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從昨天到今天都在看一部影片《如父如子》,是枝裕和的影片本身就是給人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把平凡的生活說的要麼引人入勝,要麼潸然淚下,要麼熨帖舒暢。家庭影片是其的強項,這部同樣也是家庭題材,只不過幸福的家庭遭人嫉妒,發生了孩子被換的事件,影片便是圍繞血緣與親緣展開。

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影片看完後,我問先生,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咱們身上,你會怎麼做,先生笑答:

“怎麼可能,照片都是一模一樣”

“那假如呢?”

“沒有這種假如”

也最終沒有或者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影片中選取的兩個家庭其實有些刻意,一個是愛孩子的略貧窮的父親,母親相對強勢;一個是愛工作的略富有的父親,母親相對弱勢。這樣的家庭如果放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你願意看著自己的親生血脈得到很多愛,卻失去很多需要資本才能累計起的機會嗎?而自己辛苦付出的構建的孩子成長之路的兒子卻是流著別人的血脈。是的,影片中的野野宮就是如此糾結,但是電影還是給了他一個更深入骨血的理由,孩子越長大,越會像他家人,而他家的硫晴,會越來越像你,這句話是野野宮的父親說出的,在他糾結要不要換孩子的時候,給了他一劑實施計劃的強心針,孩子就這樣被換走了。

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對於兩位母親而言,孩子不換又有什麼問題呢?野野宮的妻子綠在開始自責到後來覺得丈夫責怪自己卻不說,到後來責怪丈夫沒能處理好事件,還是要換走慶多,畢竟,那個每天陪伴慶多學琴、出遊、接送、睡覺的人是母親綠啊,綠一個一個把有慶多的照片收起,把慶多做的手工收起,把慶多的衣服收起,摸著那個慶多手掌印的模具,不單單是她潸然淚下,任何一個看本片段的母親都會跟著潸然淚下。母親和孩子關係的維繫,並不是依靠所謂的血脈,而是在彼此之間日日的陪伴中建立起的親密。

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那麼對於慶多呢?慶多太可憐了,他對野野宮這個父親更多的是取悅,想讓父親高興,所以自己要表現好,要學琴,要去完成狗屁任務,即使這個任務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回家。慶多和父親的疏離,也是野野宮和自己父親的疏離的印證,慶多的敏感,也是和野野宮及綠的敏感,慶多唯一不像父親野野宮的,便是沒有對優秀表現出的野心,這唯一一點卻讓野野宮感覺慶多就不是自己的孩子。慶多時刻表現出的禮貌,不給人添麻煩,和任何人相處都是拘謹的,知道父親來了,知道父親要去接的是硫晴,立刻躲進櫃子裡背朝外,和血緣父親在一起洗澡,也只是縮在後邊,和血緣母親擁抱時,懂得回抱安慰。這些禮儀,莫不是在那個像賓館一樣的家裡邊養成的,為什麼還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像自己呢?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原生家庭是現在很多人性格來源討論的主題,無論我們怎麼迴避,這個東西就是會伴隨著你,伴隨著你的下一代,你看,現在正在看手機的你,是不是等下發現孩子也要吵著問你要手機呢?

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你要怎麼教育他?

最後,停頓了一會,先生告訴我,他會選擇親緣,是的,我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