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苗木栽植,需要注意5点

秋季,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树木根系进入了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生长高峰期,所以,秋栽也成为了园林绿化中的栽植黄金季节。然而,在我们对秋季栽植之后的苗木进行多年的观察,很多时候到了春季成活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结合实际分析,我们总结出了5点秋栽要注意的问题点,你中招了吗?希望能对您有用。

【1】 移栽时间过早

秋季栽植的条件要求是:大量落叶后进行栽植;气温下降之后栽植。

秋季栽植,必须要在落叶之后进行。只有落叶之后,温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温,树木的蒸腾量才能得到减少。树木根系在受损后,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如果此时气温高,势必会造成蒸腾量大于吸收量,形成水分吸收和蒸腾不平衡,从而导致树木死亡。此外,树木落叶后,水分蒸腾量减少,利于树木成活。

但在实际的施工中,一些工程为了赶工期,往往会提前进行栽植,在叶子还没有变黄脱落即进行栽植,这时由于温度高,枝叶量蒸腾量大,虽然也采取了加大土球、缩小树冠等措施,但仍不能保证成活率。所以苗木栽植最好不要时间过早,时间过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秋栽而是夏栽。一般秋栽多是在11月初后进行,一般在上冻前均可,对于一些落叶较早的树木,也可在10月下旬进行栽植。

【2】浇水不宜少

有的人在栽植工作中,忽视了浇水工作,误认为秋季气温低,蒸腾量小,仅仅在栽植后浇一水就不再浇水了。

其实,秋季栽植树木,浇水工作仍然很重要。秋季过后是一个较长的冬季,在我国冬季一般降水量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北方地区,再加上持续的冬季季风的影响,土壤和树体很容易造成缺水。所以秋季栽植后对水分的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封冻水的浇灌必不可少。 且要浇水必须浇足浇透。

【3】栽植不宜浅

关于种树有这么一句老话说的好:“春宜浅,秋宜深,重视细节不丢脸。”

从这句老话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秋季栽树要深。但深也要有个度,并不是随意的加大栽植深度。一般秋栽的深度比原生长环境深3—5公分即可,不超过8公分为好。否则容易造成春后苗木发芽迟、长势弱或闷芽的现象发生,也不利于苗木的成活。

【4】肥料不宜缺

很多人认为新栽树木不能施肥。这个不能施肥是不完全正确的。对于化学肥料尽量不施或少施,而对于有机肥和微生物肥则可以施入。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利于新根发育,二是能给新根提供充足的营养,使根系发达,利于春季发芽长枝和冬季抗冻。

但在秋季施肥的时候,一定不能将肥料直接与根系接触,要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原因是秋栽的树木根系幼嫩,避免肥料产生热量,危害根尖。

【5】修剪要认真

在秋季栽植时,由于叶片已经脱落,温度也相对比较低,蒸腾量逐渐变小。一些栽植养护人员就自认为既然温度不高,蒸腾量又小,剪了还容易发生伤口冻害,对树木就不进行修剪而直接栽植。这样一来,树木到了春季成活率往往很低。因为如果不修剪,原来的枝条很多木质化程度较低,气孔较大,很容易在冬季遭受冻害,引起枝条过度失水,而经过修剪之后,则能够很好的将营养和水分保持在树木的主要枝干和输体内,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树木生长所需。

秋季苗木栽植,需要注意5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