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上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画上中秋


王献之 《中秋帖》 现藏故宫博物院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画上中秋


五代 《浣月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

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

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画上中秋


宋 马远 《月下把杯图》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画上中秋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


画上中秋


清 高其佩 《嫦娥》


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画上中秋


清 钱杜 《浔江月夜》

《 望 月 怀 远 》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画上中秋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 琼台赏月

《 月 夜 》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画上中秋

清 《月曼清游图》之 琼台赏月 细部



画上中秋

清 郎世宁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 八月赏月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画上中秋


齐白石 《丹桂双兔》


水 调 歌 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画上中秋


张大千 《嫦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