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你,渴望著「生活」

1

近期回家探親,遇見了我的一個初中同學,跟他聊過幾次,讓我有非常大的觸動與思考。

因為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好的工作,他就回到了家裡(礦裡),開始了一種體制內的工作與生活。

工作一年後,他就結婚生子了,夫妻都是雙職工,在國企內,每月都有比較高的收入,在外人看來,他們過著讓人羨慕的穩定的生活。

“你還在外面飄呢?”在一次聊天中同學突然問我,我面如羞澀的恩了一聲。“好多當初跟你一樣想著出去的同學,這不,最近都回來了,家裡的工作多好,工資高,又舒服的,你還是回來吧,畢竟家裡的生活穩定啊”,同學說著看著我,弄得我有點自慚形穢似的,連說著“是呢,是呢,還是家裡的生活好啊”,說著趕忙岔開話題,說起別的事情來。

不知道為什麼,當跟他談到“穩定的生活”的時候,自己會突然的變得那麼不自然,心裡那麼的不舒服,一種失落感油然而生,我難道不自信嗎?穩定的生活真的看起來是那麼好嗎?那種雖然有高工資,但每天都是一樣工作的生活真的好嗎?在離開家的火車上,我望著遠處的高山,陷入了沉思。

2

“喂,最近怎麼樣?忙嗎?聽說你混的不錯啊”睡夢中被一聲刺耳的電話聲吵醒,剛接起電話,就聽見對方抄著山東口音說著。

“還行,不太忙,混的就那樣,怎麼想著大晚上的給我打電話了”,看著床邊的鬧鐘,已是凌晨,我帶著睏意回覆到。

“睡不著,想找你說說話,最近壓力太大,事情太多,感覺整個人都要快垮了”,對面的聲音突然變得憂鬱起來,全沒剛開始的那樣爽朗。

凌晨致電我的是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山東人,畢業後就去北京闖蕩了。這幾年聯繫過幾次,瞭解到他這幾年工作非常不順利,起先待在一家制造業公司幹著最基礎最底層的工作,之後又跳槽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幹了沒多久,就帶著幾個人出去創業去了。最近跟我聊天的時候,都會抱怨說家裡人覺得他太鬧騰了,就不能安安穩穩的找個工作,找個媳婦,過安穩的生活就行了。每次說到這些的時候,我都能聽出他內心的煎熬與矛盾。

“我想回去了,待在北京都三年多了,也沒闖出個什麼名堂出來,也老大不小的了,家裡父母還得我照顧呢”,說著說著就陷入了沉默,我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安慰話,只能鼓勵地說著“別這樣,一切都會好的,你待在北京還是做出了一些成績的,你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我的話不知怎麼的似乎觸動了電話那頭同學的某個神經,能夠想象到一個一米八多的大個在電話的那頭突然哭泣了起來的場景。一會兒,對面停止了哭泣,說到“時間不早了,你也趕緊睡吧”,說著就掛斷了電話。

那一夜有一種情愫在我的內心中上躥下跳的,讓我久久不能睡去,我知道,那種感受,只有我們這些一直努力在外拼搏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感受。

以前讀書的時候,逢年過節,家庭聚會,七大姑八大姨最喜歡問的問題是:

“期末考了多少分,排了多少名?”

被這個問題折磨了太久的我們,以為工作以後就不會再受其擾了,卻沒想到,問題依然有,只是換了一個:

“在哪兒上班那?一個月多少錢?”

在我的老家,一個山西的十八線小縣城,大家對於你漂泊在外是否混的好,幾乎只有一個判斷標準:

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

如果,你回答:“我在xx部委xx研究中心”,大家一聽,這是京城的大官啊!各種嘖嘖稱讚,豎大拇指還恨不得兩隻手都用上。或許只有你知道,要坐到對面那個圓滑的處長位置,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如果,你回答:“我在一家科技公司,今年就要上市啦”,最多被追問一句:“是國家的企業不?”聽聞是傢俬營民企,看得出的那種敷衍,“挺好哩,挺好哩!”你還想接著說說你拿著的股權上市以後身價能翻多少倍,只不過別人對你的那些“銅臭”好像並沒有興趣,沒過多久全家人都知道了,“你還在外邊給別人打工呢”。

看,在我們那個閉塞的縣城裡,評價你混得好不好,絕大部分取決於你到底吃的是國家飯,還是非國家飯。

如果不在體制內,你就只是個可憐的打工仔。

1、你要相信,長輩說的很多觀點都是錯的。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在接受採訪時被要求,能否送給16歲的年輕人一點未來職業規劃的建議,赫拉利說:

“不要太相信大人。”

他解釋道:在過去,大人們很瞭解世界,但那時的變化很慢,而進入21世紀之後,可能只需要1年就會把過去世界積累了成百上千年的經驗推翻。

人在16歲時一切都在變化,身體、思想、人際關係,不斷地更新自己,但到了40歲,大部分人會拒絕變化,想要穩定。但21世紀沒有穩定這回事。如果你想有穩定的身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價值觀你就落伍了。但現有的教育制度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早就過時了,情緒的平衡和應變能力不是通過背誦和考試得來的。

有不少大學生諮詢,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是進入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不出意外,他們糾結的地方通常是父母讓他們進入體制內,自己卻希望在體制外闖闖。

但是,誰又能給出正確答案呢?

體制內也好,體制外也好,父母支持也好,反對也罷,對於未來的發展誰都沒辦法給出確切的答案。

2、體制內外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光是向內還是向外。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體制內與外,都有一些妖魔化。

贊同進入體制的人,認為體制內吃的是國家飯,端的是鐵飯碗,體制外就是居無定所的北漂滬漂打工仔;

贊同跳出體制的人,認為體制外才是自由的天地,才是幹事業的天堂,體制內就是一潭死水的“穩定”,一眼看得見的未來。

講兩個身邊的事:

前段時間去某部委參加一個圓桌交流會,來的那位部委領導年紀挺大了,但身材挺拔,精神矍鑠,談起這次專項工作部署,從一個法條,到一個行業慣例,各個細節他都一清二楚。

本以為他只是對這一塊工作足夠熟悉,卻沒想到他滔滔不絕講著對現在各個行業的判斷和見解,極其專業。

印象深刻的是,他聊起了賈躍亭的樂視生態,從最初的融資,到商業模式的確立,再到資金鍊的緊張,再到孫宏斌的注資,再到樂視體育的收縮……他對於樂視的整個發家史都瞭如指掌。

我們好奇,怎麼會這麼清楚。

領導笑著說,我們得學習啊,每天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可不行,不知道外邊的人都是怎麼玩的,還不落伍了?

瞧,這絕不是我們固有認識中的體制內的人啊。

我們會後幾個人開玩笑:“肉體被體制內禁錮,內心卻是自由的。”

不恰當的想到了《肖申克救贖》,主人公即使身陷囹圄,也始終不放棄學習,放棄逃離,放棄追逐自由的勇氣。

那麼,體制外真的就是天堂嗎?

聽一個民企的朋友講過一個他同事的故事,從畢業24歲,到現在34歲,十年間,他換了差不多七八份工作,而且都是體制外。他最喜歡聊的一件事,就是當年放棄了穩定的公務員資格,毅然決然來到北京闖世界,透著對自己勇氣的驕傲。

但遺憾的是,身在體制外,內心卻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朋友評價:他的生活方式或許更適合體制內。

按著他的年紀,本應該是公司的中層,是公司的骨幹,但卻依然幹著最基礎的工作。市場化下,一切要以業績說話,當你創造不了價值,怎麼可能獲得Promote?

馬雲在湖畔大學的一次授課中談公司的業績考核,一是業績,二是價值觀,他坦言,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就是考出來的,就是一個季度一個季度跟蹤考核,篩選淘汰,大浪淘沙沉澱出來的。

因為我們公司與阿里有合作,知道一些他們內部的考核政策——末位淘汰制,一旦你的年度考核分數排在末位,便會無情地辭退或降薪調崗,不留一點餘地。

體制外,大家激情澎湃,似乎天地都在腳下,但同樣的,當你的能力或者生活方式與其格格不入時,卻又是那麼冰冷而殘酷。

3、體制是圍城,只在選擇,無關優劣。

幾個同期入職的同事吃飯聚餐,有個同事透露出想要跳槽的想法,一個人力部門的同事很激動:

“一定要慎重,慎重啊!稅後待遇不翻倍,絕對不要跳!”他解釋了原因,其實公司看似拿到手的錢沒有那麼多,但是提供的很多隱形福利價值是非常大的。

他掏出一張醫療保險卡,這張卡片我們人人都有,卻從來沒用過。他接著說:“這張卡可是全球醫療服務卡,你在海外有個什麼毛病都可以通過他來預約醫院掛號,還有北京的幾乎所有二甲以上醫院,都可以通過他來掛號,即使網上沒號了,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幫我們搞到的!”

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把很多福利都浪費了啊。他們人力部門其實測算過,如果待遇不翻倍,跳槽其實不具有性價比的。

其實,這件事歸根到底是錢。但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說,最便宜的就是錢。

無論錢多錢少,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獲得平臺的資源,獲得可持續的成長,是不是成為一個足夠優秀的人。

一個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能站穩腳跟的人。

體制外,或許意味著可能沒有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你要做的就是出活兒,但同時也面臨這巨大的競爭壓力。你今天干不完,明天說不定就會被老闆叫去談話,你業績搞不定,明年說不定就要去另一家公司重新開始。如果趕上一家“加班文化”濃厚的公司,陪伴家人的時間也被犧牲了太多。

體制內,或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穩定,熬日子,熬到某一天有了位置,可能你就取而代之成了領導。但壓力同樣巨大,房貸車貸,兒女教育,老人看病,這些都要花錢。或許工作沒有那麼滿負荷,但要晉升就要處理好各種關係,活兒不能差,人不能糙。

但這也僅僅是一點固有的認識。

我也聽部委的同學說過他們現在加班有多嚴重,甚至處室的領導帶著他們在機關熬夜通宵;我也聽過一個創業的朋友說自己有多苦逼,房子馬上去抵押,熬不過這個季度,就只能破產。

這就是圍城,總是看到別人的風光,卻不知背後的辛酸。

有舍就有得,有得就有失。

體制內外,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分界線,無關優劣,只在於自己的選擇。

羅永浩介紹自己在得到上推出的創業乾貨日記時說,即使你不創業,但至少可以看看這些創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幹些什麼。

同樣,無論身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在做出選擇或者改變之前,不要盲目崇拜,至少要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適合?

漂泊的你,渴望著“生活”

萌兔麗莎的微笑

以上評論均來自網絡。

我們渴望“生活”,擁有想過的生活,希望在生活中我們是快樂的,而奮鬥的你,遲遲快樂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