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兒圓,台灣何時歸?

明月中秋節,馳書海外來。

自今天漢上,萬里煙雲開。

平平淡淡的一首中秋詩詞把康熙跟臺灣連在了一起!詩中的“馳書”是指大將施琅統一臺灣後的捷報,到康熙面前時,正值中秋佳節。康熙大帝有感而發即興而作這首詩!

接到這份捷報,康熙皇帝非常高興,自清軍入關以來,已經40年了,臺灣問題終於得以解決,兩岸統一。

收復臺灣對康熙來說並不容易!

中秋月兒圓,臺灣何時歸?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親政,6月,派尚書明珠到福建泉州同鄭經談判。臺灣代表提出“臺灣遠在海外,不屬於中國版圖”,企圖遵循朝鮮的例子,使臺灣作為清政府的屬國;清政府代表不同意。

康熙明確提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人”。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曾說:“臺灣皆閩人,不得與琉球、朝鮮例”。

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臺灣,徵撫兼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月12日,施琅率領230艘戰艦攻打澎湖,藍理請命為先鋒。

中秋月兒圓,臺灣何時歸?

作戰過程中,藍理的戰艦兩次被鄭軍火炮擊中,還把藍理的肚子轟出個窟窿。邊上的士兵急忙幫他穿好衣服,用布把他整個身體裹住,藍理第二次站起來指揮作戰,士兵們見狀也愈發的英勇。由此,藍理也得了一個“破肚將軍”的稱號。

清軍初戰告捷。

6月22日,施琅帥軍再次出站,鄭軍死傷1萬多人,投降5千人,主帥劉國軒乘小船逃跑。

8月11日,施琅軍隊登陸臺灣島,來到赤嵌城,鄭克塽帶領鄭軍投降。

施琅登島後,曾到鄭成功墓前祭奠,表明我施琅到臺灣是為了國家、民族和民眾,並非是由於我的個人恩怨(鄭經曾殺了施琅全家),臺灣民眾深受感動。

8月15日,捷報到達北京。康熙慷慨而書:

明月中秋節,馳書海外來。

自今天漢上,萬里煙雲開。

從荷蘭侵佔臺灣至今60年後,清軍入關至今40年後,康熙完成了統一大業。

中秋月兒圓,臺灣何時歸?

之後,對於臺灣,朝堂上出現了兩種意見,一是“棄”,一是“留”。

施琅認為:

“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裡,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棄留之際,利害攸關。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yǔ)(邊圉:邊疆)”。(《靖海紀事》)

康熙最終採納了施琅等人的意見,實施了以下政策:

臺灣隸屬福建省,設置府縣: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

在臺灣駐紮軍隊:臺灣島設總兵1人,副將2人,兵8000人,駐防颱灣;設澎湖副將1人,兵2000人,鎮守其地;

開放海禁;

對臺灣進行建設:發展農業、經濟和文化。

自此,臺灣完全納入清朝版圖。

1683年的中秋節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

往事越千年,月亮不曾變!又到中秋月兒圓,臺灣何時把家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