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在王朝的历代演变过程中,不乏有忠义之臣,也不乏有开明之君。当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朝代,并且明君识忠臣,那么再难维持的江山大业、再难攻克的政治危难,相信这些都不在话下,定能共同带领着国家走向繁荣盛世。但倘若一个国家的君主并不是那么开明,反而有些生性多疑,那么就算在朝堂之上有再多的忠臣义士、可用之才,没有伯乐,又怎会识得千里马?纵使王朝正处于繁盛之期,但终会迎来灭亡,更何况本来就命悬一线、岌岌可危呢?可想而知,覆灭将是最终的归途。大明朝就恰好印证了这个道理,何以见得?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我们知道,一个王朝经久不衰有两种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天灾就不用说了,例如瘟疫、大水、大旱等,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所无法预知的,更别谈预防和抵制了,对于他们而言,一旦灾难来临,能躲得过去便是大福,心里就满是欣喜了。可是这人祸,就比较难了,虽说事先有机会预防,但是如果当朝者执迷不悟、任奸人当道,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足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就因为明朝末年的这位皇帝是当朝者,这才促使大明覆灭,满人欺压汉人,让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遭受那段屈辱的历史。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话说崇祯皇帝的一生也不是那么的不堪,在其刚刚即位之初,他也是一位心怀远志,事事为江山社稷着想。为了彻底将扰乱朝政的阉党余孽铲除,也是费了好大的周折,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也是位值得信任的仁君,广泛受到百姓的认可,毕竟在当时,阉党可是造孽无数,早就该杀。按理说,大明朝应该就此有个转折,但是谁曾想,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文人占据一大半,而潜藏在他们身后的正是比阉党实力还要强的东林党。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崇祯还偏偏想要赌一把,想着毕竟自己是一国之君,难道还对付不来这些个文人?谁曾想这些文人哪有什么智谋,只不过喝的墨水比别人多,荒谬言论比常人多罢了,就这样自以为自己能驾驭住朝政的崇祯日渐迷惘,逐渐分不清朝中大臣的言论和看法谁的可信,这也导致后来的他一度精神恍惚、疑神疑鬼。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因此,因为听信了一些图谋不轨之人的说辞,误将朝中的良臣大将卢象升、孙传庭等逼死。如此倒好,替那些佞臣铲除了忠臣,可笑之极。但随着局势一步步变得紧张,他仿佛感受到了即将而来的王朝灭亡,他开始变得疯狂,他妄图想用武力来解决当时的朝堂动乱。在他眼里,只要有言论抨击了一位臣子,那么他就断定此人比有罪,该杀。久而久之,谁还敢在他面前进言献策,大臣们也都随遇而安了,哪管什么外军压阵,更别谈共谋大事了。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不久之后,大军压境,朝堂之上终于变得鸦雀无声了,等待着崇祯和大臣们的只有被围剿和死亡。就算有人此时想站出来挽救这最后的大明国土,恐怕也是为时已晚了。而对于君主崇祯,或许是忍受不了自己所造下的孽,他最后也曾深深的感叹自己走错了路,不该将那些忠臣义士一一杀害,更不应该胡乱相信佞臣的言辞,怪就怪自己生性多疑,身边没有一位可以值得信任的人。就这样一个王朝殒命了,历史也就此发生转折,走投无路的崇祯最终也选择了用上吊来结束自己充满遗憾和耻辱的一生,倘若再给他一次机会,恐怕他再也做不出那些荒诞之事了。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总的说来,虽然崇祯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但是他依然看不清楚很多事情的真相,依旧凭着自己的直觉来办事。可是他经常的直觉都是觉这个或者那个手掌大权的官员有二心,于是便找了一些不是很可靠的理由来将其杀死,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在这一点上,只有三十多岁的崇祯倒是和他的先祖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很像,但是这两人所处的环境又是全然不同的。崇祯在面对眼前的一大堆烂摊子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有迫切的心理想要去改变这一切的,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得出,崇祯很慌,崇祯内心只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他完全没有30年前张居正的整治能力。他不相信任何的大臣,这其实也是因为他在未登上皇位之时,早已看过了这些大臣们的自私和无耻,这也是他在上吊之前依旧不相信官员们的原因。

生性多疑之君,又怎会守住最后一方国土?“杀”字葬送了一代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