譜》中,也留下一些有關吳夲生前的信息。龍海丁族三世祖丁遷過世前留有遺囑,以詩歌的形式勸勉後人力行善事、節費濟人,其第四子丁祖併為遺囑作敘。到北宋仁宗間,族裔復請吳夲錄遺囑及敘於祠堂:“迨宋仁宗朝,吳真君以通家善書為吾舍再錄此頌及敘於祠堂,為世守芳規。其榜末題雲:天聖五年臘月吉日,泉礁江濮陽布叟吳夲謹奉命拜書”。從吳夲的署名來看,其自署的“濮陽”應為籍貫,“泉礁江”則應指同安白礁,因舊時同安為泉州所轄。這一記載為吳夲出生於白礁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明。而且,丁族作為地方上的大族,會請吳夲幫忙以善書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勸誡重錄於祠堂,作為“世守芳規”,說明吳夲生前在書法上有一定的造詣,且精通道家的善書,所以才為丁族所倚重。

有關吳夲的去世,莊夏《慈濟宮碑》僅提到“卒於家”。但當地民眾知道吳夲去世後,都認為痛失一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良醫,心中萬分難過。為了紀念吳夲,民眾自發在吳夲生前採藥煉丹的青礁,搭建簡易小祠——龍湫庵,供奉吳夲神像,呼為醫靈真人,虔加祭禱。說來也怪,病人在龍湫庵祭拜後,其疾患往往不藥而癒,似乎是吳夲的在天之靈還在冥冥之中護佑著他的鄉人。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各地的民眾紛至沓來,到龍湫庵祭拜吳夲,以求得病癒,結果效果同樣明顯。楊志在《慈濟宮碑》中也記載了這一異事,“既沒之後,靈異益著。民有瘡痬疾疢,不謁諸醫,惟侯是求。撮鹽盂水,橫劍其前,焚香默禱,而沈痾已脫矣”。

南宋紹興間,氣焰張狂的一股盜賊闖入白青礁一帶,當地受害民眾無奈之下,入廟祈求吳夲的護佑。不久,官兵在與盜賊的格鬥中擊斃為首的李三大將,殘寇也陸續被擒。為了感謝吳夲冥冥中的佑助,時任吏部尚書的青礁顏氏族人顏師魯,向朝廷奏請於青礁立廟。於是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簡陋窄小的龍湫庵擴建為巍峨壯觀的青礁慈濟宮(慈濟東宮)。同年,白礁民眾也自發立廟奉祀吳夲,這就是白礁慈濟宮(慈濟西宮),東西兩宮同建於紹興二十一年,為漳州、泉州兩地民眾分別謁祀。而白礁慈濟宮早於青礁慈濟宮之說始於南宋趙構“泥馬渡江”的神話,不足為據。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就在這座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飛簷交錯的宮殿中,傳言有有四絕:

一是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烏龜身、四腳獸的神物;

二是宮中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

三是東宮左側扣上,有一塊“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

四是宮殿椽子上的黑白畫,據說是來自唐伯虎的顏料、配方和畫法,不受蟲蝕。

宮後有岐山,左有龍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龍湫庵下的左邊山谷,即龍湫坑,流水不息,激湍於巖壁石隙間,飛珠瀉玉。石上鐫“龍湫”二字,其上有平頂石,擊之如擂鼓,稱“仙鼓石”。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白礁慈濟宮與青礁慈濟宮肇建後,似乎是對信徒的供奉表示滿意,吳夲又多次顯靈佑助地方民眾。當時晉江人梁克家任宰相,訪得故鄉廟祀的吳夲靈驗異常,於是代向朝廷請賜廟額,朝廷遂頒給“慈濟”二字。至慶元乙卯(1195年),朝廷又敕封吳夲為忠顯侯。開禧三年(1207年),漳、泉一帶大旱,赤地連數百里,白礁民眾祭禱吳夲,輒得大雨。隨之,大批強盜欲入寇白礁,忽然看到寫有“忠顯侯”旗幟的神兵阻御,即驚慌卻走。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白礁民眾把這些靈蹟上報朝廷,於是朝廷又敕封吳夲為英惠侯。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增封吳夲為康祐侯。端平二年(1235年),封靈護侯。嘉熙三年(1239年),晉封正佑公。

到嘉熙四年(1240年),御史趙涯認為吳夲慈惠濟世,不貪慕功名利祿,上書朝廷,乞去公侯爵號,改封真人。得到朝廷允准,下詔封為衝應真人。淳祐元年(1241年)朝廷又下詔改廟為宮,白、青礁慈濟廟改稱慈濟宮。此後數年間,朝廷又疊加封號,到德祐元年(1275年),封號已累加至孚惠妙道普祐真君六字。

探秘青礁慈濟宮,傾聽千年風雨中神明的呢喃

(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