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点」身处金融“雷”区如何守住钱袋子?这些扫雷妙招得知道

千龙网综合报道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不断涌现,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伪金融科技伪创新满天飞,金融消费的“雷”区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何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认识这些“雷”、辨别这些“雷”、消除这些“雷”,守护好“钱袋子”呢?

【加强金融消费者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金融安全意识也明显不足,难以识别金融风险及侵权行为,导致非法集资、私售飞单、欺诈销售、电信诈骗、掠夺性贷款等风险事件及金融乱象屡有发生,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增长效益被大大削弱。

“目前我国有大量消费者金融素养不足,近65%的消费者意识到自身金融知识不够。消费者难以识别金融风险是非法集资、欺诈销售、电信诈骗等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金融消费者教育现状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金融消费者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

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失灵”

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的完美运行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如完全竞争、信息完全、不存在外部性等,当满足这些条件时资源配置便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反之则会出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即市场“失灵”现象。金融市场在实践中很难满足市场成功所必备的全部条件,存在明显的“失灵”现象。

金融业高度信息不对称。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金融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更是明显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新型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涌现,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度。作为产品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对产品的属性、收益、风险及成本等关键要素信息的掌握程度远优于金融消费者,导致金融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风险和成本,进而购买错误的产品及服务,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风险。

金融业具有明显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主要是指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向第三方溢出、导致相关方利益同样受损的外部经济效应。例如一家商业银行的倒闭往往会产生“多米诺反应”,引起其他债权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或者破坏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导致恐慌效应下的挤兑行为,最终导致大面积的金融机构破产及消费者利益的受损。

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垄断特征。金融业往往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该种门槛的存在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并非完全充分,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支配地位。借助市场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可以在产品定价、合同条款、服务流程等方面加入不公平因素,单方面加重金融消费者义务及负担,而缺少金融知识及维权渠道的广大金融消费者只得被动接受不当收费、不公平条款及低劣服务或直接被排斥在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

金融消费者的“有限理性”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演进,行为经济学理论推翻了被传统经济学奉为圭臬的“经济人”假设前提,认为由于受到知识不完备、信息不完全、“动物精神”等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市场参与者在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偏差,在消费决策中往往受到直觉和感性因素支配,出现非理性行为,最终使得自身权益更易于受到损害,并加剧了市场失灵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金融消费者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

金融消费者本身有限的理性。金融消费者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在心理及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导致对风险及成本的低估或出现“过度自信”现象,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及见解或者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导致其消费行为不再审慎而进行过度风险承担。

此外,金融消费者决策行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在“羊群效应”影响下,金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并未经过理性权衡,盲目模仿他人决策,导致产生恐慌式资金回撤或购买了自身并不了解的金融产品而承受巨大风险,最终遭受重大损失并加剧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国际实践】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该次危机源于美国个人贷款质量的大面积恶化,危机前大量次级借款人由于缺乏对贷款产品基本知识的了解,在金融机构诱导或欺诈下购买“掠夺性”信贷产品而进入过度负债状态。随后由于宏观金融条件的变化,消费者违约事件频发而引起金融机构产生大量损失,同时信贷资产的过度证券化使得违约事件高度关联,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引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消费者自身同样在此次危机中蒙受严重损失。

上述事实充分证明了消费者金融素养不足可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正如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言,“最近的金融危机证实了金融素养及正确金融决策的至关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还体现在整体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上”。因此,国际社会一直将金融教育视作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抵制不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蔓延、维护金融市场信心和稳定的重要基石,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深刻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大力倡导推动金融教育,以期促进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高,营造和谐健康的金融消费环境。

·OECD

OECD是推动金融教育的先驱。早在2002年,OECD就推出了旨在提高金融消费者信息理解能力和风险识别技能的金融教育项目。2008年,OECD 在其下设立金融教育国际网络(INFE),该组织专门负责金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及国际合作等事宜,以指导各会员国有效开展金融教育。INFE成立后,先后发布了《学校金融教育指引》《金融教育国家战略高级原则》《青年金融教育的核心能力框架》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旨在推动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教育项目和战略规划。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在金融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6月,世界银行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实践开展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发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该报告凝聚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成功做法和改革经验,提出了适用于金融消费领域的39条良好经验,涵盖了制度建设、信息披露、争端解决、隐私保护、金融教育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国际原则。

·美国

虽然美国国会于2003年通过了《金融素养与教育促进法》,并成立了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负责实施提高国民金融素养的国家战略,但金融危机的事实表明国民金融素质已经大幅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难以适应金融产品高度复杂化的市场环境。针对此问题,美国在后危机时代及时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强化金融教育:如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动教育,制定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等。

·英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英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促使其政府当局坚定推行金融改革,更加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英国还注重针对特定对象或群体细化金融教育政策。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英国积极推动将金融能力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大纲,在2008年就由教育部制定了《学校金融能力课程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关于货币功能、个人预算、财务管理及金融风险等方面的知识。

【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金融创新活动加速涌现,金融产品及服务极大丰富,消费者参与金融活动的广度及深度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复杂化的特点,金融业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剧,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更具隐蔽性,私售飞单、误导销售、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风险事件及金融乱象屡有发生,相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提升金融消费者的素养及自我保护能力刻不容缓。基于对国际经验及国内现状的反思及总结,我国高度重视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和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各相关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及实践,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是顶层的设计。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1号),这是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首个纲领性文件,同样也是目前该领域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对金融消费者具有的主体权利和利益作出了界定。

另一方面是注重监管引领。金融危机后,我国积极顺应国际监管改革趋势,于2012年开始在“一行三会”内部分别设立了消费者保护局来承担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并将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多方积极实践。在政策推动及监管引领下,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及社团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开展各类金融知识宣传及教育活动,共建和谐金融秩序。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及教育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消费者整体金融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更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相关工作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公众金融素养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存在,消费者金融教育任重而道远。

金融消费者素养难以识别相关风险

消费者金融知识有待提高。在消费者对自身的金融知识水平的主观评价方面,仅有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 41.84%、16.01%和6.88%的消费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点也不好”。

消费者金融素养发展不均衡。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征。城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东部和中部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得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由于受制于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多数金融消费者难以对金融风险形成准确评估,此外,在面对日益丰富的投资渠道及令人眼花撩款的宣传广告时,有相当部分金融消费者甚至难以识别非法金融活动,从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数字金融加大了风险识别及防范难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金融领域的发展呈现数字化趋势,电子货币、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新兴业务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数字化创新的加速涌现,金融活动高速发展与金融消费者素养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相关风险加速传播及外溢,对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巨大冲击及破坏性影响。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门槛,非法金融活动更具隐蔽性,对金融消费者的甄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主要风险表现形式包括: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披着“普惠金融”“高收益理财”的外衣大肆野蛮扩张,行“非法集资”之实;电信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高科技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大量消费者面临资金及数据盗窃风险;非常快速的短期、高成本信贷快速扩张,诱使大量消费者陷入过度负债的陷阱。

从问题成因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非法集资活动加速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呈现明显的网络化趋势,相关金融风险呈现出跨区性、交叉性、涉众性的特点,金融风险的传播及外溢明显加剧。传统的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生在县域,而线上非法金融活动则完全突破了地域限制,依托互联网向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扩散,往往在地域上涉及数十个省区,覆盖范围得到极大拓宽。同时,非法集资活动多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幌子实施,翻新花样层层包装设计所谓的项目和产品,以当下“热门名词”“热点概念”炒作,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进行大肆宣传,发布高收益融资类广告,诱惑社会公众投入资金,非法金融活动的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大大增强,加剧了社会公众识别及防范的难度。

以风险最为突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P2P)为例,该领域非法集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部分P2P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高收益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成立“资金池”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实现平台对募集资金的实际控制和支配。二是P2P平台发布虚假的融资标的开展自融活动,并采用“庞氏骗局”的形式滚动进行借新还旧,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满足自身需求,甚至卷款跑路。

金融教育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致力于促进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但是由于在理念、机制、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我国现有的金融教育尚无法满足金融市场发展和消费者保护的需要。

【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展望】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实现过程。在总结国外良好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完善我国消费者金融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制定国家战略,统一部署实施。推进消费者金融教育是一项惠及全民、关乎我国金融稳定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应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将金融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重塑教育理念,注重能力培养。在推进消费者金融教育过程中,应当将目标定位于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全面提升,即对金融产品、金融概念和金融风险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掌握必要的金融技能,并能够理性地做出金融消费或理财投资决策。

实施差异化方针,提升教育针对性。鉴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趋于老龄化等基本国情,金融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受教育对象的年龄、户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除普适性金融教育外,还要针对老龄人口、村镇及边远地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等不同群体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深入开展差异化的金融教育并实现教育政策的倾斜。

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数字金融知识普及。我国应注重拓宽消费者金融教育的渠道,不断扩大金融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金融消费安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进一步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

【金融消费“扫雷”妙招】

面对各种防不胜防的金融“雷”区,我们怎么才能不上当、不受骗呢?

近日,金融消费安全教育代言人、影视演员林永健在一次活动上,用其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为来自北京、天津的近百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安全教育课。林永健为大学生总结了8个“扫雷妙招”:

第一、不要拿救命钱、养老钱、老婆本去投资。投资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甚至跑路的平台都不少,如果你用全家的积蓄,父母的养老金,或者孩子的教育金做投资,这笔钱全没了,你还能维持生活吗?

第二,不要借钱投资和理财。投资是有风险的,稳赚不赔不可能,借钱投资之前,摸着自己的心问一问我能还的上吗?

第三,不要眼红别人赚钱就盲目跟进。大家一定要切记,第一是本金安全,第二,还是本金安全,第三牢牢的记住本金安全。

第四,不要外借各种证本卡、乱签空白合同。身份证大家都有,出门坐火车、坐飞机、住酒店都要出示,这个你可要小心了,有的人是专门在这方面做文章。别人拿着你的身份证信息,可以去贷款、办理信用卡,甚至是拿去注册骗子公司,身份证的信息被用完之后,还可能在网上倒卖。

第五,电话、QQ、微信能假冒,不要轻信他人身份。现在有一类骗局,就是冒充各种身份通知你中奖了,或者冒充公安、法院、老师、领导等,编造一些和你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紧急情况,骗你来上当。这类骗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往往一开始假冒某类身份,骗取你的信任,之后一步步的忽悠,要你交出你的各种资料信息,或者诱使你交钱,也有直接威胁你交钱。

第六,验证码连接要小心,不要透露内码验证码,连接内容要看清,一定要看清楚。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人手一份,也经常点各种连接,扫一扫二维码等等,但是你知道吗,这里面也可能藏着一些陷阱,如果一不小心钱就可能被转走。如果你遇到陌生电话,说出你刚刚定好火车票的目的地,或者淘宝上下的订单,都不要轻易的上当。

第七,不要拆东墙补西墙,债滚债更还不起。大家要适度消费,不要轻易相信借贷公司送上门的钱,那些都不是白给你的,你用了多少后面都是要还的,老话说的好,“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第八,也就是最后一条,不要投自己都搞不懂的项目。专业人干专业事,咱一定要干一些咱懂的事,咱知道的事,不知道的坚决不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