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与自卑的两极心理不利大学生就业

 典型案例一

晓辉出身于干部家庭,就读于某名牌大学,学业优秀,能力也较强。他从小学起就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心理上有一种比别人优越的意识。毕业时只把目光盯着大城市,从机关事业单位到著名大企业大公司,寻求的都是什么总经理助理、策划师之类的职位。结果本来看好他的几家单位都不敢要他了。至今,晓辉还在“待价而沽”。

自负与自卑的两极心理不利大学生就业

典型案例二

江西省某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小莉,找工作几次应聘失败后一直很消沉,后来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勉强投出了十几份求职简历,结果全部石沉大海。小莉现在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再参加招聘会。她认为,用人单位对女生有偏见,再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又不好,去了招聘会也没用。面对挫折小莉显得极度自卑。

自负与自卑的两极心理不利大学生就业

心理分析

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不完善,往往导致自我评价不准确。他们在离开校园跨入社会时,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巨大而引发心理问题。自负和自卑这种两极心理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案例一中的晓辉则是过度骄傲,表现出自负心理的典型,而案例二中的小莉是过度自卑心理表现的典型。

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在名牌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自我膨胀。认为找个好工作是理所应当,就业取向常常脱离现实。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自我评价时往往以点代面,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许你在某个方面是突出的,但它可能不是就业的决定因素;用人单位看中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社会适应性、思想品德、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这些才是就业成功的关键。

抱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应聘面试时往往夸夸其谈、挑剔攀比,提出过分的要求,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择业失败时缺乏自知之明,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不加反思。看到别人签约时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自卑心理通常是由于遭受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产生的。这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退缩的行为,因而面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自负与自卑的两极心理不利大学生就业

  心理处方

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必恐慌。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整和把握,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及时消除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这样才会多一些机会,最终成功就业。

对于象小莉一类过度自卑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相信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看自己的长处。求职时产生心理困惑是正常的现象,应保持乐观心态,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回避、坐等。失败一两次后不要灰心丧气,要坚持“屡败屡聘”,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等。克服惧怕心理,不怕失败,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对过度自负的毕业生,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客观冷静地作一些自我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特长与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自己的位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降低职业理想,而是说在迈出择业的第一步时,不要过于过多追求职业声望,不要对职业条件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讲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属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沮丧。应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就业,在实践中去开拓事业,增长才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