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合肥

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蕪湖

又名鳩茲,說的是一種生於蘆葦叢中的綠色的精靈——鳩茲鳥衍變而形成,精靈鳩茲下綠色的蛋,孵化成雛鳥,因有鳩佔鵲巢一說,故衍射蕪湖人:鳩笨拙不會搭窩,就強佔鵲窩來住,比喻強佔別人的居所和勞動成果,鳩茲的叫聲悅耳動聽。

又一說因蕪湖靠長江,又有叫鳩江,但不多用此名,其中鳩江區是全市五個區中最大的一個區,蕪湖是從有記載起約 200餘年歷史的商業城市,是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因為城市中有山有水,也被評為全國十大明珠城市。蕪湖的中山步行街在全國名列前茅。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蚌埠

蚌埠,最早見於清代光緒年間的《鳳陽縣誌》,記載:“長淮衛至蚌埠二十公里內,土人取蚌得珠”。蚌埠“古稱採珠之地”,又有“真珠灘之說”。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淮南

“淮南”之名最早出現在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夏商時期,淮南屬“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時得名“淮南”。之後淮南的名稱歷經反覆。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馬鞍山

原屬當塗縣地,《元和郡縣誌》記載當塗縣:“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繼發現鐵礦,礦石集中在馬鞍山江岸裝船外運。1954年置馬鞍山鎮,屬當塗縣。1956年由馬鞍山礦區和採石鎮設馬鞍山市。因西側沿江有馬鞍山,故名。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淮北

淮北,1971年更為現名,以前稱作“濉溪”。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縣城設在濉溪口。《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828《鳳陽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濉溪縣以濉溪而得名。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銅陵

《明一統志》中記載:銅官山“在銅陵縣南一十里,又名利國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鐵烹銅。舊嘗於此置銅官場。”銅陵因銅官山而得名。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1958年,撤銷縣建制,併入銅官山市,改名銅陵市;1972年,恢復銅陵市建制至今。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安慶

東晉詩人郭璞曾登臨安慶長江邊的盛唐山遠眺,曰“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唐朝以前,此地被稱為“宜城渡”,又因安慶的江邊有一座盛唐山,又稱為盛唐灣。天寶元年( 742年)改稱為同安郡,至德二年( 757年)改稱為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年)復改名舒州。北宋初屬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設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設舒州安慶軍。由此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築安慶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首字的合稱。因安慶境內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繞流其間,春秋時期這裡曾有過一個皖國,安徽簡稱“皖”即出於此,因此,人們常說安慶為安徽之源。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黃山

“徽州”一名始於宋。《宋書.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歙州改名“徽州”,是宋朝廷平定方臘後所為。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歙籍桶匠方臘在歙州毗鄰的睦州建德軍青溪村起兵。“徽”字,據許慎《說文》解,“糾繩也”。徽繩,同徽索,指捆綁囚犯的繩索。因此,平定方臘後,改歙為徽,有對這個“屢反之地”實行束縛、管制之意。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阜陽

阜陽在周代稱為鬍子國。公元前221年,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更名阜陽。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宿州

公元前683年,宋國藉故把宿國“遷於畿內以為附庸”。從此這裡便有了“宿”這個地名。唐憲宗元和4年(公元809年),置宿州以守,宿州的建制和名稱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開始的中華民國時期至1999年間使用宿縣的建制和名稱。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滁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現。此後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滁州得名,很可能與其境內的母親河——滁河有關。滁州城古名“塗中”,而滁河古名為“塗水”。繼隋朝“南譙州”更名“滁州”後,塗水也在唐朝更名為“滁河”,沿用迄今。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六安

上古時,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故六安又稱“皋城”。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宣城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秦初正式置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複稱宣州。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池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於秋浦地始設池州,州治石城。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原池州地稱秋浦郡。唐永泰元年(765)復立池州,,唐元和年間(806—820),改池州為池陽郡。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亳州

安徽省阜陽地區轄布,菸葉和白芍重點產區,素稱“芍藥之鄉”。位於省境西北部。面積2226平方公里,人口124.57萬。市境為湯都南毫故地。1912年設縣。1948年設毫州市,1949年廢市復縣,1986年又撤縣設市。歷史上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之際,毫州商業興盛,舟車絡繹,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為中國四大藥市之一。市境位於皖北平原。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菸葉為大宗,栽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省首位。又為毫芍、毫菊、毫桐、核桃和山羊板皮著名產區。白芍種植史已有2000多年,年產量佔全省80%以上。併為中國泡桐出口重點縣之一和全國平原地區最大核桃產區。1949年以來已建立食品、建材、機械等地方工業,產品有古井貢酒、阿膠等,併產紗燈、羊毛氈、篩絹、銅器等傳統手工藝品。交通便利,公路通皖豫兩省,新建的商(丘)阜(陽)鐵路縱貫市境。毫州是老子、曹操、華佗的故鄉。名勝古蹟有花戲樓、薛閣塔、華祖庵、曹操宗族墓群等。

安徽這16市地名前後成因,有的從詩經中來,有的是神話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