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懶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二三十年前,在幾乎人人結婚的社會氛圍下,不婚獨居被認為是失敗的人生,是值得同情憐憫甚至被社會歧視的對象。但隨著經濟環境與家庭觀念轉變,不婚、獨居的生活,在大城市裡也不再那麼罕見或不正常了。

北京一家外企的財務主管羅娜,今年31歲,描述了她一個人的生活感受。自10年前出國唸書起,羅娜就養成了獨立生活的習慣。歸國後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再加上父母慷慨支持她擁有房、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更有滋有味:學古琴、練瑜伽、會友逛街、參加各種興趣小組,也可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著急結婚並不是排斥婚姻,只是還在等待最篤定的“心動信號”。

民政部門的最新數據是,去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下降7%,這已經是連續第4年下降了。好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齡也在往後推,江蘇省更是推到了34.2歲。原本,“不愛結婚”只不過是身處大城市的青年男女間的戲謔,或是一種小範圍觀察得出的感性層面的結論,現在竟然有了統計結果的支撐,雖然不意外,但還是很叫人感嘆。

年輕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怎麼就不愛結婚了呢?很多人談到這個話題,總要念叨日本的“食草男”,或者“低慾望社會”啥的。這麼說來還真有點悲觀,可這畢竟不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現實經驗是,年輕人並沒有呈現出大面積的頹喪,該認真生活還是認真生活,也非常渴望愛,只是不那麼想結婚、不那麼想生孩子而已。

我們不妨先從父母一輩的角度去審視婚姻。看相親角的那些訴求,要有房子、有車子、學歷匹配、年齡合適,你不能一棍子把它們打到那個叫作“勢利”的牆角里去。至少在父母眼裡,這些構成了和諧婚姻的前提:有房子、車子,這是生活的物質基礎;年齡、學歷般配,那是雙方擁有共同語言的條件。

父母們對孩子的期待:

30歲之前無論如何要結婚,結了婚一兩年怎麼也該生孩子了,最好隔兩三年再來個二孩。這才是圓滿的人生。

上一輩對“圓滿”的定義,始終被一種訴求牽引,那就是穩定。房子、車子、孩子,升級打怪一般,為的都是踏實過日子。這種價值觀在上一輩人那裡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不僅體現在婚姻這件事上。看待職業,他們也是穩定至上的。就前幾天,我爸媽還對蓬勃興起的互聯網企業表示了不屑,“這些公司不會長久的”,在他們眼中,“不穩定”的工作,絕對不是好工作。

對於上一輩人來說,不論是一場“踏踏實實的婚姻”,還是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都在為穩定的生活提供庇護。換句話說,有了穩定的關係,便有了好的生活。既然路徑這麼清晰,那還等個啥,觀望個啥呢?

年輕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是說年輕人就喜歡折騰、不要穩定,而是一切以穩定為先,都市男女很難做到。城市生活的魅力就在於各種可能性,如果不是追求這個,幹嗎還拼命留在城市呢?再則,追求各種“關係”之餘,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關注自我。你得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才可能知道自己該怎樣生活,對吧?如果只是盲目地投身“關係”,哪怕每一種選擇都符合世俗的完美標準,最終也不會有好結果。

不結婚、或者不著急結婚的年輕人,未必是因為排斥婚姻,更不是因為不相信愛情,只是因為有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婚姻關係本身能提供的,終究只是一種形式層面的穩定庇護。但真正“穩穩的幸福”,不是靠制度形式倒逼出來的,它的基礎,是個人清醒的自我認知。而認識自己,哪裡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