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晋剧一代宗师丁果仙,所开创的丁派艺术使晋剧的唱腔艺术达到巅峰,她是一位曾誉满三晋乃至京、津、冀、陕、沪的须生大王。丁果仙培养了刘宝俊等一大批晋剧后起之秀,大多成了当今晋剧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 ,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王口镇农村,7岁学艺。始学青衣,后改须生,打破了晋剧舞台女扮男装的先例。

她13岁正式登台演出,17岁时一唱成名,成为名震三晋的名伶。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丁果仙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唱片,因此获得“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丁果仙创造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及代表作《打金枝》《空城计》《蝴蝶杯》《捉放曹》《太白醉酒》《血泪仇》等戏,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49年后,她历任太原市晋剧团团长、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太原市戏曲学校校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她是山西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山西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52年9月,丁果仙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她演出的《打金枝》轰动京城,她荣获表演一等奖。《打金枝》也成为晋剧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周总理亲自为她颁发奖状和奖品,周总理说:“丁果仙同志,你的唐代宗演得很成功,有机会毛主席还要看呢!”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不久,丁果仙接到通知,要她和剧团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打金枝》。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握住丁果仙的手,说:“你把唐代宗演得很逼真。”1955年,她主演的《打金枝》被拍摄成了电影。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65年,周总理在北京主持戏曲推陈出新座谈会,点名要丁果仙参加。总理说:“要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文革”发生后,丁果仙被打成了“牛鬼蛇神”。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62年,刘宝俊被丁果仙收为弟子。在丁果仙的指导帮助下,她成为著名的晋剧须生演员。

刘宝俊曾一度离开剧团,去当工人,丁果仙常常伸手帮助,还把自己穿过的好衣服,送给刘宝俊穿。刘宝俊的丈夫曾说:“丁老师夫妇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咱一辈子也不能忘了她们的恩德……”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71年夏季,丁果仙被批斗后生病住院。刘宝俊得知消息后,包饺子给老师送去。

患难之时,师徒见面,一阵心酸。临别时,躺在床上的丁果仙,摇了摇手,让刘宝俊快离去,以免遭不测。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1972年2月16日凌晨(正月初二),63岁的丁果仙在医院逝世。强忍悲痛的刘宝俊,让儿子找了辆平板车,叫了几个人,一起把老师尸体拉回去。

刘宝俊和几个师姐师妹,给师傅净身穿衣。丁果仙安葬于忻州丈夫的老家。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为丁果仙彻底平反。

1981年1月14日,有关部们在太原双塔寺烈士陵园,为丁果仙举行了隆重的骨灰迁葬仪式。

晋剧宗师丁果仙,17岁成名,《打金枝》名动京城,为何三次安葬

2006年,丁果仙墓地到期,其骨灰又被重新下葬,省城文艺界人士,戏剧同仁、戏曲爱者参加了这次活动。

丁果仙墓碑底座为3.3米见方的黑大理石,碑体为高1.9米的汉白玉,正面镶嵌着丁果仙的遗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