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土坪社區春暉社:傳承紅色文化 永駐春暉之情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萬山鎮土坪社區面積約3.4平方公里,社區總人口3065人,1307戶,轄14個居民小組,土坪社區依託礦山公園悠久的歷史硃砂文化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圍繞丹砂文化藝術主題,以建設文化萬山、生態萬山、度假萬山、避暑萬山、休閒萬山、科普萬山為目標,並努力建為銅仁旅遊發展新引擎,從而使之成為促進城市旅遊發展、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營造新興產業、解決資源枯竭轉產等問題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典範。

土坪社區春暉社成立於2017年7月,目前吸納社員13人。該“春暉社”自成立以來,圍繞“助力脫貧攻堅,凝聚親情鄉情、關注家鄉發展、反哺故土親人”的宗旨,搭建資金互助、人才技術、公益活動等鏈接平臺,凝聚鄉情、親情、友情,注重文化傳承,為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獻力。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給予一份“親情”,留守人群獲關愛

土坪社區居民多是失業的礦工和搬遷群眾,外出務工成了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留在家中的幾乎是老人和孩子。現年44歲的春暉社社員兼支部書記楊紅燕,作為一個既為人母又為人妻女的她來說,這一切都深有體會,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她常說:“老人和孩子是弱勢群體,是我們最應該關心和關愛的人……”一直以來,撫慰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們孤獨的心,彌補他們缺失的感情,是楊紅燕抓在手上的頭等工作。她每年至少組織開展2次“春暉心行—關愛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活動”,組織家鄉企業家、能人和賢達人士一同出資獻力,先後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200個,衣服300套,文具用品200套,為老人們送去毛巾、棉鞋等,募集到春暉公益基金6萬餘元。還利用端午節、重陽節和中秋節等重點節日組織轄區居民吃團圓飯,開座談會,開展“入戶送溫暖”等活動。

留守老人和兒童們,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營養、衛生和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心理問題。楊紅燕不知費了多少心血,無數次的打電話跟外出的家長和子女溝通交流,試圖改變他們務工的方式和教育方式,也經常跟學校老師溝通,希望學校在教育和生活各方面更多的給予孩子們關懷及幫助。長久一來,楊紅燕成了社區老人沒有血緣關係的“春暉女兒”,也成了孩子們的“春暉媽媽”。

釋放一份“鄉情”,父老鄉親得實惠

土坪社區村民陳再樹,一個從大山走出卻不忘鄉親的春暉人。初中文化程度的陳再樹通過不斷外出學習,摸索經驗,2016年,他回到家鄉,在萬山鎮創辦了萬安瀝青攪拌綜合站,解決家鄉貧困人口18人的就業問題。

2017年7月 ,土坪社區春暉社成立,陳再樹主動提出擔任社長,“感謝團委成立這個春暉社,把我們這一群曾經懷抱夢想背景離鄉,如今也算榮歸故里卻滿懷鄉愁的人聚在了一起”,陳再樹經常想著如何幫助家鄉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脫貧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百姓不思進取,內生動力不強,參與脫貧項目積極性不高,還有就是一部分帶著觀望的狀態,為此,陳再樹帶領春暉成員經常走動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給貧困戶講解黨委政府的惠民政策,以親情、鄉情、友情激活他們細胞,引導他們的積極性,要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早日找到致富路。

為了讓家鄉的父老鄉親早日脫貧,他還經常外出考察,招商引資,積極探索創新春暉模式,匯聚社會力量,搭建橋樑,充分發揮“親情、鄉情、友情”的情感紐帶,在他的引導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外出人員返鄉加入了春暉社,充分發揮外出務工青年振興農村經濟的人才資源力量。他也經常利用節假日,去到各村積極宣傳組織引導外出務工青年回鄉開辦企業。從事商業和服務業等,振興家鄉經濟。2017年社區“扶貧日”募捐活動中,他帶頭捐款,並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捐款三千餘元。2018年6月,土坪社區組織留守兒童開展關愛活動,陳再樹帶動社員籌集活動資金1萬元。社區居民們調侃似地稱呼他為“陳老闆”,“我對這個稱呼很滿意,不是說我多富有,這是鄉親們對我的一種肯定”,陳再樹笑著說到。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詮釋一份“友情”,同心聚力話發展

佀英傑,土坪社區春暉社社員、社區老幹部,生活在土坪社區幾十年,他把自己和生活都奉獻給了土坪社區,“我對家鄉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可能是因為幾十年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的原因,眼見著家鄉經歷汞礦的興衰,直到轉型發展後今天的重現風采,總覺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總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他這樣告訴筆者。所以從一開始,佀英傑就打定主意,要在這個地方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家鄉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主動向社區主任申請,希望主任在社區為他謀一份差事,並向社區主任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在佀英傑擔任社區幹部期間,大到村民因土地糾紛、經濟糾紛大打出手,小到張三家丟了一隻雞,李四家小孩把王二的孩子打了,只要社區居民哪一戶有矛盾、有麻煩,他都是第一個趕到。磨破了嘴皮跑斷腿,只為了維護這個他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的安定平和。一開始,佀英傑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都說他吃飽了撐的多管閒事,社區居民背地裡都說他遊手好閒,年紀輕輕就待在家無所事事,整天去管別人家的事。後來家人也反對他做這些事情,甚至父親對他說出,繼續待在家丟人現眼就不再認他的話。面對鄉友的嘲諷,佀英傑始終都是淡淡地笑一笑,然後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情。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他選擇了和父親徹夜長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最終取得了家人的理解。那時候的佀英傑就是這樣一個人,始終溫和謙恭,做起事來又有條有理。

自從土坪社區春暉社成立後,佀英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在很多次的矛盾糾紛調解中,佀英傑不顧自家的利益,始終站在客觀、公平、公正的立場替居民分析和勸解,最終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支持,他常說“人生在世,草木一秋,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無論在哪裡做什麼,都是在用自己的一份信念、一份執著、一片真情,創造自己的價值”。

就是這樣一種信念,這樣一片深情,讓像楊紅燕、陳再樹、佀英傑這樣的人,把青春揮灑在家鄉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他們用實際行動向人民詮釋了“春暉使者”的真正意義。

審 核 | 母 丹 滕 潔

編 輯 | 瞿 同

素材來源 | 共青團萬山區委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