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祭祖掃墓,因為它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而清明最初只是一種節日,每當清明一到,天氣轉暖,氣溫升高,因此,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人們也會在這一天出門遊玩,迎接春天的到來。

祭祀、踏春,對我們而言,這似乎是清明節不變的主題,每到這一天,漫山遍野都是祭祖的鞭炮,處處都是人們踏春的腳印,天空中迎風飛舞的風箏,伴著孩童嬉戲的笑聲,營造出一片祥和的景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清明,那麼,古人的清明又是什麼樣的呢?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最為卓著的風俗畫長卷,畫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東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開封市,在河南省會鄭州以東隴海鐵路線上。早在戰國時代,魏國就把都城遷到這裡,當時叫大梁。以後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都在這裡建都。北宋承襲後周政權仍都在此。從梁建國開始到北宋末年,二百餘年的經營,其繁華景象可想而知。後來金朝也在這裡建都,元滅金後這裡不再是都城,加之戰亂頻仍,黃河缺口,汴河失修,整個都城被漫漫的黃沙湮沒,我們從何處去找尋昔日繁華呢,就讓我們展開《清明上河圖》,去作一次九百餘年前的汴京之遊

寧靜的鄉村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寧靜的鄉村

畫面是從右至左而展開的。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汴京城外東南遠郊農村。廣漠的田野,河渠縱橫。岸邊老樹杈枒,新芽未吐。薄霧輕籠,略顯寒意,正是早春天氣。有一隊馱著木炭的小毛驢,沿著河渠迎面而來,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將毛驢向小橋方向驅趕,使我們彷彿聽到踢踏的蹄聲和趕驢的吆喝聲,清脆而響亮,衝破寂靜,頓時使整個原野活躍了起來。“淡薄春風卻似秋”、“綠紋溪水趁橋彎”,這些宋人的詩句,多麼像畫中的景物!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畫家用這麼多的筆墨來描寫農村景色,詩情畫意,除了先讓我們輕鬆愉悅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寧靜,來襯托後面的喧鬧,用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印象。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鈴》詞中說:“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都門”在哪裡?就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邊的碼頭附近。

接下來是一片柳林。柳樹林邊,有兩位騎驢的人,衣著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僕人或肩或挑著行旅,似乎路途不近。透過柳枝可以看到農田,有人正在從井裡打水澆地,有人則挑著擔子似是往地裡送糞。這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交界處,居民們以農為主,也兼作一點小生意。由遠郊到近郊,由略帶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靜到動,由序幕到點題,使我們經歷了許多,步步引人入勝。

繁忙的汴河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繁忙的汴河

汴河是一條人工河流,不但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還是國家安全的繫帶,可以說是趙家王朝的生命線。

進入汴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艘重載的大船已經靠岸,正在往碼頭上卸貨。從船身還吃水很深來看,老闆正坐在麻袋上指揮工人們碼放。扛袋的工人很吃勁,需要兩個人幫他卸下,看來裝的是糧食。北宋時代,屬於國家的糧食儲備倉庫,大都集中在東南城沿汴河一帶。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接下是一個大碼頭,街道寬闊平整,兩邊店鋪也較為講究,經營的主要是餐飲業,店鋪裡已經坐了不少客人。碼頭邊一連停靠了五艘大航船。有一艘還在卸貨,從夥計們爬在船篷上聊天來看,貨物已卸得差不多了。有的船主卸完貨以後,則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兩。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著河面敞開窗戶,客人一邊喝酒,一邊可欣賞風景。在這一組航船中有一艘裝潢特別華麗,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後有兩個門樓,船舷也比較寬。透過窗子,可以看到艙內有餐桌之類的傢俱,知道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適的客艙,而且還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個夥計在忙活著收拾,等待著客人們到來。

在這一組船隻外面,是一艘正在行進的大船。有五個人在岸上拉縴,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個人物。十一個人,各不重複,鬆緊張弛,各盡其態。

這條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們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近岸邊有一隻小艇,船伕正在往外掏水。一艘大船剛從他身邊駛過,大櫓撥動的漩渦,一個一個向他襲來,使小艇的船身彷彿在晃動。大船是一艘有著雙櫓的載重船,船尾八個船工在使勁地搖著大櫓。船頭也有八個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樹把他們和船身遮擋住了,畫家用遮擋的手法描繪情節的過渡,將我們的視線引入後面更熱鬧的場面。

熱鬧的虹橋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熱鬧的虹橋

虹橋,這是全畫的中心,也是全畫中人物畫得最密集、最熱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虹橋是一座木結構的橋樑,橋面寬敞,橋身弧形,直接連接兩岸,中間沒有橋墩、橋柱。橋髹以紅漆,遠遠望去,宛如彩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記載,汴京“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可見這種“飛橋”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圖》裡作為重點來描寫,正是抓住了這一有特色的景觀。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許多載重貨船一艘緊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過橋洞。由於這裡河面較狹窄,水流湍急,橋樑又低,給行船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因此船工們都一齊忙碌緊張起來。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撐篙,有的則用篙頂住橋樑,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意,有的在橋頂上往下拋著繩索,船篷上則有人接應,就連在船艙裡的婦女也扒住窗往外看。船工們的緊張呼喊,引來了周圍許多看熱鬧的人群,跟著叫喊者有之,指手劃腳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幫不上忙者有之,總之所有圍觀的人們都在關心著這艘航船的安全,橋上橋下,人聲水聲,連成一片,使我們觀畫者也心情緊張起來。

在他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樣地經過了這樣的險境,立在船頭的六位船伕,除兩人在撥動著櫓外,其餘的人都顯得很輕鬆,有的在與橋上的人搭話,有的則還在關心著後面的船。畫家的這一安排,即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又別具匠心,毫不露斧鑿痕。這兩艘船,一待入,一已過,使畫面不因為橋而有所割斷,就像中國寫意畫中“筆斷意不斷”那樣,造成一種川流不息的動感,使觀者毫無察覺地就進入到了畫中,而離開畫面時,卻忘懷不了那驚心動魄的場面。這也許就是《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引人入勝、百看不厭的奧秘所在。

忙碌的店鋪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忙碌的店鋪

從橋上下來是一條大街。兩邊把口的是一家腳店。在酒樓中,腳店次於正店。但這一家腳店佔的地理位置好,因此生意不錯,故氣象也非凡。其大門口用栩木杆紮起了一個高大的樓閣式的架子,這叫“綵樓歡門”,是酒樓的特有標誌。歡門的中部還用紅、藍兩色布圍了起來,有的木杆還用紅漆油飾,上面高懸著一面酒旗,上書“新酒”二字。簷下兩側則掛著“天之”、“美祿”兩塊牌子。

過了這家腳店,汴河在這裡拐了一個急彎,這既符合汴水在汴京的流經方向,但拐彎不會這麼急,這是畫家有意這麼安排的,好使我們觀賞者儘快地到城裡去看看。把汴河作一個交待,是從腳店樓上看到的汴河遠景。在寬闊河面的轉彎處,停靠著多艘船隻,有客船,也有貨船,有人通過跳板正在上船,從船身吃水很深來看,似是已裝滿了貨物要啟航開往南方去了。在河心中還有兩艘正在行進的載重船隻,一艘前後各有六個船伕齊心協力地搖著櫓,另一艘則由縴夫在岸上牽拉,兩船一前一後緩緩向前行進,把我們的視線引向遠方。

離開汴河我們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由於這裡靠近碼頭,店鋪仍然以飯館為主,從敞開的店門,可以看到已有不少客人入座。在眾多餐館中,畫家特別突出描繪了一家大車修理店,門口堆積了許多木料,一個工人雙手持著榔頭,正在修整車輪。街道行走著這麼多的不同車輛,這一項服務性行業必不可缺。就在這個十字路口,一停一走兩輛大棕蓋車十分搶眼。車後門內一個婦女低著頭撩起門簾正往外看,車前一牛駕轅,一牛拉套,兩個車伕在照顧。車後有三個人跟隨,兩個是僕從,一個頭頂托盤,另一個肩挑盒子。第三個人戴著帽子,騎著駿馬,那一定是車中婦女的丈夫。這一組人物也許是從郊外回城吧。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繼續往前走,在一株老柳樹的遮掩下,有一個用竹蓆搭起來的小棚子,在一條繩子上掛著三塊布條,上面寫著“神課”、“看命”、“決疑”。看相算命是一個古老的行業,直至今日都還存在,據稱北宋時代的汴京城,相館命攤有上萬家。再往後有一所寺廟,山門緊閉,而哼、哈二將卻看得十分清楚,另外還有一個僧人正從旁門走入寺內。北宋是所謂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時代,當時的汴京寺院所在不少,著名的有大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等。

從“虹橋”到城門這一段是交通要道,兩邊的店鋪主要是餐飲業和相關的服務行業,畫家所畫的主體是往來不絕的人群及其交通工具。但是偌大的一個城市,特別又是首善之都的汴京,他的生活層面是豐富多樣的,畫家順手畫出寺院、卦攤和與士兵有關的衙署,使觀賞者在有意和無意中,觸摸到這一方面的人們生活,可以說是忙中偷閒、神來之筆,顯得非常自然。

威武的城樓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威武的城樓

畫中的城門樓非常高大而有氣勢,為單簷廡殿頂,簷下三層斗拱。城樓有斜坡馬道,可以騎馬而上。城樓室內陳設著一面大鼓,內側有人憑欄俯視街景。城樓有豎匾,露出一個“門”字。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連接城門樓兩側的城牆是土築的,城牆上長滿了老樹,從其老態龍鍾的形態來看,非一二十年所能長成。城牆是戰爭的防守軍事建築,內城牆雖失修理而變矮小,但是護城河濠仍然完整保留,兩岸的楊柳在春日陽光下欣欣向榮,因而是城內難得的一處休閒之所。那時城內的園林不是皇室的,就是達官貴人的,一般居民是享受不到的,這就難怪在這座城樓外的平橋兩側,擠滿了看風景的人們。

城門口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人來人往十分密集,就在這密集的人群中,畫家特別關注到百萬之眾中的弱勢群體之上,那就是殘疾人和乞丐。在城門口的當路中間,有一個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過往行人乞討。而過往行人呢,都在躲著他走,沒有一個人肯掏出錢來施捨。畫家還特別描繪了一個騎馬的官人,他已走過了行乞者,只是回過頭來看了看,而毫無停下來給點小錢的意思。畫家通過形態表現,把人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在整個《清明上河圖》中,城門樓是一座最大的建築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裡與城外,這樣很容易把人物活動分裂開來。畫家在構圖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為了使觀賞者的眼睛不遊離出畫面外,安排了一支駱駝隊伍正在走出城門,其首駝已探出了多半個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駝仍留在城內。“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這兩匹半駱駝,就能使得觀賞者腦海裡,湧現出一支很壯大的駱駝商隊,人湧如潮,川流不息。

繁華的都市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圖》之繁華的都市

入城以後緊挨著的店鋪,高大而裝飾豪華,人物與貨物的密集與堆積,與城外的疏朗、閒適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給人以氣象非凡的另一種感受。

在街北緊貼城牆的第一家,面闊三間。中間有一人坐在案前,旁邊一人站立,在向他說些什麼。而門前堆積著一包又一包的貨物。第二家內有三個人,手持弓箭,有的還在把弓拉開,彷彿是間賣弓箭的鋪子。和虹橋南岸的一家腳店酒樓相比,顯然這家叫“孫羊店”的“正店”要氣派得多。一是門面裝飾華麗,二是顧客盈門,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裡面坐滿了客人,桌上菜餚豐富,三是店後空地上碼放著五層覆扣的大瓦缸,可見這家酒店是允許自釀酒的,大瓦缸應為儲酒器或釀酒工具,由此可想見店後是個釀酒作坊。

沿著孫羊店往西是一個十字路口,這裡的熱鬧程度與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樣,一是四角店鋪所經營的貨物要高等些,另是從街上的行人衣著打扮來看也要高一層次。東北拐角處,緊靠著孫羊店的是一家肉鋪,簷下掛一條幌子,上書“⋯⋯斤六十口”。店內有一人在操刀,大概是夥計,另一人則坐在門首板凳上,身體肥胖,應是老闆。再遠處是一家綢緞鋪,橫招牌寫“王家羅明匹帛鋪”,豎牌上書“羅錦匹帛鋪”。街的對角是家香鋪,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棟香”。強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十字街頭的行人,除了小販、挑夫、推車趕驢的之外,還有一些身著長袍、頭戴幞頭的士大夫階層人物。有的騎著馬護送家眷,轎中的婦女也忍不住掀開轎簾看看街市的熱鬧。而最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僧人和兩個士子模樣的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最中心,身後還跟著書童。當時三教合流,高僧與士大夫們有很好的關係,和尚們也作詩,用詩來闡發佛義;士子們則愛談禪,成為一種時尚。有名的僧人佛印與蘇軾、蘇轍兄弟經常在一起頌詩談禪為樂,成為文壇佳話,傳頌四方。

從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眼水井。有三個挑夫在那裡取水。這麼大的一個京城,有上百萬的人口,飲用水可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水井是一種民用公共設施,一眼井要管一片地方。張擇端忙裡偷閒,在這個地方畫上一眼水井,使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到當時城市人的生活。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緊靠水井的招牌寫著“趙太丞家”。趙太丞家的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前廳竹簾高高捲起,可以看到室內高大的屏風,屏前正中放一把大圍椅,這氣勢就不是普通百姓住的。在京城,除了皇室宮殿之外,宰相及其他文武百官都有府第,都散居於城內各條街巷。

在這所宅院的門口,張擇端安排了一個小細節,看似平常卻大有用意,令人深思,即一個人在問路。這個人右手提著食盒,肩上揹著一個大包袱,一看他的這身打扮,就知道是個外地人,或者是鄉下人,或許他是到汴京來投親訪友的。在這繁華熱鬧、縱橫交錯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看到這家門衛比較悠閒,肯定是當地人,就上前去打聽。門衛們倒是很熱心,一邊告訴他,一邊用手指著方向。問路人便扭轉頭看著他要去尋找的地方。可是當我們也順著他轉頭的方向望去時,只見兩側街樹相合,朦朧一片,畫卷卻在這裡突然而止。

我想這個細節安排是畫家有意為止。從問路人那裡,我們可以想象,前面的街市還要繁華熱鬧,路線也還要複雜,究竟是個什麼樣,只有觀賞者自己去想象了。所以《清明上河圖》叫你過目難忘,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才更有魅力。

有許多人懷疑《清明上河圖》不完整,是被人從中割去了很長一段。於是從明、清時代起,就有許多仿本接著往下畫,一直畫到出西城,畫到西城外的金明池。完整則是完整了,可是什麼都看完了,也都經歷過了,還有什麼可以憧憬的呢?

古人的清明什麼樣的?回到過去, 那是一個你想不到的“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