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柴燒是指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是在燒製過程中,在釉面上落灰或在胎體上有了走火的痕跡,是火、土、灰三者的融合。

現在喝茶,經常也有喜歡用柴燒器具的茶友,喜歡的就是那一份質樸的形態。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在古代燒瓷器,除了柴火也沒有什麼其他能燒,所以古代的瓷器都用柴燒。在瓷都景德鎮,用柴燒窯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結束。

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沒有人敢於在景德鎮建造煤窯,1956年、1957年方形倒焰窯和圓形倒焰窯分別研製成功並順利投產。

到1959年圓形窯在景德鎮已經非常普遍,至1965年已經擁有135座圓形窯,達到了解放初期景德鎮全部柴窯的容積,柴窯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從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看,煤窯是柴窯的進步,氣窯是煤窯的進步,所以現代制瓷普遍選用科技上最先進的氣窯。

用木材燒窯,必須有人在窯口旁邊守著,溫度不夠得立刻添柴。(據說以前景德鎮燒柴窯的師傅都是守著窯口吐口水,看口水蒸發速度判斷溫度……)

為什麼現在還是有人堅持這種又苦又累,還不太穩定的燒窯方式呢?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柴燒的髮色和質感是不取決於人的,只取決於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最終成品的方向,但並不起決定性作用。

在燒製過程中,陶瓷素胚會隨著火焰濃烈程度的不均,會呈現較多偶然性的特徵。正是這些意外,讓每一次的出窯都充滿了未知。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雖然從技法的難度和工藝複雜度來說,柴燒和耳熟能詳的那些瓷器沒有辦法相比。

但是從成品的多樣性,出現極致窯變效果的幾率上來說,柴燒帶給人的驚喜與隨之帶來的因人而異的想象空間,比任何一個窯口都更加豐富。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柴燒,與火共舞的偶得


相比現代工藝造就的品質相同的器具,柴燒“器本天成,妙手偶得”的色彩更濃一些。也許對於巧克力盒中下一塊滋味的期待,是埋在所有人心中的天性,而柴燒,正是即將打開的那一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