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万山镇土坪社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3065人,1307户,辖14个居民小组,土坪社区依托矿山公园悠久的历史朱砂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围绕丹砂文化艺术主题,以建设文化万山、生态万山、度假万山、避暑万山、休闲万山、科普万山为目标,并努力建为铜仁旅游发展新引擎,从而使之成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营造新兴产业、解决资源枯竭转产等问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典范。

土坪社区春晖社成立于2017年7月,目前吸纳社员13人。该“春晖社”自成立以来,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凝聚亲情乡情、关注家乡发展、反哺故土亲人”的宗旨,搭建资金互助、人才技术、公益活动等链接平台,凝聚乡情、亲情、友情,注重文化传承,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献力。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给予一份“亲情”,留守人群获关爱

土坪社区居民多是失业的矿工和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人和孩子。现年44岁的春晖社社员兼支部书记杨红燕,作为一个既为人母又为人妻女的她来说,这一切都深有体会,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常说:“老人和孩子是弱势群体,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关爱的人……”一直以来,抚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们孤独的心,弥补他们缺失的感情,是杨红燕抓在手上的头等工作。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春晖心行—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活动”,组织家乡企业家、能人和贤达人士一同出资献力,先后为孩子们送去了书包200个,衣服300套,文具用品200套,为老人们送去毛巾、棉鞋等,募集到春晖公益基金6万余元。还利用端午节、重阳节和中秋节等重点节日组织辖区居民吃团圆饭,开座谈会,开展“入户送温暖”等活动。

留守老人和儿童们,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营养、卫生和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问题。杨红燕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无数次的打电话跟外出的家长和子女沟通交流,试图改变他们务工的方式和教育方式,也经常跟学校老师沟通,希望学校在教育和生活各方面更多的给予孩子们关怀及帮助。长久一来,杨红燕成了社区老人没有血缘关系的“春晖女儿”,也成了孩子们的“春晖妈妈”。

释放一份“乡情”,父老乡亲得实惠

土坪社区村民陈再树,一个从大山走出却不忘乡亲的春晖人。初中文化程度的陈再树通过不断外出学习,摸索经验,2016年,他回到家乡,在万山镇创办了万安沥青搅拌综合站,解决家乡贫困人口18人的就业问题。

2017年7月 ,土坪社区春晖社成立,陈再树主动提出担任社长,“感谢团委成立这个春晖社,把我们这一群曾经怀抱梦想背景离乡,如今也算荣归故里却满怀乡愁的人聚在了一起”,陈再树经常想着如何帮助家乡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脱贫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百姓不思进取,内生动力不强,参与脱贫项目积极性不高,还有就是一部分带着观望的状态,为此,陈再树带领春晖成员经常走动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给贫困户讲解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以亲情、乡情、友情激活他们细胞,引导他们的积极性,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早日找到致富路。

为了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他还经常外出考察,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创新春晖模式,汇聚社会力量,搭建桥梁,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在他的引导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外出人员返乡加入了春晖社,充分发挥外出务工青年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资源力量。他也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到各村积极宣传组织引导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开办企业。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等,振兴家乡经济。2017年社区“扶贫日”募捐活动中,他带头捐款,并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捐款三千余元。2018年6月,土坪社区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陈再树带动社员筹集活动资金1万元。社区居民们调侃似地称呼他为“陈老板”,“我对这个称呼很满意,不是说我多富有,这是乡亲们对我的一种肯定”,陈再树笑着说到。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诠释一份“友情”,同心聚力话发展

佀英杰,土坪社区春晖社社员、社区老干部,生活在土坪社区几十年,他把自己和生活都奉献给了土坪社区,“我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可能是因为几十年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的原因,眼见着家乡经历汞矿的兴衰,直到转型发展后今天的重现风采,总觉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总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他这样告诉笔者。所以从一开始,佀英杰就打定主意,要在这个地方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主动向社区主任申请,希望主任在社区为他谋一份差事,并向社区主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佀英杰担任社区干部期间,大到村民因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大打出手,小到张三家丢了一只鸡,李四家小孩把王二的孩子打了,只要社区居民哪一户有矛盾、有麻烦,他都是第一个赶到。磨破了嘴皮跑断腿,只为了维护这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的安定平和。一开始,佀英杰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都说他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社区居民背地里都说他游手好闲,年纪轻轻就待在家无所事事,整天去管别人家的事。后来家人也反对他做这些事情,甚至父亲对他说出,继续待在家丢人现眼就不再认他的话。面对乡友的嘲讽,佀英杰始终都是淡淡地笑一笑,然后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选择了和父亲彻夜长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最终取得了家人的理解。那时候的佀英杰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温和谦恭,做起事来又有条有理。

自从土坪社区春晖社成立后,佀英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在很多次的矛盾纠纷调解中,佀英杰不顾自家的利益,始终站在客观、公平、公正的立场替居民分析和劝解,最终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支持,他常说“人生在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是在用自己的一份信念、一份执着、一片真情,创造自己的价值”。

就是这样一种信念,这样一片深情,让像杨红燕、陈再树、佀英杰这样的人,把青春挥洒在家乡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人民诠释了“春晖使者”的真正意义。

审 核 | 母 丹 滕 洁

编 辑 | 瞿 同

素材来源 | 共青团万山区委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春晖|土坪社区春晖社:传承红色文化 永驻春晖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