丿Jazzn
龍捲風預警比較困難,但也在不斷嘗試中。
6月10日,佛山市氣象部門向本報確認,經過權威核實,在6月8日11時至13時期間,佛山連續發佈的兩次龍捲風警報,是截至目前國內發佈的首次龍捲風預警。這次,受到颱風“艾雲尼”的外圍環流影響,7日8時至8日8時雨量是佛山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當日最大雨量。在這場極端天氣下,佛山各方為防禦和應對災害,眾志成城,付出了巨大努力。這次首發的龍捲風預警也是各方在抗擊自然災害的一個成功縮影。不過,在抗擊自然災害的路上,佛山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挑戰:龍捲風預報幾乎不可能 但佛山想“試一試”
截至目前,對於龍捲風的預報,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還不可能提前1小時以上定時、定點預報。龍捲風預報難點在於其尺度小、發展快。曾有專家指出,出現龍捲風,就好比手劃撥過水麵後,水面肯定會出現漩渦,但很難判斷出具體在哪個點會出現漩渦。儘管如此,龍捲風頻發的佛山市,於2013年成立了國內首家龍捲風專門研究機構: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欲與龍捲風進行一場戰鬥。
5年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感覺不到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的存在,直到這次發佈首個龍捲風預警。這5年,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已經佈設了由4部X波段雷達組成的高時空分辨率探測網,並試驗新的探測技術;同時,該中心還每年參與國內、省內龍捲風災情調查約5次,在調查中分析龍捲風等災害性天氣形成的機理,為預報預警提供技術參考。而且,研究中心還發布了線索有獎機制。5年間,佛山市氣象局的首席工程師黃先香帶著中心的科研團隊,對龍捲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指標量和研究成果。
縱觀全球,儘管龍捲風預警的有效性並不高,但在龍捲風防範能力提升上,仍有空間。佛山市氣象局有關負責人昨日告訴記者,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一代天氣雷達在美國佈網以來,龍捲預警命中率從原來的不到40%提高到80%以上,預警提前時間從原來的平均4分鐘提高到14分鐘。對此,佛山在龍捲風預報上的目標就是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將龍捲風對佛山的災害影響降至最低。
嘗試:5年積澱終於一發 這次預警得到了“應驗”
6月8日,佛山氣象部門首先於11時50分,發佈了“丹灶、西樵龍捲警報”;之後於13時05分,又發佈了“禪城、南海龍捲警報”。警報內容中,氣象部門將可能發生龍捲風的區域具體到了鎮街,並將可能發生的時間初定在了半小時以內。警報發佈後,在當日的14時05分,南海區大瀝鎮果真發生了龍捲風,並吹翻了大約2000平方米鐵皮頂,但幸運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對於這次龍捲預警的發佈,許多市民至今心存疑問:發佈這種龍捲預警的依據是什麼?氣象部門是否對龍捲風的判斷真的有把握?龍捲預警後,涉及的區域做了些什麼?昨日,佛山氣象部門有關負責人透露,5年來,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通過研究調查,積累了大量的指標量和研究成果。當天,該中心根據監測的情況與之前的研究數據進行了充分分析,同時結合了當日天氣監測的各項技術數據,最終決定發佈了這兩個龍捲預警。
這次發佈的龍捲預警,得到了市民和政府部門的支持。大家大量轉發了這個預警,並刷爆了朋友圈。佛山市副市長趙海在收到預警後,立即到市三防指揮部專題研究和檢查龍捲風防禦組織工作,視頻連線了禪城區和南海區三防指揮部以及裡水、大瀝鎮,特別強調立即撤離鐵皮屋與簡易工棚內的人員。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在大瀝發生的龍捲風中,最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前沿:極端天氣愈發複雜 考驗各領域防災能力
“這次預警的效果,我們並沒有想到會那麼好。”佛山氣象部門有關人士昨日坦言。氣象部門表示,龍捲風預報依然是世界級難題,科學準確的預報龍捲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佛山氣象部門已決定,從這次發佈龍捲預警開始,將龍捲預警列入常態化的預報工作,實施24小時工作制,而且全年無休進行監測。
據瞭解,從2016年以後,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龍捲風的研究,但截至目前,佛山龍捲風研究中心依然是全國唯一一個龍捲風研究中心,佛山在應對極端天氣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6月8日這場特大暴雨中,儘管我們看到了佛山在氣象防災上有了可喜的進步,但我們也意識到,防禦一場極端天氣下,各領域都有自己的預警線,需要做的還很多。例如,持續的降水會導致許多主幹道中斷癱瘓,不少的停車區域成了汪洋,不少的公交線路不得不停止營運或臨時繞行。這些影響,也說明了一座城市的更多領域,也同樣需要像龍捲風預警一樣,敢於嘗試的預警防禦機制。例如,颱風影響前,相關部門是否將供水、燃氣等提前進行一次安全排查,對隱患發佈預警;停課預警生效後,能不能對市民錯峰出行,調整上下班發佈預警;積水黑點區域是否可以在重大天氣災害發生前進行管制,發佈出行預警。
極端天氣時有發生,防禦和預報同樣重要。我們可喜地看到,作為預報部門,佛山氣象部門已經在嘗試突破,直面難題。而作為防禦的其他相關部門,也應該借鑑這次6月8日大暴雨的諸多應對經驗,分析自身領域在應對災害時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升應對防禦能力,並探索更前沿的技術、政策和手段。只有這樣,在下一場暴雨到來時會更加從容以對,市民也會給防災工作送上更多的肯定和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