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柴烧

柴烧的概念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到来之前,这一直是陶瓷烧制的主要方式。用薪柴之焰将温度提高到1200度或以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随着温度的不可控,陶瓷的烧制就会出现各种偶然——也许会裂,也许会落灰,也许会被火炙。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这世上有一种美叫“偶然拾得之美”,我们不知道哪一次的雨后会有彩虹,正如我们不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转角会遇到此生挚爱。当科技的发展让美越来越统一规格并且可控之后,我们开始想念那种不可预知的美所带来的惊喜。这样的美生如夏花,如露亦如电,却让人们穷极一生去追逐。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小德采访过一次柴烧的全过程,从装窑到点火开始,要持续烧三天三夜,中间不能停。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柴烧作品,创作者的执着精神甚于技巧的琢磨,因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茶器了。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当完美是主流审美观的时候,所有的偶然都是瑕疵,人们无法忍受落灰形成的自然釉色,无法忍受火焰走过的痕迹,这些偶然之得就像是眼里揉进的沙子。彼时的我们,也许已经忘了,陶瓷本身就是金木水火土的艺术,每一个自然的元素都应该在陶瓷上展现它应有的力量。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今天,我们看到的柴烧作品,没有施釉,而是让薪柴之灰自然散落形成釉色;没有遮盖,而是让火焰在器物身边围绕形成独特的火痕;没有刻意求型,而是用泥土、水和双手潜心捏制适合手心掌握的形状。这样的器具一个个摞进窑里,用大火通通透透地烧上几天,待陶泥里的铁元素离析出来,与火焰结合,形成凤凰一般美丽的花纹。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而在出窑之前,我们无法预见这些美丽。它们可能是由铁与火形成的金属光泽,可能是由柴灰和铁形成的星光,它们也许如闪电,也许是朝阳,也许是沉默的孔雀蓝石,更甚至是金子的颜色。它们是由金木水火土在窑里碰撞出来的精彩,正如徐志摩诗中所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很多人看柴烧,以为这就是“无为之作”,等待天赐的惊喜。而我更愿意把这称为“向天祈求的偶然之美。”人,在这样一场求美的仪式中,是唯一的施受者。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从配土到收集薪柴,每一步都影响着最终的成果——瓷土要考量耐热温度和薪柴种类;而用以燃烧的木柴一般要静置3—6个月以上。到了最重要的窑烧时刻,仪式便开始了,一般烧窑需要3-5天,为了达到1200度的高温,需要24小时不间断投柴,期间可能两三分钟就要投放一次,辛苦可想而知。大火之后,木灰融落,需要等待几天炉火冷却之后,才能看到真正的凤凰涅槃。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这是一场以身心向天祈祷美好的仪式,唯有如此敬意,才能看到惊人之美。在现代社会,对于美的追求,我们都有着平等的权利,但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拥有一样的美。也许柴烧这样的仪式甚为小众,但偶然能欣赏,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柴烧:与火对赌的惊艳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