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微故事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葬传孝义,修身齐家纳德福……”近日,大武口区团结社区举办了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活动现场,77岁的肖平老人作为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既引经据典又接地气的宣讲内容赢得了现场居民的阵阵掌声。活动后,说起移风易俗,肖平打开了话匣子。“财从细处来,谁家都有婚丧嫁娶事,不能只考虑表面上的风光,风光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还要怎么过,幸福感重在内心,不是拿出来让别人看的……”从年轻时代到古稀之年,肖平一直是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肖平老人(左)和老伴讲述过往的经历

“移风易俗这件事,它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号召的一贯作风。”肖平说。肖平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因小时候家庭贫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她靠着减免费用上完了高中,1960年,肖平来到村上的肖营大队担任团支部书记。1962年国家提出破旧立新,倡导移风易俗,晚婚晚育,肖平义不容辞地带头执行。“那时有党的照顾我才能上完高中,所以国家一提出这个号召,我必须无条件地执行。”肖平说,“为了引导大队的年轻人晚婚晚育,我到了24岁才结婚,这个年龄在当时的农村算是大龄女青年了。”一把铁锹、一个筢子、一个竹篮生产工具“新三样”成了肖平当时结婚时的嫁妆。“当年我和爱人结婚的时候没要一分彩礼钱,也没有像样的嫁妆,只有三间平房,一张大床,简单的生活用品,两家人在一起简单地吃顿饭就算结婚了。”肖平回忆说,“大花轿、唢呐班、一只羊、一坛酒,大衣柜、方桌等陪嫁品在当时的农村很流行,但我觉得太铺张了,尤其是党员,更要以身作责。”1969年,肖平担任大队妇女主任,1971年,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一对夫妇生育多个孩子普遍存在,但国家的政策只要求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为了做工作,我们把村里育龄妇女逐个登记,上门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肖平告诉记者。为了响应号召,肖平只生育了两个孩子。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年轻时候的肖平与丈夫

早在1967年,肖平的爱人郭子荣就已经从部队转业到了石嘴山工作。由于要照顾老家的父母,1979年肖平带着两个孩子才来到石嘴山与爱人团聚。经人介绍,1984年肖平来到大武口区团结社区,担任社区主任一职。针对当时日渐盛行的婚丧事宜大操大办、过年过节花钱送礼的风气,肖平决定从自己的家庭着手,摒弃陈规旧习。1997年,她的孙女出生了,按照习惯,满月酒、百日宴是必不可少的,亲友们也建议她要隆重操办,但是,她与家人商议之后一致决定,招呼亲友在家吃顿便饭就行。“喜事贵在心,大操大办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大幅度浪费。”肖平说,“我只有从自家事情做起,为辖区居民们开好头,起好步,才能倡导大家形成文明节俭的良好风气。”为了继续做好移风易俗工作,肖平在社区制定了移风易俗倡议书,倡导居民树立婚俗新风、节俭之风;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倡导丧事简办;树立环保新意识,文明祭奠。2000年退休后,肖平依然在倡导移风易俗的道路上忙碌着。回首与老伴相濡以沫的日子,肖平告诉记者,老伴也非常支持她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他们携手倡导婚事新办做公益,丧事简办破陋习,喜事廉办树新风。当年他们结婚时,没有彩礼,放串鞭炮,拜个堂,就礼成了;金婚时不庆祝,用手机照张纪念照,俩人就心满意足了。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肖平用一言一行诠释着文明新风,彰显着移风易俗之美。肖平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为石嘴山市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供 稿:综合石嘴山日报、大武口区团结社区

责 编:侯 慧

审 核:曹 强

微故事|大武口区肖平:移风易俗的执着倡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