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艷之美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柴燒

柴燒的概念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到來之前,這一直是陶瓷燒製的主要方式。用薪柴之焰將溫度提高到1200度或以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隨著溫度的不可控,陶瓷的燒製就會出現各種偶然——也許會裂,也許會落灰,也許會被火炙。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這世上有一種美叫“偶然拾得之美”,我們不知道哪一次的雨後會有彩虹,正如我們不知道在生命的哪一個轉角會遇到此生摯愛。當科技的發展讓美越來越統一規格並且可控之後,我們開始想念那種不可預知的美所帶來的驚喜。這樣的美生如夏花,如露亦如電,卻讓人們窮極一生去追逐。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小德採訪過一次柴燒的全過程,從裝窯到點火開始,要持續燒三天三夜,中間不能停。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柴燒作品,創作者的執著精神甚於技巧的琢磨,因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與土、窯與柴、火與自然等共鳴的大地交響曲中,浴火重生為生氣盎然的茶器了。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傳統重的是技術,而當代更加傾向於觀念的重視,對人性自由的追求。當代陶瓷雕塑創作者們此時關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確的造型和裝飾的設計上,而更多在於窯爐燒製時候的氣氛、陶土的品類以及作為燃料的木柴品種、燒成的時間、溫度的控制等對一件作品最終形態的影響,作品的細節因此呈現了較多偶然性的特徵,作品的品格也因為這些偶然性的細節而被呈現。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當完美是主流審美觀的時候,所有的偶然都是瑕疵,人們無法忍受落灰形成的自然釉色,無法忍受火焰走過的痕跡,這些偶然之得就像是眼裡揉進的沙子。彼時的我們,也許已經忘了,陶瓷本身就是金木水火土的藝術,每一個自然的元素都應該在陶瓷上展現它應有的力量。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今天,我們看到的柴燒作品,沒有施釉,而是讓薪柴之灰自然散落形成釉色;沒有遮蓋,而是讓火焰在器物身邊圍繞形成獨特的火痕;沒有刻意求型,而是用泥土、水和雙手潛心捏製適合手心掌握的形狀。這樣的器具一個個摞進窯裡,用大火通通透透地燒上幾天,待陶泥裡的鐵元素離析出來,與火焰結合,形成鳳凰一般美麗的花紋。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而在出窯之前,我們無法預見這些美麗。它們可能是由鐵與火形成的金屬光澤,可能是由柴灰和鐵形成的星光,它們也許如閃電,也許是朝陽,也許是沉默的孔雀藍石,更甚至是金子的顏色。它們是由金木水火土在窯裡碰撞出來的精彩,正如徐志摩詩中所說:“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很多人看柴燒,以為這就是“無為之作”,等待天賜的驚喜。而我更願意把這稱為“向天祈求的偶然之美。”人,在這樣一場求美的儀式中,是唯一的施受者。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從配土到收集薪柴,每一步都影響著最終的成果——瓷土要考量耐熱溫度和薪柴種類;而用以燃燒的木柴一般要靜置3—6個月以上。到了最重要的窯燒時刻,儀式便開始了,一般燒窯需要3-5天,為了達到1200度的高溫,需要24小時不間斷投柴,期間可能兩三分鐘就要投放一次,辛苦可想而知。大火之後,木灰融落,需要等待幾天爐火冷卻之後,才能看到真正的鳳凰涅槃。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這是一場以身心向天祈禱美好的儀式,唯有如此敬意,才能看到驚人之美。在現代社會,對於美的追求,我們都有著平等的權利,但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擁有一樣的美。也許柴燒這樣的儀式甚為小眾,但偶然能欣賞,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柴燒:與火對賭的驚豔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