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城市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会茁壮地成长,也会在悄无声息间老去。

——周通

去年东北衰落的话题正火爆的时候,我也写了一篇,但种种原因没有发。网上关于东北的多数文章都是在煽情,追忆往昔,遗憾当下。

冬日温暖的海南变身东北人的第二故乡,极端的气候推出东北是一个不适于发展经济的地方,类似的无厘头的观点有很多,毫无疑问,自然全是错的。

分析东北经济衰弱的原因,翻遍全网文章,思路特别清晰的,一篇也没有,煽情毫无意外地成为了主流。

东北就在悄无声息间,没落了。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60年前,大批的山东人移民到东北,令人深有感触的是,这60年的沧桑巨变。

很多人十几岁从山东离家奔赴东北寻找生路,90年代前后正值中年离开东北,辗转腾挪间已不知何处是故乡。老来再回山东,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童年往事如昨日,唏嘘感慨六十载”。

这些人的人生就如同一部极为精彩的电影一般,跌宕起伏,悲观离合间见证了这个国家快速的成长进步,同时也见证了东北的兴衰。

6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东北的兴衰历程就如同烟花划过夜空一样,很快就结束了。但从一个人的角度用一生的时间去凝视的话,会觉得这样的时间长度,既漫长又短暂。漫长的是人生的波澜起伏,短暂的是回忆时的慨叹。

东北从繁荣到没落令人唏嘘,人的一生从生长到老去同样令人唏嘘。这篇文章,我们会从一个全新的生命体的角度去看待城市的兴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

“城市生命体”

1)人为什么会变老?

长生不老的话题讨论了许许多多年,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如何才能长生不老呢?

如果有答案的话那一定是:

人永远不可能长生不老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也正是因为无法触及,所以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话题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过去的帝王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做一切事,唯独令他头疼的是,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死去。于是他会找药师来研究不老仙丹。

事实证明,自古至今尚未有人完成这一人类的所谓终极理想。

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目标尚未达成,所以人类文明延续至今。这是后话了。

我是一个充满了疑问的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在问身边的人,“人为什么会死呢”。

到了中学,我的生物老师终于把我的疑问更近了一步,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无所顾忌,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推开生物老师办公室的门,去跟他探讨这个问题。

她告诉我,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个是细胞分裂的角度,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的衰老一定是细胞的整体老化导致的,而细胞的整体老化实则是细胞分裂速度发生了变化;另一个角度,她说,要从人体的基因(gene)和生殖系统去思考。

我说,人体的生殖系统那一节你在课堂上没有讲,可不可以给我讲一讲。

女老师羞红了脸说,那一节我们考试的时候先不考,你先回去吧。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后来我结识了几个不错的医生朋友,他们肯定比我当年的那个生物老师更懂人体,闲谈中我也会问他们这个严肃的话题。医生朋友往往会指着自己略微憔悴的脸跟我说,你看看我九零后的年纪,现在老得像四十岁。言外之意便是,如果他们知道为什么会变老,现在肯定还是小鲜肉。

不过,医生对于人体变老的严肃解释同样是从细胞上着手。某种意义上讲,我当年的生物老师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至今我还记得她。

人体变老,或者更进一步来说,由于细胞分裂速度下降,更新速度变缓,而体现出的人体变老状态,终究还是一种表象。

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体细胞分裂速度为什么会变缓?

一个从小到大连生活习惯都不改变的人,为什么从一个十斤重的孩子长到成人最后又变得年老色衰?

这么多年来,我们执着于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答案,那一定是思考的切入点出了问题,从人体本身思考人体本身,要更直接,但好像又没有什么进展。所以换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是城市生命体,主要所要讲的仍然是围绕着城市,而人体变老的话题只是兴趣所致。

万物相通。

当看完了城市生命体的所有理论框架之后,相信很多人再想起关于人体变老的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时,会有所领悟。

2)城市森林

我经常很直观地把城市称为城市森林。高楼即是森林中的树木。

北京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城市森林,而且还在不断地生长。每次从五环路上开车,我都会感慨这个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它的很多地方仍旧破破烂烂像个大农村,但另一个角度上,也正是因为那些破破烂烂,使得这个城市有着无穷的养分,有着更大的潜力。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市场就是这个城市森林的生态,它联系起了各种各样的个体。比如高楼、道路、市政等等,同时,这些高楼、道路、市政等,又为城市森林生态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相辅相成。

当然,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城市森林,只有大城市配得上这个称号。小县城叫城市小树林较为贴切。

世界上,真正的大森林,数目屈指可数,就如同大城市一般。

城市森林的生长力与大森林的生长力是类似的,有着更大的生长潜力,有着更为持久的生命周期。

十年前,北京五环外荒郊农田,现如今高楼林立。这期间高楼的生长就如同森林里雨后的枝桠一般,有了充足的养分及适宜的环境,所以得以快速成长。

森林的生长所依靠的是优质的自然环境。

城市的生长所依靠的是优质的制度环境。

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别。

森林与城市(森林)都是环境的产物。

更微观一点,高楼的成型过程似乎是农民工勤劳和汗水的努力,但是进一步想会发现,大量的农民工离开故土来到大城市,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背后一定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的来源就是制度环境。

这就如同夏日雨后一片肥沃的土地上会长满青草一般。

来大城市打工这样的行为,从个体来看似乎是主动的,但从宏观上看,实则是被动的,是环境力量的驱使。

北京有无数的工作岗位,律师、金融从业者、互联网从业者、媒体记者、快递员、清洁工,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北京这个巨大的城市森林内部生态的组成部分。它还会继续衍生出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又会带动城市森林更加快速地生长。

离开中国,去到一个发达国家或者一个贫穷国家,你会发现,农民工的职位未必存在,码农的职位未必存在,房产经纪人的职位未必存在。

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促生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城市森林的生长依靠的就是优质的制度环境。

如果将生命体的话题继续讲完整,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肯定是衰老消亡。没有死亡就不是生命,长生不老与任何生命体都不相关。

城市生命体的衰老消亡其实并不难理解,从生命体的角度去看待北京,大量老公房集中的区域一定是处于城市生命体的老年阶段,而大量的五环外区域正是青春成长期,通过这种方式判断区域的潜力,一目了然。

当然,并非到了老年阶段潜力就会失去,一个老年的科研工作者和一个老年的清洁工,他们的价值潜力就是完全不同的。(这是题外话)

我们所拿来类比的森林,其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生命体状态,森林的死亡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森林大火。由于森林有着漫长的生命周期,所以往往不被人注意到。森林大火的发生虽然有其偶然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具备了发生森林大火的条件

(极为丰富的可燃烧腐殖质存在),所以更易被触发。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城市的彻底死亡需要的是一场战争。同理,战争的发生一定是酝酿了很长的时间,具备了充足的条件。

3)结语

千百年来,朝代变迁,生老病死,自然界里默默遵循着极为统一的步调,周而复始,延续至今。

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新生。

旧的篇章不逝去,新的篇章就无法展开。

上帝在设计万物的时候其实只用了一个简单的代码,即让世间万物皆有周期,不论是小的个体,还是大的组织,还是世界本身,都在这个程序的控制之下默默地运转,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生命体的本身并不复杂,诞生、成长、衰退、老去,这是所有生命体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并非这些简单的表象。

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命体内部复杂的运转机制,它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如何老去的,甚至它的周期到底有多久???

下篇讲……

ID:zt7349220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