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酒量爲什麼那麼大?

醉看風拂袖17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在寫東西的時候肯定是有誇大,這是古人的一種習慣,尤其是描寫英雄好漢的時候,動輒十幾碗酒,主要就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好爽,因此肯定是有誇大的成份的,中國的酒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在也是如此。古時候無論是豪俠或者是文人墨客,似乎都喜歡飲酒,並且記載的是一個比一個能喝。

誇大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古人是真的比現代人能喝,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其實區別挺大的,古人喝的純手工發酵的酒,類似於現在的米酒之類的,這種酒的度數可是非常低的,能喝並不代表酒量好,只能說古人喝得多,假如說把現在的烈酒給古人,恐怕一兩杯下肚就得喝翻。

根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來看,古人喝的酒也就是幾度罷了,最高也只是在十度左右,這種酒在古時候相比白水來說,口感非常好,而且很有可能還有甜味,所以古人才喜歡飲酒,行走江湖的人更是喜愛不已,哪怕是中午歇一會不吃飯也得喝那麼幾杯,不僅能解渴還非常好喝,喝幾杯也不會醉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宋朝之前,在宋朝的時候出現了蒸餾酒,這種酒差不多也有五十度左右,和現代的酒區別不是很大,這種酒多喝幾杯可是真的會醉的,因此在宋朝之後很少看到有人喝十幾杯的記載。

有趣的是明朝的時候人們喝不慣這種酒,還將這個酒給棄用,重新開始用以前的釀酒方式,一直到清朝的時候,高度數的白酒才開始再度傳播。所以說古人的酒量大,一方面是古人喜歡誇大的描寫,另一方面是古代的酒度數不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縱觀古今,豪客皆善飲。亦以善飲為傲。哪怕是到了現在,酒場豪客亦為人稱道。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真的那麼能喝麼。

一代詩酒仙李白曾雲: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需傾三百杯。

如今莫說三百杯,三杯下肚面不改色的都能被道一聲“好”,那麼古人是如何飲下這三百杯的呢。且聽扒叔慢慢道來。

第一:古代酒精度數低

宋代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寫詩說韓愈“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筆小詩”。

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時人們的主要飲用酒。所以李太白才能日飲三百杯,千杯而不醉。

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 ,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發酵後就過濾而得。

白酒是宋元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其學名叫蒸餾酒,又因為白酒可以點燃,所以也叫燒酒。

明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中,有一段關於白酒釀造法的記載:人們將濃酒和酒糟放入蒸餾容器裡面,容器下面加熱後,水汽蒸騰上升,遇冷後,就會凝結成水珠,水珠彙集起來就是白酒。並說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意思是說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濃烈。

第二:酒具小

古代詩文中動輒飲數罈美酒的豪客,這裡的壇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

考古專家從浙江月湖宋代都酒務遺址挖掘出大量酒罈,發現當時的一個酒罈容量一般只有1公升,相當於現在一瓶半啤酒的容量。

所以天龍八部裡喬峰一次喝一罈酒,其實就相當於現在人對瓶吹啤酒吹了一瓶半。還是甜酒。

至於武松三碗不過崗,怒幹十八碗、古人的碗本身就不大,再除去用碗豪飲必然會撒出去至少三分之一(不信的朋友用碗喝試試),所以自然無事

第三:作者的誇張

小說也好,電視劇也罷。都是取材於生活,然後在基礎上誇張創作而成。就像某某神劇的手撕鬼子。而作者取材多源於他人之口,本身就是三人成虎,在傳播過程就被誇大了,作者創作的時候再誇大一下,自然就,誇張。

以上就是我關於題主的回答,希望對題主能有所幫助。


扒電競


不是古人酒量大,而是古代酒的度數太低。咱們穿越過去都能和幾壇

武松打虎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今天咱們不說這事是真是假。只聊聊古代酒的酒精度數是多少。因為古人喝酒動不動就是幾大碗,或者幾大壇,總不至於每個古人都是海量吧!

酒,這個東西最早出現在神農時代。這是《神農本草》中記載的,也是酒這種飲品的最早文字出處。當時的酒並不是糧食釀出來的,而是水果酒,具體度數不詳。但是按照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是沒有蒸餾技術的。最早是天然發酵。後來只能用一些瓦罐類的簡單工具總結髮酵的經驗。因此度數不會太高。能達到現在啤酒的度數就不錯了。

酒在當時絕對是奢侈品,只有特權階級才能喝到,畢竟生產力落後,產量極低。但是不管怎樣,酒被髮酵出來了,中國人有了“借酒消愁”的資本。

隨著歷史的進步,人們對就酒的製造工藝越來越成熟。曹操的一句“唯有杜康”成就了杜康的長盛不衰。古人提到的女兒紅、杏花村等,也都成了後世名酒。但這些都是黃酒,度數也就是十度左右。而且這些酒的價錢都很貴,底層百姓是喝不起的。和現在一樣,普通百姓總不能天天喝一千多一瓶,甚至上萬一瓶的茅臺吧!

民間主要以米酒為主,關於米酒的度數沒有詳細歷史記載。但大多數學者推斷古代米酒不會超過七度。純度低一點的米酒也就三四度,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

有了蒸餾技術之後,才出現了高度酒,但那是元朝之後的事。唐朝詩仙李白每天酒不離手,李白是有錢人,喝的應該是好酒,但是最多也就是十度左右的黃酒。所以並不是他酒量有多大,也就是要個風流文人的酒仙形象罷了。久而久之養成了沒酒就沒有創作靈感的習慣。

武松是宋朝人,景陽岡那個路邊攤也不可能賣高檔的黃酒。最多是賣點普通米酒供過路行人解解渴。再加上武松是豪爽之人,酒量自然不小。所以喝了十八碗才有些醉意。如果他喝的是六十二度的二鍋頭,十八碗之後他還能打虎?估計躺在地上老虎都不敢吃他,怕吃完之後自己一起醉倒。

衝仔只是借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和您聊聊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及發展。水平有限,只願博君一悅,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交流。

我是衝仔學歷史,有共同愛好歷史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我們共同學習正史趣談。


衝仔學歷史


酒對與中國來說是一種融在血脈裡的文化,它貫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


史前原始部落的人就開始食用經過發酵後果子流出來的汁水,夏朝的時候就了有對酒的記載,古語有云:“杜康造秫酒”,酒聖杜康作為夏王朝的五世國王,親自造酒,可見當時人們對酒的重視程度。

遍觀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只要有酒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故事發生。

三國時曹操劉備月下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唐朝時李白斗酒詩百篇等等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們不禁會好奇,為什麼古人的酒量這麼好,為什麼古人拿著大碗甚至抱著大罈子喝完這麼多酒還能上陣打仗,吟詩作對。難道他們真的是千杯不醉嘛?



其實不然,在元代以前古時候的釀酒技術並不發達,都是發酵酒,大多都是甜酒,酒精度數也就十來度,而且味道還是偏甜味的,和現在我們喝的米酒差不多。 所以我們聽說的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喝了十八酒還能過的了景陽岡,那時候他們喝的酒度數都不高,所以喝那麼多也沒什麼事情,對於李白喝酒後能寫詩可能就是喝完酒能幫助他激發靈感,大家沒有靈感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下小酌一點看看能不能幫你找到靈感。至於武松喝完酒能打虎我建議大家不要模仿酒能壯膽不假但是應該壯身板,不然一不小心就給老虎加了一道菜。




古時的遼,金他們世代居住在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所以到元朝統治中原以後才將蒸餾技術普及運用到釀酒技術中。

不過由於當時中原人還不太能接受蒸餾酒熱辣燒口的感覺,還是覺得發酵的甜酒好喝,所以當時喝發酵酒還是被當做達官貴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只有買不起發酵酒的老百姓才會去喝蒸餾酒。


一直到後來滿清統治中原以後,由於他們出生雪國,世代喝的是高度的蒸餾酒,對這種熱辣的口感情有獨鍾,所以蒸餾酒才能取代發酵酒成為主流。


三水木兮


古代的盛酒的容器量和現在不一樣,就是說度量衡和現在的不一樣,古代的酒精度數也不能和現在的白酒相提並論。

度量衡

先說一下度量衡,斛,是一個量具單位,在宋朝以前其容量是十鬥(宋以後改為五斗),而石,作為量具單位時,十鬥為一石,其容量也就是一百斤。也就是說,一斛(在宋朝以前)就等於一石,也就是一百斤,所以宋人趙崇絢在《續雞肋》說:漢朝的廷尉於定國飲酒可至數石而不亂,大儒鄭康成可以飲一斛,劉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詩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的酒量多大呢?

酒精度數

古代酒和現在的酒最大的不同是酒精含量,就是度數不同,歷代釀酒技術也不同,以前的酒更多的是一些米酒類,酒精度數低,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文學作品寫作需要

歷史上很多詩人,作家都喜歡喝酒,杜甫的《飲酒八仙歌》中的八個詩人酒量都很大,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這些帶有文學的誇張性。

酒雖好,不可貪杯,才能讓家人不擔心,過一個愉快祥和的春節!


青青子衿的雲裳


聽誰說的古人酒量大啊,哪位梁山好漢進的店來喊道:小二,給我來二斤六十度的扳倒驢,小二回答:這位爺,扳倒驢咱們賣沒了,有新進的老毛子的九十六度伏特加,您看怎麼樣?。。。古代文學中提到喝酒總不提度數,知道吧,喝韓國的燒酒、日本清酒那些十八九度的酒,就你媽一個喝水,所以,喝酒這事兒一別提古人,二別提外國人,就自己跟自己幹,喝舒服了,喝痛快了就好。


碧伶居士


古代的釀酒提純技術沒有我們現在這麼發達,那時候基本上每家每戶都可以自己釀酒,他們那時候的酒有點像我們現在自家釀的米酒一樣,純度不高,也就幾度左右。



古人尤其是那些行走江湖的壯漢一口氣喝一罈酒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像我們現在喝啤酒一樣,酒量好的人完全可以喝一箱。



當然電視劇裡拍的喝酒大部分都是以水代酒,沒有用真酒拍攝,不然在劇場上耍酒瘋那可真的無法想象。



因此古代人酒量大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酒的度數不高,就像喝白開水一樣,如果要是把古代那些會喝酒的人放在現代,讓他敞開肚皮喝白酒,估計沒有多少人能站起來走兩步。

真正會喝酒的人還是現代人,一口悶個半兩不成問題,我有個同學喝用塑料杯喝白酒,滿滿一杯直接幹了,不得不服高手在民間!!


Sweet解說


只因文學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例如:景陽崗武松連喝十八碗酒還能打虎,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如今廣東順德的人們在喝早茶時飲用的一種紅米酒代表了一種現象,即印證我們的先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學會了釀酒,對一些米酒,加飯酒,黃酒度數較低的酒類可一次用量大些 ,而高度白酒就要注意了,還是那句話:飲酒需適量,貪杯惹事端,您說是嗎?



劉建兵145263287


這個不是人的問題,這是酒的問題。

古人喝的酒和現在的白酒不同,那時候的酒都是用米發酵了做出來的酒,就像是現在的酒釀,基本沒有酒精度,只有點酒的味道。那真的是想醉都有點難呢。

而現在喝的酒就是蒸餾酒了,真正的世界聞名的白酒。你再試試?

所以不是人的問題,是酒不同而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