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新业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与“用”

德国的工业4.0正在经历从高度自动化到高度智能化的自然过渡,“中国制造2025”可能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生。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也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中国工业互联网“建平台”与“用平台”有哪些成功商业模式,如何支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体质的目标?

9月12日,在以“创新驱动·高质发展”为主题的埃森哲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两化融合深度行的圆桌讨论环节,埃森哲大中华区工业X.O总监张宪东、中国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西门子工业软件大中华区CTO方志刚、PTC中国CTO秦成、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营销总经理刘子庆对此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制造业新业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与“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逐渐放缓,物联的发展呈现了30%到40%的增长,企业都在迎头赶上智慧物联、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智慧平台产业。对于工业互联过去三五年的发展,方志刚认为这是经历了典型的春秋战国时代,全球有100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兴起。各企业都看到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总结起来有两个流派,一个叫软件工程流派,另外一个流派叫做机电工程流派。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企业在追赶工业互联网大潮的途中遇到了很多挑战。李红表示,现在产能过剩和新一代IT技术大变革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传统企业如何才能从这两个叠加的转型中发展起来?这是传统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水平台经济,对于如何构建开放合作的生态以实现工业互联网融合的问题,刘子庆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第一,技术方面,工业互联网核心是接入,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互联网,而是工业互联+网

。这就要求确保产品、设备能够智能互联,并且要打通很多工业协议,能够介入更多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要把传统自动化的技术、芯片的技术、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引入更多的合作生态。第二,平台商、互联网平台都需要PaaS、SaaS这些厂商,它们也需要合作。引入更多细分的App厂商,工业互联网价值输出核心就是工业技术软件化。

对于平台经济在中国的推广进程,秦成表示,中集和PTC的合作代表了中国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新的手段,如IoT、AI、ML、大数据等新的技术,转型业务模式至关重要。

以下为对话实录:

张宪东:近年的经济逐渐放缓,物联的发展呈现了30%到40%的增长。大家都在冲向智慧物联、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所有这些智慧平台产业。德国的工业4.0正在经历从高度自动化到高度智能化的自然过渡,中国2025年的目标可能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生。

我们进入下面的第一个环节。方总,您服务西门子这么多年了,对中国工业互联和世界互联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从您个人角度或者西门子工业软件角度上讲,对中国过去三到五年持何看法?

方志刚:做一个总结可以说是典型的春秋战国时代,全球有100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家都看到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总结起来有两个流派,一个叫软件工程流派,他们试图搭建通用的、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试图复制在社交网络方面的成功。另外一个流派叫做机电工程流派,大家认为这是需要垂直做的,不管做飞机、汽车、钢铁还是冰箱。西门子很典型,我们的工业软件走的是第二条路线。

张宪东:李总,中钢集团作为从事冶金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贸易的巨大跨国企业,一定有自己搞IoT的办法,过去三到五年您是怎么样赶上工业互联大潮的?跨国层面、企业层面上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李红:钢铁很传统,现在数字化转型是针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企业来讲是深刻的变革,但是如果我们要把话说清楚,需要从两个维度说,一个是产业维度,一个是IT维度。

产业维度来说,产能过剩会带来产业结构变化。我们央企主要是两类,一类没有涉及到产业结构,一类涉及到产业结构,如钢铁。现在产能过剩和新一代IT带来的大变革,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钢铁企业为了应对产能过剩或者产业结构变化,需求极度下滑。宝钢是两个因素叠加了,既面临产业结构的变革,同时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变革。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分别是产业规律变化,还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这就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现在谈的更多的是产业规律变化,能不能理解为带来产业升级?比如中钢,前十几年我们打造全世界或者中国最大的面向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构造一整套产业来面向主业服务,我们是做贸易的。十多年不管是企业的问题还是行业的问题,我们遇到很大的挑战,这个战略就要变革了,不存在了。现在很残酷,我们很痛苦,很多产业没了,一千亿的钢铁贸易现在没了,有产业的问题,也有电商的问题。

企业怎么才能够从这两个叠加的转型中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从IT角度来说,传统企业也面临一个大的挑战,IT人员很容易理解信息技术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但企业家很多还停留在传统信息化的思维上,解决OA、解决信息化。利用传统的系统、传统的信息化方式,支撑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张宪东:我们做咨询的时候也发现这个问题,工业互联、数字化生产这些是交织在一起。谈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生态问题,树根互联是地道的平台经济,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也在试水平台经济,帮我们解读一下树根对此是怎么理解的?未来面临哪些挑战?

刘子庆:我们的平台定位很简单,第一,面向大型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平台,第二,面向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平台化的SaaS模式,这两个定位是树根互联打造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

工业互联网技术很复杂,我的理解有三点,第一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第二是软件技术平台,第三是平台资源线上化。为什么做工业互联网?其实跟互联网来源差不多,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在十年前消费者互联网的一个范畴。什么概念?我们做工业互联网有很多行业壁垒,有很多技术壁垒,也有很多市场壁垒、区域壁垒,每个区域发展不均衡。做工业互联网是非常难做的事情,国家既然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一定是能够希望打造一个平台,面向广大制造企业提供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享受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回答你的问题,我们怎么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态,以实现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融合?说几点看法:第一,技术来讲,工业互联网核心是接入,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互联网,而是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确保机器、产品、设备能够智能互联,首先要打通很多工业协议,能够接入更多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要把传统自动化的技术、芯片的技术、新一代传输通信技术,引入更多的合作生态。

第二,平台商、互联网平台都需要PaaS、SaaS这些厂商,它们也需要合作。引入更多细分的App厂商,工业互联网价值输出核心就是工业技术软件化,软件输出,每个行业不一样,需要打通各种各样的行业App,能够上平台。

我们的创新需要埃森哲这样的企业能够帮助中国制造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咨询、实施,打造一个开放融合的互联网生态很重要。未来十年之后能够看到工业互联网像现在的消费者互联网一样新兴繁荣。

张宪东:有一点我总结一下,设备制造商、软件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他们是合力共赢,谁也不能独霸一片江山。回到这个问题,问一下方志刚先生,MindSphere讲了很多年,您的感触怎么样,MindSphere阿里最近的合作,未来的三到五年您怎么看这个生态?MindSphere如何生存?

方志刚:阿里云明年才会推出基于阿里云版本的MindSphere,生态建设方面就像MindSphere提的基于云的开放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我们谈开放是三个层次,平台层面、工业APP层面、工业软件层面。西门子本身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西门子在过去十年投了100亿并购了一系列工业软件公司,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工业软件的组合,真正实现基于模型的“数字孪生”的概念。

工业APP这个平台,基于工业软件也开放给不管是客户还是集成商,埃森哲和西门子在西门子的轨道交通有非常好的合作。真正承诺客户,如果火车晚点15分钟,西门子买单。

张宪东:作为埃森哲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商,我们期待阿里这样的平台能够产生出来,把我们的客户带到里面增加价值。

方志刚:第三是接入层,我们叫边缘计算层,这层也是基于西门子非常强大的工厂现有自动化的市场安装基础,物联网物的概念PRC、数控机床、物流系统也等对外开放,做一些智能网关,第三方软件接入。

平台层面生态系统,希望和所有的IaaS软件层面大家一起干,集成商客户自己也可以在平台上开发,接入层除了西门子丰富的自动化产品,我们也可以和第三方工业通信结合,前景是非常好的。

张宪东:谈到工业软件到后来的MES、IoT,所有的课题我们不谈PTC是不行的,PTC在中国有15年的历史,是一家美国企业。平台式的推广在中国进行的如何?有没有非常大的价值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

秦成: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有很多老朋友。潘总说的试点项目平台就是PTC,中集和PTC的合作代表的就是中国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新的手段,如IoT、AI、ML、大数据等新的技术,转型自己的业务模式至关重要。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是终极目标,且价值体现最快。

这和我们传统的信息化非常不一样,我们跟潘总交流感触特别深,他提到敏捷,这个敏捷和我们做所有的信息系统都不一样,经过6个月、一年、一年半的时间做一个复杂的系统上线、试运行、全面推广,新的业务模式发展方向、新的社会变革到哪个阶段,我们无法预知。

在这个阶段,我们如何部署这样的平台和已有的App帮助客户实现我们在某些点业务的创新,业务的改善。其实创新才是关键,我们现在是有一个全新的定位,中文的定位是工业创新平台,而非工业物联网平台。创新这两个字可大可小,单点的改善也是创新,大的业务模式也是创新。我们愿意和中国的客户一起帮助它在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宪东:树根对IoT平台内部的竞争怎么看?将来会不会出现大的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导致的不公平的竞争,你们持何看法?

刘子庆:平台和消费者互联网一样,未来十年一定会沉淀出3-5家世界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不是百花齐放。现在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未来会沉淀3-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是国家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消费者本质三个含义,第一是零售,第二是物流,第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制造体系近一千种细分行业,再加上物联网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新一代工业人工智能技术,要引入大量APP厂商入驻,国家的口号是2020年之前完成30万个工业APP上平台,引导30万家工业制造企业上平台。

如果这家企业做工业互联网平台没有坚持这个模式,就是一家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做项目型的企业没有出路,一定要靠互联网的理念把数据打通,在未来十年形成数据的效应,通过数据来变现,这是互联网的本质。我们讲制造业业务创新,中国的制造业活的很艰难。

第一个痛点是服务难,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但是服务很难;第二是现金流问题,中国制造两个痛点一直存在。新一代技术推动行业发展变化,本质问题是解决问题痛点,如果能够帮企业带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通过机器取代人,也是一个价值。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购买产品,不想成为固定资产,需要共享经济的模式,工业互联网未来也是这样。我不卖空压机,也不是卖机床,卖的是机床的加工服务,这样的话这种模式要靠物联网技术做变革。这一点也是未来工业互联网的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即从卖产品转成卖服务。

工业互联网+金融如果发生变化,很多银行、保险公司需要转向实体经济的时候,没有数据,就无法给这些中小制造企业融资以及提供贷款、保险服务。

张宪东:回到李总这,鉴于工业互联的数字化转型,中钢怎么看,它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李红:数字化转型可大很小,从企业层面来说传统行业和现在数字化转型前端的汽车行业不一样,它们可以推动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我们看到海尔、美的,传统企业不可能,只能从重点突破,找到行业痛点、难点和价值创造点。现在数字化转型比较好的只有7%的企业,大部分的企业不是叫数字化转型,都是基于业务模式转型、商业模式转型和服务模式转型,找到企业需要变革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个基准上包括中钢,我们09年开展数字化转型,只是感觉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基于现在的信息技术,怎么样提升,我搞一个综合成本,打通所有生产环节,数字共享,产供销。我们搞信息化是回避这个问题,信息孤岛。这个过程很痛苦,做了六七年,进入又一个境界。不知道的痛点找到了,实现数字化以后核心竞争力就提升了,现在数字化转型是解决传统企业能不能活下去和能不能活的好的问题。

张宪东:您对IoT抱有重望又无从下手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秦成:现在我觉得稍微好一些,2014年开始推广物联网的技术,市场还不明白什么是IoT,也不知道什么是平台,没有像今天这么充分的讨论。你可以看到我们来的这些嘉宾还是理解所有的技术,至于这些技术怎么推广,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现状,有自己的路径。

我们在制造业谈数字化、谈转型,不要忘记初心,制造业的根本是产品和你的服务还有客户。抛开产品、抛开客户谈转型没有意义。如何让我的产品变成智能化升级,这些产品有了持续不断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真正加强你跟客户之间的不断联系,带来体验,在产品的加工过程、制造过程中提升整体企业运营效率,让客户对产品的体验更好,实现业务的创新和转型,这才是终极目标。

PTC一直帮助我们的客户以下几点,第一是产品变成智能互联,第二是围绕这个产品带来一系列的运营模式。如何在运营模式上带来新的价值?我们的服务体系、制造体系、运营体系,甚至组织结构,会不会出现新的角色?真的是非常宏观的话题,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我们会和客户探讨,了解他的需求,帮他制定最后的配方,看什么样的路径适合他。

张宪东:方志刚先生您的忠告是什么,关于IoT行业,里面有竞争,将来的很多政策的出台,又有重复建设,您怎么看?从西门子这个角度给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方志刚:谈不上忠告,都是在一起摸索创新。简单来说,还是要有一个点、线、面的过程。所谓的点,就是产品数字化和工厂数字化,先打造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工厂,线才是把产品从卖产品转换成卖服务,充分了解了现在产品的运营情况,我就可以对比,形成一个数字神经线,产品出去了但是我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掌控运行情况。第三个层面是面的问题,工业互联网大生态,大家畅想各个参与者,软件工程基于SOA的服务,大家自由化,新的时代的到来,还需要时日。如果前面点和线没有做好,小河没水,哪有大海?有什么建议的话,倒着来会出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