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熱點」身處金融「雷」區如何守住錢袋子?這些掃雷妙招得知道

千龍網綜合報道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種金融創新活動不斷湧現,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偽金融科技偽創新滿天飛,金融消費的“雷”區也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如何幫助廣大金融消費者認識這些“雷”、辨別這些“雷”、消除這些“雷”,守護好“錢袋子”呢?

【加強金融消費者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消費者金融素養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對各類金融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金融安全意識也明顯不足,難以識別金融風險及侵權行為,導致非法集資、私售飛單、欺詐銷售、電信詐騙、掠奪性貸款等風險事件及金融亂象屢有發生,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金融發展所帶來的增長效益被大大削弱。

“目前我國有大量消費者金融素養不足,近65%的消費者意識到自身金融知識不夠。消費者難以識別金融風險是非法集資、欺詐銷售、電信詐騙等事件頻發的誘因之一。”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金融消費者教育現狀與展望》(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金融消費者素養的提高迫在眉睫。

金融市場存在明顯的“失靈”

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機制的完美運行必須滿足一些條件,如完全競爭、信息完全、不存在外部性等,當滿足這些條件時資源配置便能夠達到最優狀態,反之則會出現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即市場“失靈”現象。金融市場在實踐中很難滿足市場成功所必備的全部條件,存在明顯的“失靈”現象。

金融業高度信息不對稱。由於金融產品具有抽象性、專業性、複雜性等特點,金融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十分嚴重。近年來金融創新的加速發展更是明顯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新型金融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不斷湧現,極大地增加了金融產品的複雜程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透明度。作為產品供給方的金融機構,對產品的屬性、收益、風險及成本等關鍵要素信息的掌握程度遠優於金融消費者,導致金融消費者難以準確判斷風險和成本,進而購買錯誤的產品及服務,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風險。

金融業具有明顯負外部性。負外部性主要是指金融行為中的私人成本向第三方溢出、導致相關方利益同樣受損的外部經濟效應。例如一家商業銀行的倒閉往往會產生“多米諾反應”,引起其他債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或者破壞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導致恐慌效應下的擠兌行為,最終導致大面積的金融機構破產及消費者利益的受損。

金融業具有較強的壟斷特徵。金融業往往受到較為嚴格的管制,存在較高的市場進入門檻。該種門檻的存在導致金融市場的競爭並非完全充分,金融機構在市場中具有較強的支配地位。藉助市場優勢地位,金融機構可以在產品定價、合同條款、服務流程等方面加入不公平因素,單方面加重金融消費者義務及負擔,而缺少金融知識及維權渠道的廣大金融消費者只得被動接受不當收費、不公平條款及低劣服務或直接被排斥在金融服務的大門之外。

金融消費者的“有限理性”

隨著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演進,行為經濟學理論推翻了被傳統經濟學奉為圭臬的“經濟人”假設前提,認為由於受到知識不完備、信息不完全、“動物精神”等因素的限制和干擾,市場參與者在認知、心理、行為等方面存在明顯偏差,在消費決策中往往受到直覺和感性因素支配,出現非理性行為,最終使得自身權益更易於受到損害,並加劇了市場失靈及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從現實情況來看,金融消費者具有明顯的“有限理性”特徵。

金融消費者本身有限的理性。金融消費者由於專業素養不足,在心理及認知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導致對風險及成本的低估或出現“過度自信”現象,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及見解或者高估自己所擁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導致其消費行為不再審慎而進行過度風險承擔。

此外,金融消費者決策行為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在“羊群效應”影響下,金融消費者的決策行為往往並未經過理性權衡,盲目模仿他人決策,導致產生恐慌式資金回撤或購買了自身並不瞭解的金融產品而承受巨大風險,最終遭受重大損失並加劇金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

【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國際實踐】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範圍內的金融體系造成巨大的負面衝擊。該次危機源於美國個人貸款質量的大面積惡化,危機前大量次級借款人由於缺乏對貸款產品基本知識的瞭解,在金融機構誘導或欺詐下購買“掠奪性”信貸產品而進入過度負債狀態。隨後由於宏觀金融條件的變化,消費者違約事件頻發而引起金融機構產生大量損失,同時信貸資產的過度證券化使得違約事件高度關聯,系統性風險不斷累積最終引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消費者自身同樣在此次危機中蒙受嚴重損失。

上述事實充分證明了消費者金融素養不足可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正如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所言,“最近的金融危機證實了金融素養及正確金融決策的至關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家庭的經濟福祉上,還體現在整體經濟系統的健康穩定上”。因此,國際社會一直將金融教育視作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抵制不適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蔓延、維護金融市場信心和穩定的重要基石,採取各種措施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經合組織(OECD)、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深刻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大力倡導推動金融教育,以期促進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提高,營造和諧健康的金融消費環境。

·OECD

OECD是推動金融教育的先驅。早在2002年,OECD就推出了旨在提高金融消費者信息理解能力和風險識別技能的金融教育項目。2008年,OECD 在其下設立金融教育國際網絡(INFE),該組織專門負責金融教育領域的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及國際合作等事宜,以指導各會員國有效開展金融教育。INFE成立後,先後發佈了《學校金融教育指引》《金融教育國家戰略高級原則》《青年金融教育的核心能力框架》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旨在推動將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教育項目和戰略規劃。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在金融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全面細緻的調查研究工作。2012年6月,世界銀行在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實踐開展調查和總結的基礎上,發佈了《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良好經驗》。該報告凝聚了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成功做法和改革經驗,提出了適用於金融消費領域的39條良好經驗,涵蓋了制度建設、信息披露、爭端解決、隱私保護、金融教育等多個方面,進一步豐富完善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國際原則。

·美國

雖然美國國會於2003年通過了《金融素養與教育促進法》,併成立了金融掃盲與教育委員會負責實施提高國民金融素養的國家戰略,但金融危機的事實表明國民金融素質已經大幅落後於金融創新的發展,難以適應金融產品高度複雜化的市場環境。針對此問題,美國在後危機時代及時汲取金融危機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強化金融教育:如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推動教育,制定實施金融教育國家戰略等。

·英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得英國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促使其政府當局堅定推行金融改革,更加重視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教育。英國還注重針對特定對象或群體細化金融教育政策。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英國積極推動將金融能力教育納入國家課程大綱,在2008年就由教育部制定了《學校金融能力課程指導》,指導學生學習關於貨幣功能、個人預算、財務管理及金融風險等方面的知識。

【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探索】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金融市場的深化發展,金融創新活動加速湧現,金融產品及服務極大豐富,消費者參與金融活動的廣度及深度持續提升。另一方面,金融產品及服務日益呈現出專業化、複雜化的特點,金融業信息不對稱情況加劇,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更具隱蔽性,私售飛單、誤導銷售、電信詐騙、非法集資等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風險事件及金融亂象屢有發生,相關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提升金融消費者的素養及自我保護能力刻不容緩。基於對國際經驗及國內現狀的反思及總結,我國高度重視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和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提升,各相關主體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及實踐,收穫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是頂層的設計。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1號),這是我國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首個綱領性文件,同樣也是目前該領域最高層級的政策文件。《指導意見》對金融消費者具有的主體權利和利益作出了界定。

另一方面是注重監管引領。金融危機後,我國積極順應國際監管改革趨勢,於2012年開始在“一行三會”內部分別設立了消費者保護局來承擔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並將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作為重要工作內容。

此外,多方積極實踐。在政策推動及監管引領下,我國各類金融機構及社團組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紮實開展各類金融知識宣傳及教育活動,共建和諧金融秩序。

【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面臨的挑戰】

在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下,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及教育工作近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消費者整體金融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更應清醒地看到,由於相關工作起步晚、發展不平衡、公眾金融素養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存在,消費者金融教育任重而道遠。

金融消費者素養難以識別相關風險

消費者金融知識有待提高。在消費者對自身的金融知識水平的主觀評價方面,僅有35.27%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比較好”, 41.84%、16.01%和6.88%的消費者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點也不好”。

消費者金融素養髮展不均衡。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在城鄉間和區域間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徵。城鎮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要明顯高於農村消費者。東部和中部地區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得分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和東北地區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得分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消費者的風險識別能力不足。由於受制於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多數金融消費者難以對金融風險形成準確評估,此外,在面對日益豐富的投資渠道及令人眼花撩款的宣傳廣告時,有相當部分金融消費者甚至難以識別非法金融活動,從而做出非理性決策。

數字金融加大了風險識別及防範難度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金融服務與數字技術加速融合,金融領域的發展呈現數字化趨勢,電子貨幣、移動支付、網絡借貸等新興業務方興未艾。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數字化創新的加速湧現,金融活動高速發展與金融消費者素養不足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相關風險加速傳播及外溢,對廣大金融消費者造成巨大沖擊及破壞性影響。數字金融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金融門檻,非法金融活動更具隱蔽性,對金融消費者的甄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主要風險表現形式包括: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披著“普惠金融”“高收益理財”的外衣大肆野蠻擴張,行“非法集資”之實;電信詐騙、釣魚網站、木馬病毒、黑客攻擊等高科技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大量消費者面臨資金及數據盜竊風險;非常快速的短期、高成本信貸快速擴張,誘使大量消費者陷入過度負債的陷阱。

從問題成因來看,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非法集資活動加速由線下向線上轉移,呈現明顯的網絡化趨勢,相關金融風險呈現出跨區性、交叉性、涉眾性的特點,金融風險的傳播及外溢明顯加劇。傳統的非法集資案件多發生在縣域,而線上非法金融活動則完全突破了地域限制,依託互聯網向周邊地區甚至全國擴散,往往在地域上涉及數十個省區,覆蓋範圍得到極大拓寬。同時,非法集資活動多借助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幌子實施,翻新花樣層層包裝設計所謂的項目和產品,以當下“熱門名詞”“熱點概念”炒作,並通過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體進行大肆宣傳,發佈高收益融資類廣告,誘惑社會公眾投入資金,非法金融活動的傳播速度更快,隱蔽性大大增強,加劇了社會公眾識別及防範的難度。

以風險最為突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P2P)為例,該領域非法集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部分P2P平臺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高收益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先歸集資金成立“資金池”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實現平臺對募集資金的實際控制和支配。二是P2P平臺發佈虛假的融資標的開展自融活動,並採用“龐氏騙局”的形式滾動進行借新還舊,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滿足自身需求,甚至捲款跑路。

金融教育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活動,致力於促進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提升,但是由於在理念、機制、規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我國現有的金融教育尚無法滿足金融市場發展和消費者保護的需要。

【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展望】

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工作,需要一個長期且複雜的實現過程。在總結國外良好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完善我國消費者金融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制定國家戰略,統一部署實施。推進消費者金融教育是一項惠及全民、關乎我國金融穩定的系統性工程,因此應加快完善頂層設計,將金融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重塑教育理念,注重能力培養。在推進消費者金融教育過程中,應當將目標定位於消費者金融素養的全面提升,即對金融產品、金融概念和金融風險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掌握必要的金融技能,並能夠理性地做出金融消費或理財投資決策。

實施差異化方針,提升教育針對性。鑑於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口趨於老齡化等基本國情,金融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受教育對象的年齡、戶籍、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影響因素。除普適性金融教育外,還要針對老齡人口、村鎮及邊遠地區居民、進城務工人員、低收入人群等不同群體和對象的特點和需求,深入開展差異化的金融教育並實現教育政策的傾斜。

創新教育方式,強化數字金融知識普及。我國應注重拓寬消費者金融教育的渠道,不斷擴大金融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高金融消費安全。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應進一步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

【金融消費“掃雷”妙招】

面對各種防不勝防的金融“雷”區,我們怎麼才能不上當、不受騙呢?

近日,金融消費安全教育代言人、影視演員林永健在一次活動上,用其風趣幽默的表達方式,為來自北京、天津的近百名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大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金融安全教育課。林永健為大學生總結了8個“掃雷妙招”:

第一、不要拿救命錢、養老錢、老婆本去投資。投資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甚至跑路的平臺都不少,如果你用全家的積蓄,父母的養老金,或者孩子的教育金做投資,這筆錢全沒了,你還能維持生活嗎?

第二,不要借錢投資和理財。投資是有風險的,穩賺不賠不可能,借錢投資之前,摸著自己的心問一問我能還的上嗎?

第三,不要眼紅別人賺錢就盲目跟進。大家一定要切記,第一是本金安全,第二,還是本金安全,第三牢牢的記住本金安全。

第四,不要外借各種證本卡、亂籤空白合同。身份證大家都有,出門坐火車、坐飛機、住酒店都要出示,這個你可要小心了,有的人是專門在這方面做文章。別人拿著你的身份證信息,可以去貸款、辦理信用卡,甚至是拿去註冊騙子公司,身份證的信息被用完之後,還可能在網上倒賣。

第五,電話、QQ、微信能假冒,不要輕信他人身份。現在有一類騙局,就是冒充各種身份通知你中獎了,或者冒充公安、法院、老師、領導等,編造一些和你有關的故事或者是緊急情況,騙你來上當。這類騙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往往一開始假冒某類身份,騙取你的信任,之後一步步的忽悠,要你交出你的各種資料信息,或者誘使你交錢,也有直接威脅你交錢。

第六,驗證碼連接要小心,不要透露內碼驗證碼,連接內容要看清,一定要看清楚。現在大家都習慣用手機,人手一份,也經常點各種連接,掃一掃二維碼等等,但是你知道嗎,這裡面也可能藏著一些陷阱,如果一不小心錢就可能被轉走。如果你遇到陌生電話,說出你剛剛定好火車票的目的地,或者淘寶上下的訂單,都不要輕易的上當。

第七,不要拆東牆補西牆,債滾債更還不起。大家要適度消費,不要輕易相信借貸公司送上門的錢,那些都不是白給你的,你用了多少後面都是要還的,老話說的好,“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第八,也就是最後一條,不要投自己都搞不懂的項目。專業人幹專業事,咱一定要幹一些咱懂的事,咱知道的事,不知道的堅決不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