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露天电影的记忆

曾经的电影在大家的心里是那样的美丽,像是灵魂深处绽开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芬芳在无形的世界,让精神有些许子虚乌有的满足。从此,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叩开记忆的大门,开启流年的扉页,翻开过去的篇章,走进悠悠岁月。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我的老家在大路口乡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在乡下,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的文化生活更是可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一些乡下的野台子戏来演出,大多也是唱个花鼓,或者是唱个河南坠子什么的。平时村上(那时侯叫大队)偶尔有露天电影,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早早的吃完晚饭,就盼天黑。在大队的场院用两根竹杆支起银幕,一个简陋的放映机,全村男女老少都带着板凳围坐在银幕前,小孩子围着场院嬉戏追赶。

天黑下来了,放映员开始在银幕上对光,我们这个时候站在凳子上开始把手伸向光圈,做着各种手影。电影开演了,人们都进入了剧情,很少有走动和说话的,除了演员的对白就是胶片的沙沙声,只有在转换胶片的时候人们才评论一下剧情。最不愿听的是大队干部借此机会要讲上半天,吊我们的胃口,越等着看电影,越讲起来没完,无非就是看好自家的大门,都来看电影,舀子家里留好看家的,别让小偷钻了空子。还有哪块地里该施肥了,哪块地里该浇水了,烦死了,我们都堵着耳朵不听,终于,讲完了,电影开始了,先演上一段加演片,或者打幻灯。然后,才开始演“正式片”。那时候我们最爱看的是“反特片”和“战斗片”,最烦的就是戏曲片,伊咿哑哑唱起来就没完,加上念白更是让我们这些孩子一头雾水。但是大人们却摇头晃脑的看的如醉如痴。等到电影还剩下最后一个胶片的时候,这时候,放映员会在喇叭上宣布:“电影还有最后一本,明天晚上去张博村放映”,我们就默默记下,第二天晚上会追着去邻村张博去看,临近的村子我们我们很少有放过的,但大多都是来回放那几部电影,以至于有的电影对白我们都能背诵了,也一遍一遍的看。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看过电影后,我们像一盘散沙似的在马路上游走,没有来时那样的兴奋和劲头了。大家筋疲力尽的在马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没有一点看过电影后的高兴和喜悦,只有抬不起腿迈不开步子的狼狈象。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回家的,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第二天上学,我们都没有精神。

到了90年代,黑白电视开始走进农村。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台到两台黑白电视,但当时还没有电,但这丝毫不影响看电视,用电瓶的电源看电视,白天在乡镇驻地充足电,晚上看一晚上电视,白天再去充电。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晚上看电视是一热闹景观。农家小院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地邻居们,观看着电视。所以,这时大家对电影就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了,不再跑上五六里夜路专为看一场电影。除非在自己屋门前,或是在本村,跑上不超过一里路远的距离,大家在会懒散散地前去。如若电影的剧情不合口吻,还会早早地离开。不像以前,无论电影好看与否,都会从一而终的看完,待到放映员拆卸机器,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到2000年,农村有电了,随之彩电也走进了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各在各自的家里看电视。这时的电影已被电视所取代了,谁也不会因喜庆事去放上几场电影?谁也不会因哪家放电影赶去看电影了,电影基本上就淡出了大家的生活。

如今,有送电影下乡。可在放映时,除了就近的几个孩子和几个老年人凑在一起,寥寥十几个人在观看着电影。小孩子可能是在凑一份热闹,老年人可能在回味过去看电影的热情。

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再也没人去追逐露天电影了。坐在家里看着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但是没有了露天电影的乐趣和激情,也没有那时候为看一场电影的艰辛。但是,那段演露天电影的时光却清晰地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永不老去。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李瑞华2018年9月19日于水泊梁山文竹居

原创美文《露天电影的记忆》——梁山李瑞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