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今天告別這位老人 胡耀邦曾評價「比我有水平」

2018-09-26 20:29 |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侠客岛:今天告别这位老人 胡耀邦曾评价“比我有水平”

9月13日,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林乎加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今天,他的遺體在京火化。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代表人物之一,林乎加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所耳聞。他是唯一一位曾主政京、津、滬的市委書記,被戲稱為“救火隊長”。他還是中國扶貧事業的奠基人,為“三西”(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的扶貧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俠客島推薦《中國新聞週刊》的一篇文章,作者詳細採訪了其生前共事過的同事、幾任秘書,為我們瞭解林乎加老人提供了一個更加細緻的視角。文章很長,但很生動,希望大家看完能有所得。

9月13日早上7點零6分,林乎加在農業部期間的秘書、農業部獸醫局原局長賈幼陵接到林乎加小女兒林大建發來的短信:老爸今早4點43分去世了,走得很安詳,特告。

林乎加,原中顧委委員之一,唯一一位曾主政京、津、滬的市委書記。此時,距他年滿102週歲,只有三個月了。

他去世的消息很快傳開,網上開始出現悼念文章,多是感激他在恢復高考的時候擴大了京津兩地的招生名額,改變無數青年命運的。

但是,瞭解林乎加的人都認為,這其實並不是他最顯著的政績。

改革開放初期,他臨危受命,在兩年之內接連主政上海、天津、北京,都是為了“扭轉被動局面”,被戲稱為“滅火隊員”。此後他調任農業部,貢獻卓著,有人說,中國農業農村改革出了兩位老人,一位是力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杜潤生,另一位就是力促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林乎加。

林乎加沒有留下任何專著和文選,沒有回憶錄,沒有傳記。很多人對這位世紀老人已完全陌生,但這個名字已經和改革開放初期那段風雲激盪的歷史緊緊聯繫在了一起,不能分開。

侠客岛:今天告别这位老人 胡耀邦曾评价“比我有水平”

懂經濟的幹部

1964年12月底,毛澤東決定組建一個“計劃參謀部”,又稱“小計委”,負責抓大的戰略問題,國家計委(即“大計委”)則主要負責日常事務。在隸屬上,毛澤東特別交代,“小計委”由周恩來直接領導,國務院各副總理不要干預工作。

毛澤東親自點名,讓林乎加到“小計委”當副主任,負責全國的農業工作。

當時,林乎加抓農業已是名聲在外。

林乎加1916年12月生於山東長島,小學畢業後當學徒,自學達到高中程度。1937年,他在山東參加革命。建國後,他從1956年8月起任浙江省委書記處書記,主抓農業,雷厲風行。到1965年,浙江省內的糧食供應取消了糧票。

“小計委”編制了第三個“五年計劃”,其中農業部分就是林乎加主持編制的。

1967年1月,浙江造反派來北京揪鬥林乎加,林乎加說:“我在浙江工作了這麼多年,管農業管了這麼多年,我要回去,有什麼錯誤,就檢查什麼錯誤。”回去後,他多次挨批鬥。後來他對孩子說:“我在浙江當書記的時候,把浙江省的各個縣都跑遍了。這次我又把浙江的各個縣都跑了一遍。”

“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解放了一批幹部。1972年,林乎加回到北京,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協助餘秋裡的工作。

1975年,鄧小平領導整頓,國家計委起草了《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批鄧”開始後,這篇報告被打成“三大毒草”之一,國家計委成為批判重點。

當時,餘秋裡因心臟病到廣州休養,林乎加開始主持計委工作。他整日與造反派周旋,鬥智鬥勇,既不能不作檢查,也不能檢查得太多。

1976年10月,抓捕“四人幫”後,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派出中央工作組,由彭衝、蘇振華、倪志福負責,接管上海市。倪志福到國家計委找餘秋裡,希望他推薦一位懂經濟工作的副主任,餘秋裡推薦了林乎加。

這是因為,林乎加在“文革”期間表現非常好,對“四人幫”鬥爭堅決。而且,懂經濟,業務好,能力強。還有,他在浙江工作時間長,如果上海需要浙江支援,就地聯繫方便。

最終,中央、國務院二十多個部委及北京市委共100餘人組成了工作組。10月23日,蘇、倪、彭分別回去參加中央和江蘇省慶祝粉碎“四人幫”勝利大會,林乎加和公安部副部長嚴佑民暫時負責中央工作組的日常工作。

時任輕工業部計劃組組長陳錦華、機械局局長謝紅勝等是首批參加工作組的。今年100歲的謝紅勝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當時中央工作組集中住在延安飯店,這是部隊的招待所,條件簡陋,房間少,除部長外都是兩人一間。林乎加性格直爽,有話就直說,有意見就講,工作安排也明明白白,沒有聽到誰工作中跟他有矛盾。“我很喜歡這樣的幹部,相處起來很好。”

工作組進駐上棉31廠後,一進廠就被群眾圍住了,兩派的人都去找,逼工作組表態。有人揚言:“工作組進廠12小時給他顏色看。”12小時後,廠裡就著了火。

林乎加馬上召集工作組開會,聽完彙報,他說:“工作組的同志要深入群眾,各種意見都要聽,這些單位領導絕大多數是執行問題,要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把他們拉過來,讓他們揭批‘四人幫’,即使有嚴重問題的人,也要爭取過來,集中火力對準‘四人幫’。”

1977年“五一”前夕,中央工作組成員大部分相繼撤離上海,返回原機關。林乎加、嚴佑民留下,擔任上海市委書記。8月,林乎加在中共十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2010年,嚴佑民的兒媳、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研究員李海文為寫《四人幫上海餘黨覆滅記》,去林乎加家中訪問了他。

當時林乎加已94歲,但腦子非常清楚。採訪完,林乎加不讓李海文走,非要留她吃飯。林乎加身體不錯,能自己慢慢走到飯廳,吃飯時還給她夾菜,要她多吃點。並拿出一個大本子,要她把自己的名字、電話、單位等寫上。見她先吃完,林乎加說:“你可以走了。”李海文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笑了起來。

從上海到天津

當時,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各地都在爭取上鋼鐵廠項目。蘇振華、倪志福、彭衝、林乎加、陳錦華等上海市領導都去做工作,一到北京就去找有關領導,中央領導一到上海就彙報,終於爭取到寶鋼項目落戶上海。

為了落實寶鋼項目,1978年三四月間,中央派出以林乎加為團長、房維中等為副團長、段云為顧問的“中國經濟代表團”到日本考察。

6月1日,華國鋒、鄧小平等領導人聽取了林乎加等的彙報。考察報告總結日本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三條主要經驗是:大膽地引進新技術,充分利用國外資金,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考察團認為,日本採取“拿來主義”後來居上,我們在技術上也可以採取“拿來主義”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拿過來。日本可以充分地運用國外資金,我們在保持國家主權的條件下,也可以靈活地運用國外資金。

華國鋒說,林乎加同志提了很好的意見。他還說:“我認為,用外匯進口新技術,可以加一些;利用外資,膽也要大一些。”

隨後鄧小平講話。他說,下個大決心,不要怕欠賬,那個東西沒危險。林乎加同志說得對,只要有產品,就沒有危險,就不怕還不上錢。搶回一年時間,就補償有餘。思想要解放。

當月,林乎加由上海調任天津,接替“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嚴重錯誤”的解學恭,擔任天津市委第一書記、天津市革委會主任。

林乎加工作起來不分晝夜,白天在區內查看民情,夜間聽各局委主要幹部彙報,而且不許他們帶秘書。7月,新華社報道稱,調整加強後的中共天津市委短期內扭轉“一年零八個月”的被動局面。

到天津上任後,很多人向林乎加反映,高考中分數及格的考生很多,但天津市的招生名額太少,這些人進不了大學。林乎加專門召開了一次教育口會議,把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領導也請來,討論有沒有可能擴大招生。

得知主要原因是校舍和宿舍容納不下,而教師資源是足夠的,林乎加說,可以招走讀生來解決宿舍問題。大多數與會者都非常支持,但教育部有顧慮,怕不能保證教學質量。林乎加堅稱,這些學生是經過考試超過及格線的,與“文革”中推薦工農兵學員的情況完全不同。

恰巧鄧小平訪問朝鮮歸來,在天津住了兩天,林乎加便向鄧小平作了彙報。鄧小平很快批示:這是好事情,國家財政又不拿錢,可以讓他們試試嘛!

於是,天津依託已有大學,自籌資金辦了10所分校,擴招了8000名學生。

為“四五運動”平反

一天,林乎加正在主持天津市委會議,中途接到電話,讓他馬上到北京去。他說:“我正在開會,開完會再去吧。”對方說不行,要他馬上趕到。

10月7日,中央決定免去吳德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職務。9日,林乎加被任命為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北京衛戍區第一政委。時任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曾說,林乎加來得很突然,北京市委常委都不知道他要來。

2001年2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傅頤在林乎加家中採訪了他。傅頤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林乎加記憶力很好,對細節記得很清晰,說話帶一點山東口音,人很風趣。採訪結束時,傅頤收拾東西準備離開,林乎加指著她的錄音機說:“別忘了收好你的武器,這就像我們打日本鬼子時候的武器。”之後,林乎加審閱核實了傅頤的採訪記錄,說準確、認真,沒有意見。根據這次採訪,傅頤寫成文章,披露了當時的情形。

到北京後,華國鋒找林乎加談話。他說:“剛剛到天津,現在又調你到北京。”林乎加說:“屁股還沒坐穩呢。”華國鋒說,北京市正在開三級幹部會議,有的幹部對吳德同志有意見,有些問題要讓他講清楚。吳德同志又講不清楚。他怎麼能講得清楚呢?那個時候是上面命令的,他是奉命執行。吳德同志覺得自己沒有辦法主持工作了。你過去在上海,現在在天津工作。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城市各方面的工作是當務之急。中央研究的意見,認為你到北京工作比較合適。

林乎加說,天津的工作到現在還焦頭爛額,沒什麼頭緒,北京的情況自己接觸很少,很多情況不瞭解。華國鋒說,全國都是這樣,中央考慮過了,已經決定了。

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會堂聽了林乎加的彙報。林乎加談了面臨的困難,李先念說:“哎呀,這些事情我天天都能碰到。你解決不了,你找我,我給你想辦法解決。你過去在計委工作過,有什麼問題你自己去和計委打交道,大事你找國鋒同志、小平同志。”鄧小平說:“大家都熟悉了,都知道了,有事商量就是了。”

林乎加到職後,開始為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的復會做準備。11月上中旬,會議進入第二階段,吳德到會作了補充檢討。當時社會上議論最尖銳的是“四五運動”的平反問題。大家都對林乎加寄予厚望,希望市委能對“四五運動”有個新說法。

北京市委開始沒有表態,很慎重,在會議結束時才做出決定。11月12日左右,林乎加和時任北京市委第三書記賈庭三給華國鋒及幾位黨中央副主席寫了報告。報告說:“在吳德同志主持工作時,就已經準備平反,現在會上又提到這個要求,我們是支持的。”並附上報告稿和報道稿。中央予以批准。

11月13日晚,最後擬定會議公報時,又添加了帶有平反含義的一段文字(此前華國鋒的基本態度是不涉及定性、解放大多數)。14日上午,林乎加、賈庭三又將事情原委以特急件方式上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獲得同意。

14日下午開總結會。賈庭三講到後面就開始脫稿,從桌邊拿起一張紙,唸了一段話:廣大群眾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對於因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復名譽。

15日,《北京日報》刊登了賈庭三的這段話。新華社又更進一步,以鮮明的標題發出通稿。在這樣的形勢下,25日,華國鋒代表中央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正式為“四五運動”平反。

唯一讓林乎加覺得遺憾的是,賈庭三講那段話時,應該加上“經中共中央批准”。

主政北京

林乎加調到北京時,1978級高考新生已經入學。和天津相比,北京達到及格線而未能錄取的考生更多,社會反映更強烈。

林乎加在市委會議上介紹了天津辦分校的做法。經廣泛協商,北京市決定,每個城區至少騰出兩所中學給大學辦分校,有條件的局、辦和大企業也要儘量提供校舍。教學經費需要好幾千萬,北京市壓縮了行政費用,還擠佔了基本建設經費。當時基建方面的負責人曾表示為難,最後還是服從了市委的決定。

從1978年11月開始醞釀,到1979年2月開學,三個月北京就建起了36所分校。1978年高考五門試卷的滿分是500分,凡是達到300分的北京考生都可以錄取。16800多名青年,在1979年春天入校。

林乎加又與負責農業的領導談話,提出了大城市的郊區農業不能以糧為綱,首次提出了菜籃子的思想。

北京公共交通常年虧損,林乎加在任時,月票從原來的每張5塊漲為12塊,所漲部分由單位報銷,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每月補助兩塊。於是,林乎加落了個“林胡加”的名聲。

時任北京市經委主任王大明常陪著林乎加到處跑廠子,他很佩服林乎加,覺得他懂行,工作能力強。“總的來說,我認為林乎加是實幹派。”王大明說。

他記得,那時林乎加一個一個口地聽彙報。有一段時間,全北京市各口都在講“乎加指示”,他的威信很高。

林乎加當時孤身一人來北京上任,換了幾個秘書都不太滿意,就向國家計委提出派一位秘書。

1979年,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鄭家亨從國家計委調到北京市委,開始擔任林乎加的秘書。

今年85歲、從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任上退休的鄭家亨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當時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早已如火如荼,而北京一直沒有開展。他建議林乎加說,北京應該開始了。林乎加表示,中央還沒有下結論,正在討論期間,自己不好表態。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段柄仁曾說,林乎加來北京做了大量工作,對平反冤假錯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上來,都是積極的,但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上卻顧慮較大。

鄭家亨看來,受“文革”十年的影響,那時幹部的思想還尚未統一。當時有種說法:“林乎加的頭,別人的手。”林乎加的很多理念貫徹下去很困難,有頗多無奈。

林乎加1978年從日本考察回國後,決定引進香港市場經濟的一些做法,有人無法接受,認為這樣會學到香港“花花世界的那一套”。而這種做法導致物價上漲,很多人也接受不了。

但林乎加不在乎。他說:“幹部思想的混亂以及推諉的工作作風使得很多該做的事沒人做,即便做起事來也瞻前顧後,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其實我們共產黨的幹部從來就不是怕事的人。”

鄭家亨說,林乎加是山東人脾氣,對工作人員非常嚴格,稍微有一點鬆懈,就會嚴厲批評。如果對於上級的批評想不通,也會直言不諱。

秘書幾乎沒有假期,週末也經常和林乎加去跑工廠、農村。鄭家亨和另一位秘書輪班,一人在辦公室24小時值守,另一人全天跟隨林乎加左右,晚上住在林乎加家裡,值守在電話機旁,因為突發事件時有發生。

一次,北京下暴雨,一個大使館被淹,打電話到外交部抗議,外交部又打電話到鄧小平辦公室,鄧小平把電話打到林乎加的家裡,問怎麼回事,林乎加馬上佈置下去立刻解決。

調任農業部致力於扶貧

1981年,林乎加給中央寫了一份辭職報告,請中央派一位得力幹部接管北京。曾有傳聞他要去國家經委,但最終去了農業部。1981年2月,他被任命為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後任合併後的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在北京市幹部的印象中,林乎加來得突然,走得也快,來去皆匆匆。

1982年3月,賈幼齡從農業部草原處調任林乎加的秘書,和鄭家亨完成了工作交接。

賈幼齡每天到林乎加位於西單文昌衚衕11號院的家裡辦公。這是一座三進四合院,一進院的左側兩個房間,是賈幼齡的辦公室。林乎加住在中院正房,兒女住在東西廂房。

林乎加習慣在家裡辦公,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曾兩次讓賈幼齡報告林乎加,應該去農業部坐班。林乎加認為,去單位坐班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他依然故我,只有開會時才去農業部。

每天,賈幼齡要對海量的文件進行分門別類的篩選、處理,再讓林乎加過目。林乎加看材料極為細緻,對搞不清楚事實的幹部很不滿意,聽出問題會直接把對方批得體無完膚,很多幹部見他就怵頭。

林乎加是“計算機腦袋”,對數字極為敏感,有出入能馬上聽出。一位領導幹部曾批示,要在呼倫貝爾發展一千萬頭乳牛,林乎加聽後當即說了一句:“不識數。”

一次在農業部討論貴州的畜牧業發展,一位領導提議發展養驢業,因為“黔之驢”很有名,林乎加聽後只回以一段話:“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

1982年夏,時任國務院負責人在新疆與林乎加談話,要他們認真搞一個扶貧規劃,每年拿出2億元扶貧。“搞個十年、二十年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我還是很擔心,你們十年之後交個什麼賬?十年20個億不是個小數,多少年之後還是山河依舊?”

當時,中央財政很困難,但還是拿出專款,成立專門的班子,實行區域性連片扶貧開發,這是建國以來的頭一次。66歲的林乎加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說:“不解決,對不起老區人民。”

根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指示,1982年12月,“三西”(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林乎加擔任組長,他提出目標:“3年停止破壞,5年解決溫飽,10年20年改變面貌。”並提出思路:興河西、河套之利,濟定西、西海固之貧。

每次到三西地區調查,林乎加會到最貧困的地方,看村民的存糧,讓村民拿出鑰匙打開水窖的蓋鎖,去廚房掀開村民的鍋蓋。他也到當地最富的人家,瞭解他們致富的辦法。

他認為,水庫移民這種行政命令式的移民遺留問題很多,不成功,而中外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都是“人往高處走”“禾多才移”,是向富的地方、糧食多的地方移動,靠行政命令不行。

水力投資佔了三西專項資金的大頭。林乎加第一次提出生態用水,景電二期、引大入秦、西海固揚水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利灌溉工程建設起來後,二三百萬人因此穩定解決了溫飽。

過去,扶貧是純粹的救濟,林乎加提出“自救”,搞輸出勞務,以工代賑,種草種樹,修水利,還動員勞動力到新疆農墾建設兵團採摘棉花。

林乎加還組織貧困地區和江、浙、北京等省市實行了幹部互派,東部對西部對口支援。那時中組部還沒有介入,主要靠林乎加的威望推行。

到1984年,定西和西海固90%的農戶用上了節煤節柴灶,多數農戶保證了煤炭供應,基本停止了亂墾亂挖,退耕還林還草400多萬畝。

這一年,三西地區連續兩年豐收,溫飽問題有所緩解。林乎加說,這是“天幫忙”,不要“貪天之功”。

三西地區的每一個縣林乎加都去過,有的縣還去過很多次。開會前,要先在十幾個縣做調研,坐在一輛日本越野車裡顛簸近半個月。有時還要在夜裡過黃河,把車開到羊皮筏上。

1985年,《農村工作通訊》雜誌社的張德修開始接任林乎加的秘書。

林乎加開會作報告從不念稿,秘書要隨時為他準備鉛筆和白紙,他走到哪兒記到哪兒,過後由秘書整理。即便工作人員為他準備了講話稿,他也主要是看其中的數據。靠秘書寫稿作報告的幹部,他非常瞧不起。

作報告時,林乎加總是直入主題。有的人會覺得講得太細了,不像領導講話。他經常會一講一天,中午吃完飯喝杯水接著講。講到江蘇和浙江怎樣發展企業、橋頭鎮怎樣發展小商品市場,西北幹部聽著像天方夜譚。

一次,張德修和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聊起來,劉雲山說,自己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時被借調到中辦,一次被派為代表在延安參加三西建設會,聽70多歲的林乎加講了大半天的話,直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1985年夏天,張德修和林乎加去山東棗莊山亭區出差。山亭區有的居民家裡一貧如洗,糧食只有地瓜幹,正值盛夏,都長了毛。林乎加看了說:“哎呦,怎麼這個樣子?當年我們在這裡打游擊的時候,老百姓還吃小米飯、小米煎餅,怎麼現在吃地瓜幹都長毛了?這幾十年我們怎麼幹的!”

1986年,張德修隨胡耀邦、田紀雲、林乎加等去定西開座談會,胡耀邦在會上說:“這是我們林乎加同志,代表我們黨為西北人民辦了一件大善事,定西應該為他立碑。乎加同志有水平,比我有水平。”林乎加說,要為黨、為扶貧事業樹碑立傳才對。

1989年,西海固與建設前的1982年相比,人均產糧從185.6斤增加到509斤,純收入從22.4元增加到211.5元,糧食回銷從2.55億斤減少到0.5億斤。

今年64歲、從《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任上退休的張德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認為,扶貧事業可以說是林乎加最大的政績,覆蓋面廣,時間長,首創經濟開發和扶貧結合的思路。可以說,林是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扶貧事業的開拓者。

晚年

張德修曾隨林乎加,順著海岸線,從遼寧,經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一直到廣東,抓水產養殖工作。

林乎加是漁民出身,對水產非常熟悉,魚是不是新鮮,一吃就能吃出來。那時,沿海地區流傳一句話:“要吃蝦,找乎加。”

為了解決水產品供應緊張的問題,林乎加從廣東開始試點,放開水產品價格,一時魚價飛漲。半年多後,水產品供應上漲,價格回落。後來,大宗農產品都開始放棄統購統銷。198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取消了統購統銷。

1985年,林乎加被增選為中顧委委員,1987年再次當選。1988年4月,他擔任農業部顧問、國務院“三西”建設領導小組組長。

張德修說,林乎加在黨內資歷很深,是當年很受毛澤東、周恩來欣賞的幹部,相當於黨內的“少壯派”。

張德修曾陪同已經退居二線的林乎加,和胡耀邦、田紀雲等一起外出視察扶貧。在專機上談話,林乎加有不同意見馬上會毫不委婉地提出來:“***同志,這個不合適!”

1992年底,林乎加正式離職休養。

林乎加愛好書法,寫得一手好字。他喜歡南昆,偶爾出去看一場崑曲表演。他家裡藏有大量中外文學名著,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居多。年過八旬,韓愈的詩詞還能出口成誦。

養病期間,林乎加每天也要看幾本參考資料,關注國際國內動態。他的老朋友餘秋裡、康世恩、葉林等常來走動。

晚年,張德修有意為他籌劃傳記和回憶錄,他說:“說那些幹嗎,貶低別人,吹捧自己。”張德修提出搞一部文選,林乎加說:“那就更沒必要了,那些講話在當年有用,現在已經沒用了。”

張德修給林乎加帶去一隻白色的青花瓷圖案水杯,林乎加很喜歡。每次張德修去拜訪,林乎加都喜歡拉著他說上半天,聽他講三西地區的變化。

2005年,禽流感爆發,林乎加的子女在電視上看到了國家首席獸醫官、農業部獸醫局局長賈幼齡接受採訪的畫面,告訴林乎加:“小賈上電視了。”林乎加說:“那當然!他是專家!”他曾對賈幼齡說:“你不懂政治,你就適合搞專業。”

95歲以後,他對張德修說,年紀大了,人活著受罪。張德修說,林老長壽,因為心胸坦蕩,行善積德。

(原標題《今天告別這位老人:胡耀邦曾評價“比我有水平”》,原作者宋春丹。編輯計晟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