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消失第一夜」被吐槽,問題在哪

這兩天,一篇名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網文成為“網紅”。

按照此前公佈的整改措施,9月8日到9月14日,滴滴出行將暫停深夜23:00-次日5:00時間段的出租車、快車、優步、優享、拼車、專車、豪華車服務,進行安全大整治。這篇文章以紀實的方式描述了滴滴暫停約車服務的第一個週末夜晚,北京、長沙、成都、廣州等多個一線城市部分區域出現了“打車難”,與之伴隨的是黑車猖獗、漫天要價、拒載、強行拼車等不法運營亂象。

一個上午數百萬的閱讀量,使網文本身和滴滴停運再次捲入網友吐槽的漩渦。筆者以為,越是在輿論“亂花迷眼”的時候,越需要理性認識,理性應對。

有病必須得治,這是常識。短期內連續發生滴滴順風車司機姦殺女乘客的惡性案件,足以說明滴滴順風車必須得“治病”了。理順監管不力的環節、流程、機制,堵住監管漏洞,消除那些讓乘客安全容易受到威脅的風險點和盲點,讓乘客在享受網約車便利的同時更有安全的保障,就是整頓的目的。治病是為了救人,整頓網約車是為了網約車更好的發展,是一個道理。

就像治病不能不顧患者身體情況亂下“虎狼藥”一樣,整頓網約車也需要注意方式手段。網約車在滿足群眾出行需要的同時,也極大塑造了群眾的約車模式,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形成了“網約車依賴”“滴滴依賴”。對於滴滴來說,要不要通過在特殊時段全面暫停約車服務來進行“安全大整治”,如何選擇一種對乘客影響最小的方式“祛病強身”,很能體現一個企業的成熟度和社會責任感。

網約車屬於公共交通的一部分,網約車整改涉及千萬人的出行安全,監管部門也不能缺位。滴滴如何整頓,怎樣最大程度減少對乘客出行的不良影響,相關監管部門不能當旁觀者,應該主動介入,加強指導,與企業共同做好風控應對,指導企業選擇合適的整改方式。另一方面,職能部門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應對可能出現的無序情況。比如,在特定時段特定區域,像凌晨時的北京三里屯,約車需求會比較集中,這時就不能只考慮一個城市的出租車總量是否有保障。必須提前做好預判,在出租車調度上做好安排。同時,也要理順更多的約車渠道。如果有順暢、便捷的約車渠道,再加上及時、有效的調度,把正規出租車的積極作用盡可能發揮出來,乘客就不會深陷“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不便和恐慌。此外,黑車、宰客等不法運營亂象藉機冒頭,也應是職能部門做好預判和應對的一項重要內容。多管齊下,不能少了打擊不法這一環。

便捷和安全,都是出行的基本需要,一個也不能少。吃藥會苦,扎針會痛。對於乘客來說,不能因為整頓帶來了不便,就輕率地質疑整頓,為“停止整頓”“不整頓”發聲。

來自:檢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