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线下消费?

说不喜欢是假,恐惧+厌恶是真。

最近半年一连串不算小金额的实体消费实例,都让我觉得不爽、不开心、不想妥协。

因为这些消费都让我觉得我就是傻子,消费过后只有心寒。

时间:2018年1月

地点:理发店

我为什么不喜欢线下消费?

事件:小区新开一家理发店,长久无人光临,开始向业主派发免费剪发卡,我和婆婆各领一张,于一天和老公一起使用,洗发剪发过程中,关于办卡优惠的声音一直如雷贯耳。结束后看着彼此的发型,觉得还不错,拿出免费卡买单的时候,我们同时友好地顺从了理发师的意愿,充了500元,成了会员。之后面对理发师推荐的更高级别的烫发药水,是来者不拒(内心OS: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理发师不容易),总想着做一个配合度90%的消费者,一定会被长久善待。后来再充值,选择充300送剪头发1次,我烫直他剪发,结束那个熟识的理发师竟然说:“你这次消费完卡里只有80几元了,所以剪头发不能送了,你要不充个500,这样剪头发才送。”当时我立马火大,大吵一架,从此再没踏入这家店。

感受:每一次进店,都抱着被忽悠就忽悠了,只要头发弄好的心态,总以为这样配合演出就会受到商家善待,但是最后等来的只能是得寸进尺。

教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用了便宜的药水头发就会被做的稀烂,做的不好,可以扯皮。但是只要办卡成为会员,就会陷于循环往复的各种被动。

时间:2018年3月

地点:舞蹈培训机构

我为什么不喜欢线下消费?

事件:女儿快4岁时报了同家商业体看上去规模更大更专业实际也贵很多的舞蹈培训机构暑期班,结果老师上课期间体罚学生。今年学乖了,在另一家上了体验课后,觉得各方面不错才报了一年,尽管我看到校长的收据上绝大多数都只报了一季度或半年,但还是配合了她说的“绝大多数都是报一年”的演说。转眼暑假,常规课程结束,暑期班开始。6月1日就开始大肆宣扬暑期班,因为女儿7月还要上幼儿园,时间上无法契合就没有报名,结果群里前天一条信息成功地让我炸了(下图)。“月底会有汇报演出”、“10月份会安排舞蹈考级”、“根据孩子的程度重新分班”,这些字眼说没有双重意思,恐怕只有不到5岁的孩子会相信。

感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诚到底的商家,更没有想着一年只交易一次的商家,即便你办的是年卡,也会有各种中途让你再掏腰包的“鼓励”措施。

教训:第一次买单的时候,务必刨根问底,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多问,很多隐性消费,白纸黑字上不会写,商家更不会当时告诉你。

时间:2018年5月

地点:美容SPA会所

我为什么不喜欢线下消费?

事件:老公公司38妇女节发了一张2次美容体验卡,上面赫然印着“市面价4000”,这么大这么高级的体验,不去是不是SA?虽然知道是钓鱼,但想着不是有2次机会,不会第一次就要我办卡啥的,即便要办我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我下次来的时候办吧。”带着自以为准备好的天衣无缝撤退计划,我走进了这家店。等一切结束,我拿着卡准备结账走人时,下楼等待我的不是刷卡机,而是一壶红豆薏米茶,还是烫的不能尽快喝完的那种!接下来店长和给我精心服务过的小美眉坐在我左右两旁,开始用足够的时间给我“循循善诱”起来,好了,完败!返程时不断劝慰自己,至少在这做SPA超舒服的。只是当我第二次去的时候,

她们又开始迫不及待给我推荐什么老师的课程,心中真是1W遍草泥马奔过......

感受:虽然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隐形消费,再者产品和手法都挺不错的,值得去,但是频率太高的推销,也是让人不胜其烦,毕竟俺是去放松身心的。

教训:不要购买一样东西的时候太爽快,商家不会因此优待你,只会在要“宰客”时第一个想到你,即便心里已经打算购买了,表面上也要装得不情愿并多砍价几个来回。

线下消费没有大众评价机制,即便消费者有十分负面的感受,也无法造就任何有影响力的下一步行动。而在某宝上有时候一个差评就能干翻一家店,同时也证明了消费者权益有保障。

线下消费也应该有一个平台,容消费者评价,当然,不涉及团购的那种。毕竟,连全国中小企业都已经有能被大众查询的平台(某眼、某查查)了。

哪位有钱有眼光的老板,觉得有前景的,来,聊聊呗,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