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潜移默化的烙印:从原生家庭的影响来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买东西被插队了,有的人倾向于大脑瞬间爆炸开始争执,有的人倾向于内心默默诅咒,有的人习惯性的选择隐忍受气,

这个倾向性,属于气质范畴,这是大概率取决于遗传的,先天即注定,顺向传递。

但是,同样是选择争执,有人会认为我一定要把你干趴下,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有人认为不教育这种插队的人他就不长记性,我要用嘴说服你;有的是行动证明,我再卡你前面去,插队咱谁都别买了... 这种对行动的选择来源于后天成长环境——父母和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我见证了父母是如何解决冲突的,我就内化成我认为的一个合理的模式,再套用这个模式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是有可能后天变化的。

遗传的、潜移默化的烙印:从原生家庭的影响来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发展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社会性参照,指的是幼儿从小就会参考父母的情绪反应来学习应对社会情景。比如我看到有个陌生人来抱我,我怕,于是我看爸爸,如果爸爸给我一个肯定的微笑,告诉我那个陌生叔叔喜欢你,我可能就会接纳他的拥抱;我第一次坐滑梯,我也怕,我不知道滑下去会不会摔死,但是妈妈鼓励我,告诉我没事,我就下去了。如果妈妈一边和旁边的家长笑一边说:哎你看我家孩子,胆子太小,干嘛嘛不行,我可能会由此再也不愿去做这个游戏。因为我读不懂妈妈的情绪反应:她为什么要笑?是不是因为这个滑梯很危险?我不喜欢被嘲笑,我不会滑下去的。

再大一点,孩子开始用父母给予自己的社会性参照解决问题,发展社交。如果经常面对争吵且不会和解的父母,孩子先是会恐惧,随之开始厌恶。继而习得这些情绪反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会冲突了事而非和平谈判。因为在自己的情绪词典里,从没有人教过怎么和平解决问题。在面对解决不了的冲突时,他会选择毁灭--比如面对生人时的攻击、杀了对方,比如面对亲人时的情感要挟(你不这么做就是不爱我),乃至自我毁灭(自杀)。

因为爸爸妈妈没告诉过我,原来冲突还有其他的解决思路。

遗传的、潜移默化的烙印:从原生家庭的影响来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还有一个术语叫做母婴依恋,一对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父母,选择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去疼爱,他们培养出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孩子摔得头破血流,母亲一边抹药一边说:怎么不摔死你呢!看你下次长不长记性。于是,抹药这个关怀就瞬间被淡化了。

一个冲突中,孩子说,大不了我不活了。母亲心理揪心,嘴上对的却是:从这跳下去算你有本事,摔死了还好,摔不死我们还得养你。

由此,孩子记住的只是:你不爱我,我死了你也不会关心我,我恨你。

遗传的、潜移默化的烙印:从原生家庭的影响来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由此,孩子会习惯被拒绝,被忽视,低自尊,渴望认同。对社会,会认为所有人都是冷漠的。人不值得被投入感情。对那些热情似火的人,他们会给予负面标签:多会献殷勤,多讨厌。对待爱情,他们一方面渴求一种说不清的关怀和爱,一方面不断的质疑对方付出的合理性(你不就是看上我的身体么?你不就是看上我的钱么?)

由此,这些人当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虽然尽力去回避负面影响,但还是很有可能孕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就不知道正确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也不是绝对的顺向或逆向。

暴力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学会暴力处理问题,同样也可能会学会要宽以待人。

控制权威的家庭环境中章大的孩子可能也会是同样的性格,但也可能会懦弱,委曲求全。

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生长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就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面向未来,关注问题的解决。”

改变很难,但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勇气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