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仇华

严格来说,大多数美国人不是仇恨东方大国人,而是根本不关心。更进一步来说,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仅对美国,甚至自己生活的区域以外的地区和国家,基本上都是漠不关心,也完全不了解的。这一点,其实全世界各国的普通人,大多数都是这类除了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外,其他的基本上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

事实上,别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霸权国家,但普通美国人,对于外界的了解很少,个人以为,还不如我们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毕业的人了解的多呢,毕竟,包括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世界各国概况等等这类知识,在美国人的教育体系中,并非是必修课。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美国人,真心对世界了解不多,更不要说对东方大国有什么认识了。笔者因为工作原因给美国交换生,因课程需要讲授有关联合国的内容,但在讲授中却发现,即使是美国大学生,多数也不知道联合国,更不要说联合国三总部之一就在纽约!由此可见美国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之少!

美国人对外界了解非常少,除了多数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之外的人与事很少关心,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美国人,从来都没有出过国,没有亲身体会,也缺乏对外界最直观的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去世的麦凯恩在2008年大选时的竞选搭档萨拉·佩林(Sarah Louise Palin)在大选造势时曾被美国媒体曝出她根本就没有去过除加拿大以外的任何外国。一位前州长、副总统候选人都是如此,那就更不要说普通人了。而即使出过国的美国人,大多数也没有来过东方大国,也就更谈不上对东方大国的直接印象如何了。因此,总体来说,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东方大国,更多的是一种不关心,不了解的态度,而非仇视。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美国人仇视东方大国呢?这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出于意识形态、销量等诸多原因,对于东方大国的片面报道,而多数不了解、也不关心除了自己周围以外的美国人来说,获取对外界了解的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媒体。在西瓜视频上有一个2012年录制的视频,在视频中主持人随机在纽约街头采访了几位路人,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人恐惧(fear)俄国和东方大国,第一位路人回答只要东方大国愿意就可以在三分钟内将美国从地图上抹去。主持人忍不住说任何一个核国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路人回答说因为东方大国人非常危险。主持人追问为什么他会在这么想,他说因为他们会东方功夫。第二位女士回答说因为和他们国家关系不好,美国不应该恐惧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恐惧。而第三位则回答说他们有人权问题,主持人追问说所有国家都有人权问题,他回答说那里的问题更严重。接下来采访了一对丹麦游客,他们去过东方大国,回答说一点也不害怕。而接下来一位美国人则说他们的统治方式不同,不过他们的经济思路与计划值得学习。主持人总结说这位美国人的意思是美国应该效仿、尊重他们,为什么事实上却是被告知要恐惧他们。这位美国人回答说,因为恐惧能牢牢将你控制住!如果你感到恐惧,那么可能被操纵做别人想让你做的事情,而且你还不会质疑。接下来被采访者是一对瑞士人,她们认为大家害怕是因为媒体想让人们害怕,特别是美国媒体。至于说为什么非得将这一对象指向俄国和东方大国,她们回答说因为他们强大。另外一位瑞士人则回答说与俄国和东方大国是不能被忽视的,所以必须要相互了解。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对他们感到恐惧,为什么会丑化他们,回答则是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而最后主持人总结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those who living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ever throw stones)。

应该说,这个视频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美国人回仇视东方大国。在对美国人心目中的东方大国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美国整体舆论对东方大国的态度,则与两国社会文化差异与文化隔阂、两国相互交流与接触程度、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十八世纪到鸦片战争前,美国国内对东方大国基本持尊敬状态(例如《李鸿章凭吊格兰特公墓》),这一方面受到欧洲对东方大国艺术和艺术平的推崇影响,也因为当时两国往来非常少有关。而且,遥远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构不成对美国白人的直接威胁。所以这时期美国社会舆论多将东方大国描绘成难以理解的神秘他者。

从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东方大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对当地的了解(相对想象而言,当然不尽如人意)以及当地对外来人的敌视(义和团运动)以及到美国的移民(华工)对美国就业问题的冲击,使得东方大国人的形象变成了未被同化的异教徒、流氓恶棍、“huang祸”……

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寄希望于将东方大国“基督化”,以美式方式改造东方大国,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人对东方大国的态度是矛盾的,比如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好莱坞的奠基人之一,美国电影第一代大师,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残花泪》就将东方大国人描绘为“黄皮肤的基督徒”。但更多的是借用东方大国人的脸谱化的形象,营造出美国人在面对东方大国人时的天生优越的神话,从而扭曲了对东方大国的认知。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仇华

傅满洲的形象

同时,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形象中典型的东方大国人形象,则是两位荧屏上的形象,那就是傅满洲与陈查理。傅满洲(就是漫威宇宙中钢铁侠的死对头满大人的前身)是huang祸的具体化身,智力超人、法力无边,同时是东方所有“邪恶”的集大成者。而同一时期,美国银屏上还有着另外一位东方大国人的形象,作为“模范少数族裔”与傅满洲分庭抗礼,那就是陈查理侦探,谦卑、守法而又狡黠。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赛珍珠的《大地》为代表的反映东方大国真实形象的作品开始表明美国舆论对东方大国的态度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为二战期间对东方大国的正面刻画奠定了基础。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人心目中的东方大国形象和日本人的形象,则悄然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对调,东方大国的形象,这时在美国舆论中,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正面的形象了。

1949年以后到1972年关系正常化,由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再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双方的对峙,东方大国人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再次成为了敌人,对东方大国的负面描写与报道则与美国国内排华情绪相互呼应,因此有了红祸的形象,而更多时候,东方大国在美国的形象更多的是脸谱化的,刻板单一的。例如在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中,东方大国人只是作为遭受伤害的背景出现。

1972年以后,美国人开始了对东方大国的更多的了解。但某种意义上,他们对于现当代的东方大国的兴趣,远不如对古老的东方兴趣。荣获就像奥斯卡奖的《末代皇帝》就是这样的情绪的典型表现(这里多说一句,很多今天的国内的大导演在国外获奖的作品,大多都是这类的,要么是反应古老东方的,要么反应落后、愚昧的……)。

美国舆论中的这种倾向,更进一步加深了美国人对于东方大国的“偏见”,因为他们所“看到”的“真实”的东方大国,是“落后”的、“愚昧”的、“人权问题巨大”的。当然,随着东方大国的崛起,在美国舆论中又出现了一种“威胁论”,在以上他们认知中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东方大国“突然”崛起(对多数美国人来说,前一天大家还在讨论那个东方大国人的苦难,第二天“竟然”就已经威胁到他们自己的国家,美国了),这种“突然”的转变,对于美国人的震撼,不下于当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正是这种“震撼”,加上上述美国人对于东方大国的形象的认知,导致很大一部分美国人,在提到东方大国时,第一反应就是对傅满洲的“邪恶魔法”的排斥,而这种排斥表现出来,则就成为了对东方大国的恐惧与仇视。

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政客们的推波助澜,则更加剧了美国民众的这一担忧,而这表现出来,则就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部分美国人对东方大国的仇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