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歷代清官之傅以漸:見微知著顯智慧

傅以漸字於磐,號星巖,聊城縣(今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

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成為清代的開國狀元。這個時候,天下還沒有太平。陝西、河南剛剛平定;廣大的南方地區,幾個南明政權同時存在,做著或大或小的抵抗。這樣,全國參加科舉的士子人數,就比明代崇禎年間少多了。南方讀書人不來參加,只有北方數省而已。這樣,順治三年一共錄取四百名進士,山東就佔了九十九名。這場科舉,可以說是高手缺席的博弈。

雖然是這樣的情形,傅以漸的脫穎而出也不是偶然的。他自幼好學。由於家貧,寫文章時,在牆壁上打草稿;以香頭照明,讀書至深夜。他的授業恩師,是陽穀縣的大學問家孫肇興。傅以漸在名師的教導下,以較高的天分刻苦學習,知識漸漸豐富、學問慢慢大進。如果從五六歲開始算起的話,他為了博取功名,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三十七歲這年,他跳了龍門,成為狀元。在三十多年的漫長過程中,傅以漸在學習上矢志不移、專心致志;水滴石穿,孜孜矻矻。

傅以漸入仕的起點官職是:弘文院修撰。經過十五年的兢兢業業,他成為武英殿大學士兼任戶部尚書。這個時候,他五十二歲。與朝廷其他大臣相比,傅以漸被提拔的速度是很快的。

之所以如此,原因自然很多。其個人原因,大概有清廉與謹慎兩點。

傅以漸少時目睹時艱,家境又不好,可謂艱苦備嚐。一旦發達了,他並沒有得意忘形。他的史學修養,足以讓他知道對金錢不擇手段的攫取往往會導致悲慘的下場。因此,他就自覺地在吃飯穿衣上一味節儉。地方誌上說他: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意思是說吃飯時極少大魚大肉,所穿的衣服一洗再洗。那個時候,染衣技術不會太高。這樣的話,衣服洗的次數一多,顏色就會變淺。官職越來越高的傅以漸如此穿著,在華衣裹身的官員裡面,就顯得非常另類了。自然,也易取得皇帝的好感。

傅以漸生活的簡樸,於順治皇帝手繪的《狀元騎驢圖》也可看出。據張祥河《關隴輿中偶憶編》記載 :“順治開科狀元為東昌傅相國以漸。相國嘗扈隨聖駕,騎蹇驢歸行帳。上在高處眺望,摹寫其形狀,戲題雲 ‘狀元歸去驢如飛’。畫幅二尺許,設色古茂。餘道出東昌,登傅氏御畫樓,其裔孫傅秋坪 (繩勳)出賜件獲觀,恭紀一詩,允宜採入畫苑為佳話雲。”

不只皇帝外出時,傅以漸騎驢相隨;每天上朝,傅以漸也是以驢作為代步工具。他所以騎驢不騎馬,除了喜歡樸素外,還有身材不高的原因。可以推測,對這樣的傅以漸,順治皇帝是喜歡的。

再說他的謹慎。清朝權貴,自起用范文程、洪承疇等人開始,就有一批反對重用漢人的勢力。至順治朝,此風仍然存在。並且,順治十八年,還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面對這樣的形勢,對《易經》研究有素的傅以漸立朝為官,面對皇帝、面對其他大臣時,一定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每天,他按時上朝;按部就班地工作於辦公室。業餘時間,極少參加大臣之間的聚會。不搞小圈子,不搞小集體。並且,他從來不與別的大臣爭什麼;無論是財物、地位、名望,他都不爭。雖然小心,但他立身卻是很正;因為他認同孔子說的 “政者,正也”。與行事歪斜之輩,他保持距離,不去同流合汙。

傅以漸除了謹慎,還十分勤奮。他在浩大的《明史》《清太宗實錄》《周易通注》《清太祖聖訓》等書籍、文獻的編著工作中,投入了極大熱情。歷年積學,此時派上了用場。在這樣的工作中,他的身體慢慢地跨了下來。本來,考中狀元之前的三十多年,他的身體已是透支不少。

傅以漸是一個不忘本色的人。雖然地位越來越高,但對下屬、對鄉親、對同學,還是一往情深。如果誰的父母去世了,求他寫一篇墓誌銘什麼的,他一定會慨然應許。鄉親們有什麼困難了,他知道後盡力幫助。

對人才,傅以漸非常熱愛。他知道,人才難得。雖然他在朝堂之上十分謹慎,但發現人才之後,也會大膽舉薦。山東提學使錢啟忠的兒子錢稚廉,學問精湛,天文、象數、兵法、地理,無所不知,並且還有經濟才能。經過認真考慮,傅以漸向朝廷鄭重推薦,想授予錢稚廉“中書”一職。可惜,錢稚廉並不赴任。

順治朝末年,朝中排斥漢臣的風潮興起。順治十五年九月,清廷參照明代官制改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為內閣,大學士改加殿、閣銜,傅以漸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這樣的地位,是傅以漸政治生涯的高峰了。但是,他卻於這年十月請病假回原籍療養。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因病假超過一年,傅以漸自乞罷黜。皇帝旨命:“加意調理。稍痊,即來京入直辦事。不必引請處分”。次年三月京察,傅以漸再次自陳乞罷,皇帝仍然溫旨慰留:“卿清慎素著,佐理有年。著加意調攝,痊日即來京供職,不必求罷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傅以漸赴京奔喪。隨即,又以病告歸。順治十八年正月,康熙皇帝即位,傅以漸再一次上疏乞歸。終於,傅以漸得以解任回到聊城老家。度過四年相對悠閒的時光之後,傅以漸於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傅以漸三次請求免除職務,回鄉養病,可見其決心之大,也可見朝局的動盪不定。這一點,與貪戀權勢者相比,傅以漸的智慧就顯得可貴多了。

傅以漸名以漸字於磐。於是,後人便從他的名與字上做文章,以索解他的生平。說是“雁徐徐飛至磐石之上,遂飲遂食,其樂悠悠。夫欲速則不達,鴻雁知循序漸進之義,其所以自保也”

《弟子規》:“‘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賢思齊,朝乾昔惕,此君子處世之道,可謂居於磐石之上。字之‘於磐’,不亦宜乎!”這雖然有點事後諸葛的意味,但存錄下來,以為文章的結尾,不無意思;起碼能夠增加一點文章的趣味。

聊城 武俊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