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 年12月12日)

“家”是象形会意字,本意是人的居室。顾野王《玉篇》说:“家,人所居,通曰家。”这里讲的人,首先是夫妇,家是夫妇共住的居室,故《诗经》将家与室合用,通称“家室”或“室家”。据此,可以把家定义为以男女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子女在一起劳动与生活的组织。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有了家,就有了家长来管理其家庭事务,并教育其家庭成员,家教文化由此而产生。传统家教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我国的传统家教文化伴随着父权制家庭的产生而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得到很大发展,后世家教的一些修身处世、治家交友、治国理政之道等基本内容,在先秦都已提出,并在日常家教中广泛使用。

战国以来,仕宦之家或家族的延续,逐渐形成了家庭或家族所特有的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即所谓“家风”,因家亦谓“门”,家风亦叫“门风” 。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优良的家风,有益于家庭或家族的兴旺发达,因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把“家风”建设当作极其重要的大事而予以重视。

两汉时期,由于儒学逐渐确立了独尊地位,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下,教子读经习儒热潮兴起,儒家的思想逐渐成为家教的主导价值取向。在先秦,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很少重视对女儿、儿媳的训导,有关古籍中记载训女的事例很少。

两汉时期的家教文化中,则产生了专门教导女子的训诫。西汉刘向撰写的《列女传》中,反映了时人对训女的基本要求,有关妇女在处理与公婆、丈夫、叔妹、子女关系时应遵守的主要准则在此书均有体现。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东汉班昭所作的母亲训导女儿的系统著作《女诫》出现后,经一百多年的提倡,基本形成了女训的理论体系。三国时群雄割据,兵战频繁。

为了生存与发展,教子知兵、习武之风流行,曹操、刘备、孙权等无不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并以此教诫子弟。刘备临终前还教导太子刘禅多读法家、兵家著作。

南北朝时世家大族急剧衰落,贵族子弟多流离失所、冻饿而死,有一技之长的下层劳动者却“触地而安” 。于是,一向鄙薄技艺的士大夫把掌握知识、技艺列入家训的内容。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后,读书求仕之风逐渐兴盛,这种风尚对历来崇尚望子成龙的家长影响甚大,并十分突出地反映到宋元以来的家教文化中,尤其是宋代,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之类的“劝学文”“劝学诗”广为流传。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使得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主张收复河山的主战派,他们同时教育子弟家人勿忘国耻,实现复国理想,因而宋元时期的家教文化中,爱国主义和崇尚气节教育是其重要特点。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与读书人激增,获得功名越来越难,仕途越走越窄,于是明清家教对子弟的择业指导与宋元时期相比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虽然父母也十分重视子弟走科举之路,但如果子弟天性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父母支持子弟另择职业的想法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农桑、商贾乃至于书画医卜等职业的认可度提高,提倡学习实用技艺的家教内容增多。尤其因经商被普遍认可,这样“商人家训”便成为家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交往扩大,斗殴、赌博、酗酒、狎妓之风较之以前更为盛行。鉴于此种世风,这一时期的家教文化中,限制子弟不良行为的戒律增多,并出现了专门性的“戒书”。

例如清代尤侗的《戒赌文》以四言绝句的形式,历数赌博的危害,劝导人们根除恶习;姚廷杰的《戒淫录》则针对官吏、将帅、黎民、艺役等不同对象,结合各自的职业、行业特点,劝诫人们不要贪色纵欲。

这些读物对引导人们避恶向善与净化世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抵御外侮、振兴中华”逐渐成了社会主旋律,因而重视个人节操、民族气节的教育成为众多志士仁人家教的重要内容,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同时,由于西学的传入,使传统家教文化逐渐开始向近代转型。传统家教文化影响深远。经过几千年的沉积,传统家教文化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等内容无所不包,古代众多治国安邦优秀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告诫。

如东晋名臣陶侃早年做县吏时,曾掌管鱼池,拿回些下属送的腌鱼给母亲。他母亲将鱼封存不食,并严责陶侃。此后,陶侃严以自律,终成一代贤相。

古代众多类似“贤母教子”以匡正子弟品行之故事,说明家教文化为国家培养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等各类治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传统家教文化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传统家教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纠正或防范子弟的骄、奢、淫、逸、贪等不良倾向,禁止他们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子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是传统家教文化的突出特点。

正是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训诫以及各种家训、家规、族规中力戒家人恶习的刚性条规与提倡敬老爱幼、体恤贫苦孤寡等要求,对于制约子弟的各种不良行为、醇化社会风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宋以后,读书之风长盛不衰。而且古代家教往往与家学结合在一起,或家长自身教子读书或聘师教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传统家教文化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比如对女子诸多不合理的戒律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份文化遗产的价值,其优秀成分,至今仍不失其理性的光辉,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弘扬。

爱家的人才会更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