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面里蘊大道

糊塗面裡蘊大道

糊塗面是河南的名小吃,也是中原人的家常飯。

敝人從小就愛吃糊塗面,吃了六十多年,不但沒有吃夠,而且越吃越香甜。

小時候家裡窮,在那“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裡,能美美吃飽一餐糊塗面,福莫大焉。

糊塗面裡蘊大道

記得上初中時候,離家十五里,背上一兜紅薯面饃,幾塊紅薯,就是一週的伙食。夏天到星期三饃就黴得扯黏條了,星期四、五靠幾塊紅薯飽腹,有時候星期五就斷頓了,一直餓到星期六下午,餓得前心貼後心,放了學就往家跑。跑到家先進灶屋,母親總是留好半鍋尚溫的紅薯葉糊塗面,許多時候等不及往碗裡盛,就用勺子挖著吃開。從那時候開始,糊塗面就成了我一生的最愛。後來生活條件改善了,仍然不改這個嗜好。直到今天,三天不吃糊塗面,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糊塗面裡蘊大道

近些年研究老莊文化,這最愛吃的糊塗面裡,竟然品出許多老莊文化的味兒來。真乃是老莊故里,道在中原,也許是因為老子、莊子出生在河南,道家文化發源於中原,所以在河南人的生活細節中,隨處可見老莊文化的影子。

糊塗面裡蘊大道

從名稱上說,糊塗面體現了老莊文化的糊塗境界。顯然這個的“糊塗”,不是愚昧的糊塗,而是“難得糊塗”,是一種比聰明更高級的充滿智慧的糊塗。板橋道人有語:“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難得糊塗”之人處世不偏不火,寬厚大度。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恬淡超脫,低調平和,與“聰明”形成很大反差。說“難得糊塗”是智慧,就“智慧”在善以退讓平息風波,善以寬心解讀得失,最終用“糊塗”換取和諧。只有上德之人才能進入 “難得糊塗”的境界。睡仙陳摶《糊塗歌》雲:“世人難得不糊塗,獨我糊塗有真味” 。糊塗面以“糊塗”命名,體現的就是這種“獨我糊塗有真味”糊塗境界。

糊塗面裡蘊大道

從外觀上說,糊塗面體現了老莊文化的渾沌狀態。一碗熱騰騰的糊塗面端上來,從外觀上看面中有湯,湯中有面;湯麵一體,面菜交融;糊糊塗塗,渾渾沌沌。呈現的完全是一種渾沌狀態。在老莊道學裡,渾沌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意味,即人與自然原始的和諧、渾然、完整。渾沌之美是一種原美,是自然本色之美,是天性之美,是真,是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糊塗面的渾沌體現了老莊道學渾沌的天性之美。

糊塗面裡蘊大道

從內含上說,糊塗面體現了老莊文化的寬容精神。河南的糊塗面名目繁多,東西南北各有特色。有以面區分的,如綠豆糊塗面、黃豆糊塗面、豌豆糊塗面等;有以菜區分的,如芝麻葉糊塗面、紅薯葉糊塗面、芥菜纓子糊塗面等等;有以湯區分的,如炒麵糊塗面、酸漿糊塗面、羊湯糊塗面等等。糊塗面有著非常強的包容性,不管什麼面、什麼菜,一融入鍋內,便糊糊塗塗,難分你我了。

糊塗面裡蘊大道

老子講,有容乃大,莊子說,萬物與我為一,都是講包容。包容意識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無數的德政、德治,迎來了一個個文化繁榮。我們也應該學習“糊塗面”的這種包容精神,不要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凡是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心境才能輕鬆、自在,成功才會不期而至。

糊塗面裡蘊大道

在我的家鄉,不僅麵條叫糊塗面,早晚餐喝的粥也叫糊塗,麵筋稀飯則叫鹹糊塗。因為是喝糊塗,吃麵糊塗面長大的,看來敝人這輩子是聰明不了啦。

道可品可悟,可為可行,亦可說,要不老子就不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了。要把一個有關糊塗的話題說明白非吾所能,只要不愈說愈糊塗就燒高香了。

糊塗面裡蘊大道

作者簡介:董延喜,號延熹道人。資深媒體人,網絡種道者。現任《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接地氣的大眾讀本;他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390多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糊塗面裡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