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新縣|紅色絕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及其他

《八月桂花遍地開》(以下簡稱桂歌)這首著名的紅色革命歌曲從鄂豫皖傳唱到全中國,從它的誕生傳唱到今天經久不衰,充分顯示了它不朽的藝術魅力。

紅色新縣|紅色絕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及其他

位於陳店鄉的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八里桂花遍地開》首唱地)

關於桂歌,有四種代表性的說法,即“新縣說”、“商城說”、“黃麻說”和“商南說”。1985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縣革命史》上載“據戴季英、張池明、鄧永言、成仿吾等幾位老人回憶, 《八月桂花遍地開》這支著名的歌曲,開始就是在柴山保地區建立縣蘇維埃政權時編唱出來的。” 1991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商城縣誌》上載:“1929年12月25日,紅三十二師解放商城縣城……12月27日後,王霽初參加革命。為慶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他(王霽初——引者注)根據商城民歌《小小鯉魚壓紅鰓》曲調改編填詞,創作了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199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紅安縣誌》上載:“此歌開始於1929年10月黃安、麻城兩縣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時演唱。” 1998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上載:“共產黨員、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於10月(1929年10月——引者注),在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時創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廣泛流傳。”

探討《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及其有關的情況,必須依據史實和歌詞本身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證。

紅色新縣|紅色絕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及其他

《八月桂花遍地開》1929年版 詞譜

歌詞得出五個基本結論

桂歌的歌詞共10節,每節6句。首兩節的歌詞為:

八月桂花遍地開,

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

張燈又結綵呀,張燈又結綵呀,

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親愛的工友們,親愛的農友們,

唱一曲國際歌慶祝蘇維埃!

站在革命最前線,

不怕犧牲衝上前,

為的是政權呀,為的是政權。

工農專政如今已實現,

親愛的工友們,親愛的農友們,

今日是我們解放的第一天。

……

從歌詞來看,可以得出五點基本結論:其一,桂歌產生的時間在8月份,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這個時間同某一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時間一致。其二,桂歌產生的直接背景是蘇區人民熱烈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唱一曲國際歌慶祝蘇維埃”,沒有具體說明慶祝什麼樣的蘇維埃,或許是縣級蘇維埃,或許是村、鄉、區蘇維埃;也可能是正式成立的蘇維埃,或是臨時成立的蘇維埃,只要是蘇維埃,人們就會縱情歌唱。當然,桂歌中慶祝的“蘇維埃”,應是較早成立的蘇維埃,以後慶祝其他蘇維埃成立時自然都可以演唱桂歌。其三,桂歌是在蘇維埃政府成立的當天演唱的。可能是成立大會上演唱的,也可能是當晚搞慶祝活動時演唱的,所以才唱“今日是我們解放的第一天”。其四,桂歌的創作者是革命者,或是在蘇維埃政權下生活過的人們,他們對蘇維埃政權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其五,桂歌歌詞共10節,每節6句,內容相當豐富。桂歌的創作本身需要一個過程。

誕生在柴山保地區

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27年11月至1928年5月為萌芽階段。這個時期伴隨武裝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機關。如黃麻起義後成立的黃安縣農民政府。1928年4月,“二次暴動”後成立的程維德村農民委員會和檀樹崗鄉農民委員會。因當時一般人不瞭解“蘇維埃”,所以戴克敏、曹學楷他們決定叫“農民委員會”。第二階段: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為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大多建立過渡性的蘇維埃政權,行使蘇維埃政府職能,主要在柴山保地區。第三階段:1929年6月至1932年10月為成熟時期。這個時期正式建立和完善蘇維埃政權機構,普遍建立鄉、區、縣、市、省各級蘇維埃政府。1929年5月30日至6月9日,鄂東北特委為了加強革命根據地建設,進一步貫徹黨的“六大”決議,在柴山保召開了黃安、麻城、黃陂、孝感四縣縣委及紅三十一師領導人參加的第二次聯席會議。會議通過了《蘇維埃問題決議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上說:“為了加強根據地政權建設,會議作出由鄉而區、而縣召開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成立蘇維埃政權的決定,並依據‘六大’關於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的決議精神,比較詳細地制定了蘇維埃組織法和包括臨時土地政綱、中小商人和富農問題、糧食問題、公積祖積問題、納租與還債問題、沒收反革命財務處理問題、赤衛隊問題、肅反問題、文化問題、財政問題等內容的《臨時政綱》,形成了鄂豫邊區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施政綱領。”聯席會議之後,以柴山保為發源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紛紛誕生。《新縣革命史》載:“一九二九年八月間,柴山保地區接連建立了三個鄉蘇和絃南區蘇。” 《光山縣革命史》載:“1929年8月,中共光山縣委、光山縣農民委員會在光山南部大朱家召開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代表120多人。大會討論了光山縣革命政權建設、武裝起義和土地革命等問題。大會正式宣告成立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即光山縣蘇維埃),大會選舉程炳煌為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王宗久、郭興儀、羅明高、秦漢文(女)、傅梅臣、陸漢卿(女)、韓浚川為工農民主政府委員,韓浚川兼秘書。”1929年12月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1930年2月,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在黃安紫雲區箭廠河(今屬新縣)成立。同年初,麻城縣蘇維埃政府在麻城順河集張家崗西衝成立。由此看來,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個建立的縣級蘇維埃政府。

有人說,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個建立的縣級蘇維埃政府。這顯然與史實相違背。其理由否定1929年8月在大朱家成立的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是蘇維埃政府。實際上,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就是蘇維埃政府。《光山縣革命史》上明確指出工農民主政府就是蘇維埃政府。這是因為:其一,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召開過工農兵代表大會,由代表民主選舉產生政府組成人員;其二,成立於鄂東北特委召開的第二次聯席會議作出《蘇維埃問題決議案》之後;其三,“工農民主政府”清楚揭示了蘇維埃政府的實質。六大《政治決議案》(1928年7月9日)指出:“以蘇維埃為國家政權形式的工農民主專政,就可以成為轉變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出發點。”蘇維埃即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其四,作為音譯的“蘇維埃”,大多數人不知道是何物。使用“工農民主政府”名稱容易為一般工農大眾所接受。

沒有柴山保,就沒有整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柴山保作為鄂豫皖蘇區最早建立起來的一塊根據地,相對穩定,是較早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地區。《新縣革命史》上載:“在此之前,紫雲和乘馬等區也先後建立了區、鄉蘇維埃。紫雲區有一鄉蘇(包括詹灣、曹衝、石崗、箭河、代灣)、二鄉蘇(楊家畈)、三鄉蘇(油榨灣、汪墩)、四鄉蘇(塔爾崗、江家崗)等。乘馬區有四鄉蘇(王樓)、九鄉蘇(計河)、六鄉蘇(何鋪)、七鄉蘇(黃土嶺)等,現在均屬新縣範圍。這些地區的區蘇維埃大約在一九二八年開始建立,赤衛隊、少先隊、童子團也是這時建立的。”引文中提到的地區屬於黃麻革命老區,當時屬於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說:“不用說,一個政府的命名,是有重大影響的。蘇維埃政權在這個區域已經有了約三年的歷史,仍不為一般人民所瞭解,不能不說是一件極大的憾事。”他這番話是講1931年7月鄂豫皖根據地的情形,那時“已經有了約三年的歷史”,推算起來,這裡建立蘇維埃政權始於1928年,正是柴山保革命根據地開闢的時候。

柴山保根據地創始人,非常重視思想文化建設,注重利用戲曲、歌謠傳播革命思想,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紅安縣誌》上載:“中共各級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人親自參與 文化宣傳活動,王秀松、徐朋人、鄭位三、戴季英、曹學楷、戴克敏、陳定侯、成仿吾等,都編寫了不少為群眾喜愛的歌謠,僅陳定侯一人就創作歌詞20餘首。”上面提到的領導人除成仿吾外,其他都是柴山保根據地創始人,另外還有吳煥先、戴季倫、王樹聲等。早在大革命時期,戴克敏、曹學楷、吳煥先等人利用文明戲啟發農民覺悟,灌輸革命思想。1926年12月,戴克敏自編劇本《仇恨》,並與曹學楷、戴季倫登臺演出,深受群眾歡迎。1927年2月16日,吳煥先、曹學楷等人在紫雲區(今新縣箭廠河鄉)農民協會成立大會上演出自編自導的文明戲《長工鬥地主》。黃麻起義失敗後,吳煥先率領部分革命軍轉戰到天台山,教戰士們唱自編的歌謠:“深山密林是我房,茅草石板是我床,任憑敵人逞兇狂,堅決鬥爭不投降……” 1928年初,曹學楷來到柴山保曹灣發動群眾,帶來了一部油印機,編印革命口號、歌謠等,其中有一首《窮人歌》。1928年11月,中共鄂東特委出版《血潮》,同年12月改為《英特納雄耐爾》,是鄂豫皖蘇區最早的一家報紙。這個刊物令人想起《國際歌》那高亢激越的音調:“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桂歌中“唱一曲國際歌慶祝蘇維埃”,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大別山區民歌淵源流長,人民群眾喜歡用民歌的形式詠歎自己的生活。至今在新縣的深山區,冬天圍在火塘旁,老人們可以給你唱上幾天幾夜的歌謠。在柴山保地區,人民群眾創作了大量的紅色歌謠,真實的記錄了柴山保根據地從開闢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黃麻起義時,起義軍高唱《暴動歌》。1928年4月,工農革命軍從木蘭山轉回黃麻老區,取得“二次暴動”勝利,群眾作歌唱道:“黨員遊擊轉回還……”。6月,開闢柴山保根據地的第一仗河南灣之戰勝利後,群眾創作《工農革命軍真勇敢》。7月,桂系十八軍一個連譁變,來到柴山保參加工農革命軍,群眾又創作《我們來譁變》。在建立革命政權的過程中,人們傳唱戴克敏教唱的革命歌曲《我的江山我主權》。在柴山保,每一個重大的活動,人們幾乎都用歌謠的形式加以記錄和歌唱。自然,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蘇維埃政權,人們會從心底裡發出歌唱。

由此看來,桂歌在柴山保地區產生並傳唱開來更合乎歷史邏輯。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之一,曾任河南省委顧問的革命前輩戴季英在1980年5月接受新縣革命史採編組的訪問時說:“《八月桂花遍地開》、《紅旗扯起來》……當時就唱過,這支歌是柴山保當地人作的。是誰作的,不知道,不是從外地傳來的。那時因為要複寫、油印搜來的歌,我們特委幾個人都親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學楷、戴克敏、鄭位三等都參加修改過。”

唱響在桂花飄香的季節

關於桂歌的創作時間,歌詞的首句“八月桂花遍地開”就已經明白無誤地點明瞭。

從比興手法的運用來考察桂歌的創作時間。比興手法是中國詩歌包括民間歌謠創作中經常採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段。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大量採用“賦、比、興”手法。賦,就是直接陳述、鋪敘。比,就是比喻、比擬,包括明喻、暗喻、隱喻和擬人、擬物等。興,是託物起興,就是借別的事物開頭,以引出所要歌詠的事物。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比”和“興”兩種方法往往交融在一起,或是興中有比,或是比中有興,所以後來人們直接稱其為比興手法。《詩經》中的“國風”大部分是各地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所在。“國風”中的第一篇也是《詩經》的首篇《關睢》就運用了比興手法。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和鳴的睢鳩形容“君子”、“淑女”的融洽與愛慕。這個詩歌創作傳統一直傳承下來。陝北民歌“信天游”每兩行一首,首句慣用比興手法。現代著名詩人李季,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創作了解放區在延安文藝整風後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詩中成功地創造性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如:“羊群走路靠頭羊,陝北起了共產黨。”生動形象地說明共產黨是工農大眾的領路人。綜觀古往今來的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有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那就是:被用作比興的事物同歌詠對象有密切聯繫。桂歌中“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比興手法,它同歌詠對象“蘇維埃政府成立”有緊密聯繫:其一,桂花盛開的季節與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時間一致;其二,用清香四溢的桂花來狀寫具有蓬勃生命力、給工農大眾帶來幸福美滿生活的蘇維埃政權,是十分相宜的。當然,在大別山地區,還有很多美好的自然事物可以用來形容蘇維埃政權。按照不同的季節和時間,我們完全可以高歌“三月桃花遍地開”、“四月杜鵑遍地開”、“五月蘭花遍地開”、“九月菊花遍地開”、“臘月梅花遍地開”。但為什麼桂歌偏偏要唱“八月桂花遍地開”呢?很顯然,八月份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桂歌作者所以選擇桂花作比興歌頌蘇維埃。

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考察桂歌的創作時間。前文我們已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情況作了回顧,很清楚,正式建立蘇維埃政府於1929年6月上旬之後,即6月9日聯席會議作出的《蘇維埃問題決議案》之後。1929年7月1日,爆發了“白沙關萬人暴動”,半個月後卡房鄉農民舉行暴動。這兩次暴動成功後,柴山保根據地得到空前鞏固和壯大,軍民沉浸在無比激動和喜悅之中。8月15日,爆發了宣化店起義。“這次起義使宣化店一帶形成革命根據地並與柴山保和光(山)南根據地連成一片,擴大了武裝割據局面,對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這個時候正是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好時機。卡房鄉蘇維埃、光山縣蘇維埃相繼建立。1929年9月8日《鄂東北特委給中央的報告》中說:“光山南部(主要指以柴山保為中心的區域——引者注)縱四五十里,橫六七十里的地方,遂成純粹紅色區域,舊的統治完全崩潰,附近的反動派亦極其恐慌,群眾迅速革命化,形勢極便利於發展。”因此,1929年7月至10月間是可以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即是說,桂歌創作的時間完全可能在這個時間段內。

聯席會議之後,最早建立的縣級蘇維埃政府是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時間在八月份,適逢桂花遍地開。黃安、麻城、商城蘇維埃政府均在此之後成立。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於1929年12月,正是梅花昂首怒放的時節。“黃麻說”與史實不符,黃安、麻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時間不在10月,而是1930年春桃花含苞待放之時。1929年10月,在南溪(原屬商城縣南部區域,今屬安徽金寨縣)成立的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則不是蘇維埃政府。

桂歌是為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而創作的,其創作時間應當是較早成立蘇維埃政府之時,也應當是桂花盛開之時。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是最早成立的縣級蘇維埃政府,並在桂花盛開的季節,所以桂歌是為慶祝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而作,創作時間為1929年8月。

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民間文藝創作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來完成某一作品。桂歌可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

有人撰文稱桂歌的原創者是王霽初。王霽初(1893~1934),又名王心悅。河南商城縣西大街人。中學畢業後從師學唱京戲。曾創辦“雙少班”戲班。1929年12月,紅三十二師解放商城時,作為富家子弟的王霽初被紅軍關押起來。後參加革命。1930年春,成立“紅日劇團”,任團長。1931年秋,調任皖西北道委劇團團長。1934年11月,隨紅二十五軍北上途中犧牲。

王霽初不是紅軍攻克商城縣城的領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確切地說是旁觀者、被革命者。魯迅有句名言:“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1929年12月25日商城縣城解放,27日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只有兩天時間,一個被革命的富農子弟就成長為能譜寫革命歌曲的革命者,這未免太神奇了。

誠然,文藝創作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但生活是一切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沒有對生活的實際體驗,文藝創作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裡還涉及到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無論是從哲學的高度還是從文藝創作的實際來看,無內容的形式和無形式的內容都是不存在的,但二者有主次之分,內容總是決定形式,形式必須服務內容。王是民間藝人,對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較之他人更諳熟些,但這不表明他一定能創作出具有革命內容的紅色歌曲。從桂歌的歌詞來看,如果編詞者沒有受革命實踐的深深洗禮,沒有對蘇維埃政權的深刻理解,沒有對蘇維埃政權下的新生活的深切體驗,即使他們的藝術天賦再高,藝術才能再突出,藝術經驗再豐富,也創作不出桂歌這樣的作品。

我們可以把桂歌創作過程歸結為:選調、填詞、修改、演唱。這個複雜的過程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從商城縣城解放到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僅兩天的時間,要求一個從未投身革命洪流,對革命幾乎一無所知的人,譜寫出既有深刻思想意義,又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革命歌曲,這近乎天方夜譚。作為曾學唱過京戲痴迷戲曲的藝人,應邀在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演唱桂歌,這倒更合乎情理些。

綜上所述,斷定王霽初是桂歌原創者,其理由並不充分。我們認為桂歌的原創者應該是參加實際的革命工作、感受過蘇維埃政權下新生活、精熟大別山民間歌謠的革命者,或是某個人,或是一群人。

一首歌曲流行,演唱者功不可沒。王霽初是個熱愛戲曲的藝人,參加革命後,又成立“紅日劇團”,並擔任團長。他的音色音質、他的演藝才能或許使他演唱桂歌時更能得心應手,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因為這個原因,大別山人民至今還記得“王霽初”這個名字。他在傳唱桂歌的過程中起到了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

無論是從常理還是從史實來看,關於桂歌創作的結論是:桂歌誕生在柴山保地區,並由此傳唱開來;桂歌產生的時間是桂花飄香的季節,即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之時;桂歌的原創者或是參加過實際革命工作的革命者,或是對蘇維埃政權下工農大眾翻身做主人的新生活有過切身體驗的人,王霽初至多是桂歌的演唱者。

來自:新縣黨史地方誌研究室 《紅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