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一曲《送別》唱到今天,激起人們多少往日情懷!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國音樂家福斯特;而詞作者,便是我國近代藝壇上的一位傑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弘一法師肖像(圖源網絡)


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利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他寫過一句詩,說自己“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充滿少年人的自信和驕傲。

弘一法師,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終成一代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這很難讓人相信是同一個人。

李叔同是怎麼變成弘一法師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Step 1 :少年時期

升級版富二代 風流不羈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戶富有的鹽商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在當時是個典型的富二代。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李叔同青年時期照片(圖源網絡)


不過他是高雅版富二代。少年時,李叔同就對藝術特別感興趣,書法、篆刻、詩詞、戲劇,從小就學。

難怪日後能成為多個門類的藝術大師。

天有不測風雲,李叔同在生下來的時候,老爺子已經68歲高齡,沒過幾年就歸西了,他母親在家中地位又不高。所以18歲一結婚,李叔同就帶著母親和妻子搬到上海去了。

沒事,上海也有家裡的產業,照樣享受“富二代”生活。

今天的富二代拍電影、打電玩、泡網紅、玩直播,一派空虛寂寞冷。

而那時候的富二代流行唱京戲、辦詩社、寫文章。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在上海梨園登臺的李叔同(圖源網絡)

李叔同早年時期的書法作品就如同他的性格一樣,筆鋒銳利,才氣縱橫,逸宕沉穩。

25歲的時候,李叔同母親去世了。把母親送回天津安葬,把老婆和兩個兒子在天津安頓好後,他開始思考他該何去何從。

去哪呢?留學去。

說走就走。

當時,流行赴日,於是,他就到了日本。

一到日本,他就脫了長衫馬褂,穿上西裝,剪掉辮子,三七分頭,帥氣十足。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留洋時期,中間留著鬍子的即為李叔同(圖源網絡)


在日本這段時間裡,他還開創了許多先河:

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春柳社

1907年2月為賑濟國內徐淮水災,李叔同和話劇社的同學們,打算舉行一次義演,經過商議,決定上演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劇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則擔當《茶花女》中的女主角。

開創了中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

他是學美術的,畫油畫要對著人體模特練習。多情的他又和一個做人體模特的日本姑娘好上了。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李叔同的油畫《裸體女子》(圖源網絡)


1911年回國的時候,他把她帶回上海,做起了夫妻。

這樣,他在天津有一個家,在上海有一個家。

Step 2:“為人師表”時期

回到中國,他一改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打扮,穿起了長袍馬褂布鞋,嚴肅而樸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叔同應邀來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做起了音樂和美術課老師,忙得不亦樂乎。正是在這裡,他教出了幾個最厲害的學生:

畫家、散文家豐子愷;

畫家潘天壽;

音樂教育家劉質平;

記者、作家曹聚仁;

……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李叔同送給豐子愷作為留念的照片(圖源網絡)

他不但帶他們領略藝術的美妙,還實實在在地幫他們解決生活的困難。劉質平去日本留學,家裡沒錢,學費就是李叔同掏的。

情真意切。這幾個學生到老都還記得李叔同對他們的好。

李叔同在學校裡還寫出了他日後流傳最廣的一個作品,那就是歌曲《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後來兩部經典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都採用了《送別》做插曲。

到1918年,李叔同連教師也不想當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出家了。

Step3:“弘一法師”時期

他怎麼會想到去當和尚呢?

其實起因很簡單。有一次,他做了一件現在很流行的事:輕斷食。斷食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朋友介紹他去了虎跑寺。他在那裡住了三個學期,斷食了17天。

他很喜歡虎跑寺的氛圍,之後又去了幾回。

慢慢的,出家的念頭在他心裡萌發,之後越來越堅定。

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他告別了任教6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正式出家。

李叔同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弘一法師。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弘一法師的照片(圖源網絡)

那家人怎麼辦?

既然出家,那就只有斬斷塵緣。

天津的原配夫人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上海的日本夫人不能理解,拉上他的一個上海朋友趕來,面對面問他,日本的和尚可以成家,為什麼中國的不行?

弘一法師耐心勸慰。他把自己的手錶交給妻子,當做留念。然後駕舟而去,頭也不回。

日本夫人終於知道事情無可挽回,大哭一場,自己回了日本。

李叔同遁入空門,這件事在當時的文藝界也引起了轟動。都說他是受了什麼刺激,有的說因為破產,有的說因為失戀。

他到底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豐子愷就說過,人生就像三層樓,滿足物質生活的人安心地在第一層裡住,滿足精神生活的人在第二層自得其樂,如果想追求靈魂生活,只有登上第三層了。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李叔同腳力大,在第一、第二層都活得很光彩,必定是要向第三層走的。

那你是在第幾層呢?

所以說,有人出家是消極,是遁世,是悲觀。但弘一法師出家,是追求人生更大的價值。

這是人生的昇華,也是人格的圓滿。

他可不是說說而已。弘一法師四處求法,苦心研佛。這些高深的學問不說了,在生活上,他做到了最簡單。

有一次去好朋友夏丏尊那裡住,夏丏尊看到他的鋪蓋用破席子裹著,打開來,把破席子珍重地鋪在床上,再攤開破被子,把幾件衣服捲起來當枕頭,然後取出一塊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去洗臉。

夏丏尊見這毛巾太破了,要幫他換。他說:

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

這種人生境界,能做到的人有幾個?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弘一法師的照片(圖源網絡)


他愛護生命,和學生豐子愷一起實行了一個大計劃,那就是編繪《護生畫集》,勸人們從善、戒殺、愛惜生命。豐子愷繪圖,弘一法師配文。

弘一法師向豐子愷交代要把《護生畫集》堅持畫下去,豐子愷就照著老師的吩咐畫了一輩子。最後一集《護生畫六集》是豐子愷在文革中一無資料二無自由的情況下完成的,兩年後他就去世了,終於完成了老師的囑託。

這套書直到今天,還是很流行。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護生畫集》(圖源網絡)


你們也不要以為弘一法師出了家就從此不問世事。真正有信仰的人以濟世利民為己任。

1937年5月,廈門要召開第一屆運動會,請弘一法師寫會歌。那時候是“七七事變”前夕,日寇侵略中國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沒想到,身在世外的弘一法師寫出了一首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壯歌:

禾山蒼蒼,鷺水蕩蕩,國旗遍飄揚。

健兒身手,各獻所長,大家圖自強。

你看那,外來敵,多麼披猖!

請大家想想,請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

請大家在領袖領導下把國事擔當。

到那時,飲黃龍,為民族爭光。

這是弘一法師留下的最後一首歌曲。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弘一法師晚年書法作品(圖源網絡)

出家後的李叔同書法風格已經不同於早年,從中我們能感受到其平淡、恬靜、衝逸的神韻。

用他自己的說法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他強調書法如佛法:“見我字,如見佛法。”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師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這個大書法家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幅字,是四個字:

前半生風流才子,後半生一代高僧,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弘一法師臨終書法作品(圖源網絡)


悲欣交集

悲什麼?欣什麼?

他也許是為世人受苦而悲,也為與這個世界離別而悲。

歡欣的,也許是終於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義。

李叔同也好,弘一法師也好,他這一生都足夠精彩。就像豐子愷說的: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

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

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

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做一樣,像一樣。

因為他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待生活的方式,但如果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度過自己的人生,虛度時光的悔恨還會那麼多嗎?

這個世界既然都來了,就過好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