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街,香氣襲人桂芳巷

寧波老街,香氣襲人桂芳巷

寧波老街,香氣襲人桂芳巷

提起桂芳巷,似乎就能聞到撲面襲人的桂花了。

桂芳巷位於鼓樓中山公園以北 (原明州城獨秀山以北),與歷史上的倪家花園有密切的歷史淵源。據《四明談助》記裁:“倪家花園,在舊府治北。元倪萬戶建。倪萬戶可輔,官浙東宣慰司都元帥兼海道漕運。”說的是元代這兒有個姓倪的大戶人家,造了倪家大花園,倪家花園緊鄰明州的官城,相當於市中心鄰近市府的“鑽石地帶”,可見主人不但資產豐厚,也是社會顯赫名流。後來這兒,幾經滄桑變化,倪家花園大部分不在了,唯有巷內的桂花廳保存較完整。

成“Z”形的桂芳巷,巷北側曾建有“桂芳第”,據《四明談助》載“倪隱君克介介石園,在四港橋河北。後其子孫分居河南,猶稱‘介石園倪氏’,即今桂芳第。”這便是桂芳巷的命名直接由來。倪氏在此居住了700多年,佔居了街區南側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如今明代建築桂花廳依然存在,其房產主人仍為倪氏後人。

桂芳巷不深,約200米。巷北側傳統建築圍牆界面保存較好,北側是青磚老屋,但南側有不少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造的現代多層民居,不過多層建築與傳統建築之間有綠籬和圍牆分隔,而且地面高度不一。走在桂芳巷,雖然現代建築與你僅有一牆之隔,卻如同兩個不同的空間,令人恍如隔世,巷子中間的水泥路約兩米寬,是上個世紀80年代造的,早已被行人踩磨得粗糙不平,小路曲徑通幽,在巷內古樹掩映下散著淡淡古樸的氣息。

桂芳巷有幾處市文保點,也是本巷的主要建築。一號陳宅的主人是甬城近代著名的實業家陳慶恆。陳慶恆於上個世紀20年代創辦寧波著名的萬信紗廠,他一生勤勉,走實業救國之路,為寧波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有兩子,天資聰穎,勤勉好學,均是社會顯達。大兒子陳守義曾任寧波市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次子陳守禮執教多年, 曾任寧波中學校長、市政協委員。現存的陳宅是兩進立面六間硬山頂建築,東西兩個三間的廂房,為民國時期磚木結構建築,共由前後兩進組成,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第一進主樓為平面呈“工”字形的二層樓房,用鐵花欄杆,廊樓板端面有雕刻,柱礎呈花籃狀且有雕刻,左右有面闊三開間的廂房。第二進為面闊七開間的二層樓房。山牆飾觀音兜,券彤磚窗,界碑上書“陳祿房已牆”,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傳統民居。

寧波老街,香氣襲人桂芳巷

桂芳巷6號民居也是市文保點,裡面有一幢三間重簷硬山頂的老房子,也是民國時期的建築。

桂芳巷最古老、最著名的建築是位於桂芳巷的17、18號的桂花廳。桂花廳屬明代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開間,五柱九檁,單簷硬山頂式,覆小青瓦,梁用材碩大,截面較圓,柱礎為鼓蹬狀,分隔牆採用竹泥作。整個廳堂無雕飾,素面,具有明代建築型制的特徵,原為大戶人家進行接待貴賓的場所。上面有市文化局頒佈的文物保護點的標識。“文革”時期進行了改造,主間變成了通道,兩邊次間改成了居民住房。此建築於2005年進行翻修改造,櫞子、柱子許多用材翻新,據文保專家介紹,桂花廳是寧波老城區為數很少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築之一。

此建築原系甬上望族倪氏介石園內花廳。倪氏自宋移居鄞縣,元時家產頗富。明末錢肅樂抗清復明起兵時,倪氏子弟懋喜(字仲侮,官至僉事)、元楷(字端卿,官至評事)從之。

桂芳巷18號現為民居院落,有兩進三開間重簷式硬山頂民居,院裡有兩棵橘樹,枝葉婆娑,香飄滿園。一位60多歲的朱老先生說,此院落有側門,可通桂花廳。他打開院門,可直通桂花廳的右側。

桂花廳21號原來是周家牆門,正偏屋三間,住了許多周家的子孫。由於年久漏雨,區房管處正在組織大修,腳手架林立,裡面雜住了許多居民。桂芳巷21號偏屋住房裡住著位84歲的週二毛老嬤嬤,她在桂芳巷生活了80多年。回憶小巷的往事,老人渾濁的眸子裡閃出一絲興奮。她指了指前方的多層民居:這兒改造之前,小巷兩邊都是多好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有著青磚黛瓦、高大馬頭牆、古樸寧靜的三合院落……談及小巷大戶人家的軼事,兒時和夥伴玩耍的故事她歷歷在目;小巷中間的路原來是青石鋪就的,走上去發出清脆的“篤篤”的聲音;那老屋的石窗邊還留下她少女時代的美好回憶。老人年紀大了,有時愛坐在門口曬曬太陽,看浮華煙雲,心裡充滿著淡泊寧靜。對她來說,小巷永遠是一罈陳釀的老酒,汩汩地流淌著讓她回味無窮的往事。

桂芳巷現屬於鼓樓秀水歷史文化街區的部分,隨著該街區保護方案的全部啟動,相信桂芳巷會以更好的歷史風貌呈現於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