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勝利,不要太多傷亡

時下,很多帶兵人總是自信滿滿,認為我軍人員多,裝備多,打仗必勝。言下之意,我們可以不計傷亡,贏得勝利。殊不知,這本身就是作戰理念落後的表現。一個懂現代戰爭機理的人,總是要勝利,但不要太多傷亡。

打仗,無疑是會死人的,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但戰爭,總是要減少作戰成本。消滅對手,取得勝利,而自己又傷亡較少,這才是真正的能戰善戰。也難怪,面對現代戰爭,一些強國軍隊提出“零傷亡”,目的就是減少人這個最大的作戰成本。

抗日戰爭,我們取得了勝利,但我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取得了勝利,但志願軍也付出了極大代價。這樣的勝利,受當時軍隊建設和科技水平限制,有歷史的原因。但遂行作戰、贏得勝利,總要自己犧牲得越少越好。劉伯承元帥一向反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勝利,提出“一個指揮員不僅要負殲敵三千之責,而且要負自損八百之責,我們不能隨便多死一人”。為避免八路軍傷亡較多,他總是採取伏擊戰的方式,以極少代價取得較大勝利。

現代戰爭,傷亡數量往往能反映出一支部隊的現代化水平。海灣戰爭50多萬人參戰,但北約軍隊的傷亡僅百餘人;科索沃戰爭,北約軍隊實現了零傷亡。從交戰雙方的軍隊看,一個是信息化,一個是機械化;一個精確化,一個粗放式,還未較量,勝負已分。事實證明,如果兩支軍隊實施的是非對稱作戰,勝利的一方不僅會取得完勝,而且能實現較少的傷亡。這告誡我們:一支軍隊的現代化程度低,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除了失敗還是失敗,除了傷亡還是傷亡。

今天,科技已成為核心戰鬥力,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升。軍事力量的較量,深層次的是國防科技創新能力的較量。未來戰爭的信息化程度越高,高端科技的“命門”作用就越明顯。我軍要想在明天的戰爭中贏得勝利、減少傷亡,就要擁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依靠顛覆性技術和國之利器,形成強大的制勝優勢。否則,只能依靠無數的生命為戰爭埋單。

操縱武器裝備的仍然是人。指揮員對現代戰爭的理解,對現代戰法的運用,依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如果指揮員不研究戰爭、不研究對手、不研究戰場環境,要想取得勝利,無疑要付出巨大代價。1940年的黃橋戰役,新四軍以傷亡1千人的代價殲敵1.1萬人,消滅對手比自己參戰兵力還多。戰爭勝利後,其他人都在喝慶功酒,粟裕卻坐在煤油燈下,認真“覆盤”,總結出12條不足。正是這種對戰爭的深入研究,讓粟裕將軍多打勝仗。新時代指揮員,面對的是比當年更加複雜的戰爭,對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揮員只有像粟裕將軍那樣多研究戰爭,熟悉精確制勝、信息制勝等戰爭理念,創造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戰法訓法,具備較高的戰略素養、聯合素養、指揮素養、科技素養,真正成為明天戰爭的明白人,才能以較少的傷亡贏得戰爭的勝利。

過去,我軍常講,“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今天,我們要以一流的指揮、一流的素質、一流的戰法打敗敵人,減少傷亡。如此,才能彰顯世界一流軍隊的樣子。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辦公室)

要胜利,不要太多伤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