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新業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建」與「用」

德國的工業4.0正在經歷從高度自動化到高度智能化的自然過渡,“中國製造2025”可能將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重生。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全要素鏈接的樞紐,也是工業資源配置的核心。中國工業互聯網“建平臺”與“用平臺”有哪些成功商業模式,如何支持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體質的目標?

9月12日,在以“創新驅動·高質發展”為主題的埃森哲企業數字化轉型論壇·兩化融合深度行的圓桌討論環節,埃森哲大中華區工業X.O總監張憲東、中國中鋼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李紅、西門子工業軟件大中華區CTO方誌剛、PTC中國CTO秦成、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營銷總經理劉子慶對此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製造業新業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與“用”


近幾年中國經濟逐漸放緩,物聯的發展呈現了30%到40%的增長,企業都在迎頭趕上智慧物聯、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智慧平臺產業。對於工業互聯過去三五年的發展,方誌剛認為這是經歷了典型的春秋戰國時代,全球有100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興起。各企業都看到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總結起來有兩個流派,一個叫軟件工程流派,另外一個流派叫做機電工程流派。

數字化轉型對傳統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傳統企業在追趕工業互聯網大潮的途中遇到了很多挑戰。李紅表示,現在產能過剩和新一代IT技術大變革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傳統企業如何才能從這兩個疊加的轉型中發展起來?這是傳統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試水平臺經濟,對於如何構建開放合作的生態以實現工業互聯網融合的問題,劉子慶分享了自己的經驗,第一,技術方面,工業互聯網核心是接入,工業互聯網不是工業+互聯網,而是工業互聯+網

。這就要求確保產品、設備能夠智能互聯,並且要打通很多工業協議,能夠介入更多的工業設備和工業產品,要把傳統自動化的技術、芯片的技術、新一代傳輸通信技術,引入更多的合作生態。第二,平臺商、互聯網平臺都需要PaaS、SaaS這些廠商,它們也需要合作。引入更多細分的App廠商,工業互聯網價值輸出核心就是工業技術軟件化。

對於平臺經濟在中國的推廣進程,秦成表示,中集和PTC的合作代表了中國先進的製造業企業,如何利用這些新的手段,如IoT、AI、ML、大數據等新的技術,轉型業務模式至關重要。

以下為對話實錄:

張憲東:近年的經濟逐漸放緩,物聯的發展呈現了30%到40%的增長。大家都在衝向智慧物聯、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所有這些智慧平臺產業。德國的工業4.0正在經歷從高度自動化到高度智能化的自然過渡,中國2025年的目標可能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重生。

我們進入下面的第一個環節。方總,您服務西門子這麼多年了,對中國工業互聯和世界互聯發展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從您個人角度或者西門子工業軟件角度上講,對中國過去三到五年持何看法?

方誌剛:做一個總結可以說是典型的春秋戰國時代,全球有100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家都看到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總結起來有兩個流派,一個叫軟件工程流派,他們試圖搭建通用的、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試圖複製在社交網絡方面的成功。另外一個流派叫做機電工程流派,大家認為這是需要垂直做的,不管做飛機、汽車、鋼鐵還是冰箱。西門子很典型,我們的工業軟件走的是第二條路線。

張憲東:李總,中鋼集團作為從事冶金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貿易的巨大跨國企業,一定有自己搞IoT的辦法,過去三到五年您是怎麼樣趕上工業互聯大潮的?跨國層面、企業層面上我們做了哪些事情?

李紅:鋼鐵很傳統,現在數字化轉型是針對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傳統企業來講是深刻的變革,但是如果我們要把話說清楚,需要從兩個維度說,一個是產業維度,一個是IT維度。

產業維度來說,產能過剩會帶來產業結構變化。我們央企主要是兩類,一類沒有涉及到產業結構,一類涉及到產業結構,如鋼鐵。現在產能過剩和新一代IT帶來的大變革,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有些鋼鐵企業為了應對產能過剩或者產業結構變化,需求極度下滑。寶鋼是兩個因素疊加了,既面臨產業結構的變革,同時也面臨產業升級的變革。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如何分別是產業規律變化,還是數字技術帶來的變革?這就是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現在談的更多的是產業規律變化,能不能理解為帶來產業升級?比如中鋼,前十幾年我們打造全世界或者中國最大的面向鋼鐵生產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構造一整套產業來面向主業服務,我們是做貿易的。十多年不管是企業的問題還是行業的問題,我們遇到很大的挑戰,這個戰略就要變革了,不存在了。現在很殘酷,我們很痛苦,很多產業沒了,一千億的鋼鐵貿易現在沒了,有產業的問題,也有電商的問題。

企業怎麼才能夠從這兩個疊加的轉型中發展起來?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從IT角度來說,傳統企業也面臨一個大的挑戰,IT人員很容易理解信息技術的變革,數字化轉型,但企業家很多還停留在傳統信息化的思維上,解決OA、解決信息化。利用傳統的系統、傳統的信息化方式,支撐不了企業數字化轉型。

張憲東:我們做諮詢的時候也發現這個問題,工業互聯、數字化生產這些是交織在一起。談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生態問題,樹根互聯是地道的平臺經濟,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也在試水平臺經濟,幫我們解讀一下樹根對此是怎麼理解的?未來面臨哪些挑戰?

劉子慶:我們的平臺定位很簡單,第一,面向大型製造業、行業龍頭企業提供技術賦能平臺,第二,面向廣大中小製造企業,提供平臺化的SaaS模式,這兩個定位是樹根互聯打造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價值。

工業互聯網技術很複雜,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是工業技術軟件化,第二是軟件技術平臺,第三是平臺資源線上化。為什麼做工業互聯網?其實跟互聯網來源差不多,我認為工業互聯網是在十年前消費者互聯網的一個範疇。什麼概念?我們做工業互聯網有很多行業壁壘,有很多技術壁壘,也有很多市場壁壘、區域壁壘,每個區域發展不均衡。做工業互聯網是非常難做的事情,國家既然把工業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一定是能夠希望打造一個平臺,面向廣大製造企業提供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享受工業互聯網的價值,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回答你的問題,我們怎麼構建一個開放合作的生態,以實現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融合?說幾點看法:第一,技術來講,工業互聯網核心是接入,工業互聯網不是工業+互聯網,而是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確保機器、產品、設備能夠智能互聯,首先要打通很多工業協議,能夠接入更多的工業設備和工業產品,要把傳統自動化的技術、芯片的技術、新一代傳輸通信技術,引入更多的合作生態。

第二,平臺商、互聯網平臺都需要PaaS、SaaS這些廠商,它們也需要合作。引入更多細分的App廠商,工業互聯網價值輸出核心就是工業技術軟件化,軟件輸出,每個行業不一樣,需要打通各種各樣的行業App,能夠上平臺。

我們的創新需要埃森哲這樣的企業能夠幫助中國製造業做數字化轉型的諮詢、實施,打造一個開放融合的互聯網生態很重要。未來十年之後能夠看到工業互聯網像現在的消費者互聯網一樣新興繁榮。

張憲東:有一點我總結一下,設備製造商、軟件商、網絡運營商、平臺提供商、系統集成商,他們是合力共贏,誰也不能獨霸一片江山。回到這個問題,問一下方誌剛先生,MindSphere講了很多年,您的感觸怎麼樣,MindSphere阿里最近的合作,未來的三到五年您怎麼看這個生態?MindSphere如何生存?

方誌剛:阿里雲明年才會推出基於阿里雲版本的MindSphere,生態建設方面就像MindSphere提的基於雲的開放的物聯網操作系統。我們談開放是三個層次,平臺層面、工業APP層面、工業軟件層面。西門子本身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西門子在過去十年投了100億併購了一系列工業軟件公司,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工業軟件的組合,真正實現基於模型的“數字孿生”的概念。

工業APP這個平臺,基於工業軟件也開放給不管是客戶還是集成商,埃森哲和西門子在西門子的軌道交通有非常好的合作。真正承諾客戶,如果火車晚點15分鐘,西門子買單。

張憲東:作為埃森哲系統集成商、解決方案商,我們期待阿里這樣的平臺能夠產生出來,把我們的客戶帶到裡面增加價值。

方誌剛:第三是接入層,我們叫邊緣計算層,這層也是基於西門子非常強大的工廠現有自動化的市場安裝基礎,物聯網物的概念PRC、數控機床、物流系統也等對外開放,做一些智能網關,第三方軟件接入。

平臺層面生態系統,希望和所有的IaaS軟件層面大家一起幹,集成商客戶自己也可以在平臺上開發,接入層除了西門子豐富的自動化產品,我們也可以和第三方工業通信結合,前景是非常好的。

張憲東:談到工業軟件到後來的MES、IoT,所有的課題我們不談PTC是不行的,PTC在中國有15年的歷史,是一家美國企業。平臺式的推廣在中國進行的如何?有沒有非常大的價值案例跟我們分享一下?

秦成: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有很多老朋友。潘總說的試點項目平臺就是PTC,中集和PTC的合作代表的就是中國先進的製造業企業,如何利用這些新的手段,如IoT、AI、ML、大數據等新的技術,轉型自己的業務模式至關重要。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轉型是終極目標,且價值體現最快。

這和我們傳統的信息化非常不一樣,我們跟潘總交流感觸特別深,他提到敏捷,這個敏捷和我們做所有的信息系統都不一樣,經過6個月、一年、一年半的時間做一個複雜的系統上線、試運行、全面推廣,新的業務模式發展方向、新的社會變革到哪個階段,我們無法預知。

在這個階段,我們如何部署這樣的平臺和已有的App幫助客戶實現我們在某些點業務的創新,業務的改善。其實創新才是關鍵,我們現在是有一個全新的定位,中文的定位是工業創新平臺,而非工業物聯網平臺。創新這兩個字可大可小,單點的改善也是創新,大的業務模式也是創新。我們願意和中國的客戶一起幫助它在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張憲東:樹根對IoT平臺內部的競爭怎麼看?將來會不會出現大的重複建設?重複建設導致的不公平的競爭,你們持何看法?

劉子慶:平臺和消費者互聯網一樣,未來十年一定會沉澱出3-5家世界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而不是百花齊放。現在是亂花漸入迷人眼,未來會沉澱3-5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我們是國家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消費者本質三個含義,第一是零售,第二是物流,第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國製造體系近一千種細分行業,再加上物聯網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新一代工業人工智能技術,要引入大量APP廠商入駐,國家的口號是2020年之前完成30萬個工業APP上平臺,引導30萬家工業製造企業上平臺。

如果這家企業做工業互聯網平臺沒有堅持這個模式,就是一家假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做項目型的企業沒有出路,一定要靠互聯網的理念把數據打通,在未來十年形成數據的效應,通過數據來變現,這是互聯網的本質。我們講製造業業務創新,中國的製造業活的很艱難。

第一個痛點是服務難,產品銷往全球各地,但是服務很難;第二是現金流問題,中國製造兩個痛點一直存在。新一代技術推動行業發展變化,本質問題是解決問題痛點,如果能夠幫企業帶來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成本,通過機器取代人,也是一個價值。最重要的一點,現在很多企業不願意購買產品,不想成為固定資產,需要共享經濟的模式,工業互聯網未來也是這樣。我不賣空壓機,也不是賣機床,賣的是機床的加工服務,這樣的話這種模式要靠物聯網技術做變革。這一點也是未來工業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業務模式,即從賣產品轉成賣服務。

工業互聯網+金融如果發生變化,很多銀行、保險公司需要轉向實體經濟的時候,沒有數據,就無法給這些中小製造企業融資以及提供貸款、保險服務。

張憲東:回到李總這,鑑於工業互聯的數字化轉型,中鋼怎麼看,它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李紅:數字化轉型可大很小,從企業層面來說傳統行業和現在數字化轉型前端的汽車行業不一樣,它們可以推動整體的數字化轉型。我們看到海爾、美的,傳統企業不可能,只能從重點突破,找到行業痛點、難點和價值創造點。現在數字化轉型比較好的只有7%的企業,大部分的企業不是叫數字化轉型,都是基於業務模式轉型、商業模式轉型和服務模式轉型,找到企業需要變革的一個關鍵點。在這個基準上包括中鋼,我們09年開展數字化轉型,只是感覺到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基於現在的信息技術,怎麼樣提升,我搞一個綜合成本,打通所有生產環節,數字共享,產供銷。我們搞信息化是迴避這個問題,信息孤島。這個過程很痛苦,做了六七年,進入又一個境界。不知道的痛點找到了,實現數字化以後核心競爭力就提升了,現在數字化轉型是解決傳統企業能不能活下去和能不能活的好的問題。

張憲東:您對IoT抱有重望又無從下手的企業有什麼建議?

秦成:現在我覺得稍微好一些,2014年開始推廣物聯網的技術,市場還不明白什麼是IoT,也不知道什麼是平臺,沒有像今天這麼充分的討論。你可以看到我們來的這些嘉賓還是理解所有的技術,至於這些技術怎麼推廣,每個企業有自己的現狀,有自己的路徑。

我們在製造業談數字化、談轉型,不要忘記初心,製造業的根本是產品和你的服務還有客戶。拋開產品、拋開客戶談轉型沒有意義。如何讓我的產品變成智能化升級,這些產品有了持續不斷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真正加強你跟客戶之間的不斷聯繫,帶來體驗,在產品的加工過程、製造過程中提升整體企業運營效率,讓客戶對產品的體驗更好,實現業務的創新和轉型,這才是終極目標。

PTC一直幫助我們的客戶以下幾點,第一是產品變成智能互聯,第二是圍繞這個產品帶來一系列的運營模式。如何在運營模式上帶來新的價值?我們的服務體系、製造體系、運營體系,甚至組織結構,會不會出現新的角色?真的是非常宏觀的話題,具體到每一個項目,我們會和客戶探討,瞭解他的需求,幫他制定最後的配方,看什麼樣的路徑適合他。

張憲東:方誌剛先生您的忠告是什麼,關於IoT行業,裡面有競爭,將來的很多政策的出臺,又有重複建設,您怎麼看?從西門子這個角度給一些比較中肯的建議。

方誌剛:談不上忠告,都是在一起摸索創新。簡單來說,還是要有一個點、線、面的過程。所謂的點,就是產品數字化和工廠數字化,先打造數字化產品和數字化工廠,線才是把產品從賣產品轉換成賣服務,充分了解了現在產品的運營情況,我就可以對比,形成一個數字神經線,產品出去了但是我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掌控運行情況。第三個層面是面的問題,工業互聯網大生態,大家暢想各個參與者,軟件工程基於SOA的服務,大家自由化,新的時代的到來,還需要時日。如果前面點和線沒有做好,小河沒水,哪有大海?有什麼建議的話,倒著來會出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