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面里蕴大道

糊涂面里蕴大道

糊涂面是河南的名小吃,也是中原人的家常饭。

敝人从小就爱吃糊涂面,吃了六十多年,不但没有吃够,而且越吃越香甜。

小时候家里穷,在那“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里,能美美吃饱一餐糊涂面,福莫大焉。

糊涂面里蕴大道

记得上初中时候,离家十五里,背上一兜红薯面馍,几块红薯,就是一周的伙食。夏天到星期三馍就霉得扯黏条了,星期四、五靠几块红薯饱腹,有时候星期五就断顿了,一直饿到星期六下午,饿得前心贴后心,放了学就往家跑。跑到家先进灶屋,母亲总是留好半锅尚温的红薯叶糊涂面,许多时候等不及往碗里盛,就用勺子挖着吃开。从那时候开始,糊涂面就成了我一生的最爱。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仍然不改这个嗜好。直到今天,三天不吃糊涂面,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糊涂面里蕴大道

近些年研究老庄文化,这最爱吃的糊涂面里,竟然品出许多老庄文化的味儿来。真乃是老庄故里,道在中原,也许是因为老子、庄子出生在河南,道家文化发源于中原,所以在河南人的生活细节中,随处可见老庄文化的影子。

糊涂面里蕴大道

从名称上说,糊涂面体现了老庄文化的糊涂境界。显然这个的“糊涂”,不是愚昧的糊涂,而是“难得糊涂”,是一种比聪明更高级的充满智慧的糊涂。板桥道人有语:“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之人处世不偏不火,宽厚大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恬淡超脱,低调平和,与“聪明”形成很大反差。说“难得糊涂”是智慧,就“智慧”在善以退让平息风波,善以宽心解读得失,最终用“糊涂”换取和谐。只有上德之人才能进入 “难得糊涂”的境界。睡仙陈抟《糊涂歌》云:“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糊涂面以“糊涂”命名,体现的就是这种“独我糊涂有真味”糊涂境界。

糊涂面里蕴大道

从外观上说,糊涂面体现了老庄文化的浑沌状态。一碗热腾腾的糊涂面端上来,从外观上看面中有汤,汤中有面;汤面一体,面菜交融;糊糊涂涂,浑浑沌沌。呈现的完全是一种浑沌状态。在老庄道学里,浑沌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意味,即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浑然、完整。浑沌之美是一种原美,是自然本色之美,是天性之美,是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糊涂面的浑沌体现了老庄道学浑沌的天性之美。

糊涂面里蕴大道

从内含上说,糊涂面体现了老庄文化的宽容精神。河南的糊涂面名目繁多,东西南北各有特色。有以面区分的,如绿豆糊涂面、黄豆糊涂面、豌豆糊涂面等;有以菜区分的,如芝麻叶糊涂面、红薯叶糊涂面、芥菜缨子糊涂面等等;有以汤区分的,如炒面糊涂面、酸浆糊涂面、羊汤糊涂面等等。糊涂面有着非常强的包容性,不管什么面、什么菜,一融入锅内,便糊糊涂涂,难分你我了。

糊涂面里蕴大道

老子讲,有容乃大,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都是讲包容。包容意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德政、德治,迎来了一个个文化繁荣。我们也应该学习“糊涂面”的这种包容精神,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凡是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心境才能轻松、自在,成功才会不期而至。

糊涂面里蕴大道

在我的家乡,不仅面条叫糊涂面,早晚餐喝的粥也叫糊涂,面筋稀饭则叫咸糊涂。因为是喝糊涂,吃面糊涂面长大的,看来敝人这辈子是聪明不了啦。

道可品可悟,可为可行,亦可说,要不老子就不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了。要把一个有关糊涂的话题说明白非吾所能,只要不愈说愈糊涂就烧高香了。

糊涂面里蕴大道

作者简介:董延喜,号延熹道人。资深媒体人,网络种道者。现任《中国道学论坛》《中国道教论坛》总编,世界老子学会执行会长。他创办的道网传媒成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和学术资源库,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他所创作的《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普通百姓欢迎接地气的大众读本;他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390多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所研发的“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

糊涂面里蕴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