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我們4億多家庭、13億多人民的智慧和熱情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同志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 年12月12日)

“家”是象形會意字,本意是人的居室。顧野王《玉篇》說:“家,人所居,通曰家。”這裡講的人,首先是夫婦,家是夫婦共住的居室,故《詩經》將家與室合用,通稱“家室”或“室家”。據此,可以把家定義為以男女婚姻關係為基礎的父母子女在一起勞動與生活的組織。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有了家,就有了家長來管理其家庭事務,並教育其家庭成員,家教文化由此而產生。傳統家教文化具有顯著的時代性。

我國的傳統家教文化伴隨著父權制家庭的產生而萌芽,到春秋戰國時期已得到很大發展,後世家教的一些修身處世、治家交友、治國理政之道等基本內容,在先秦都已提出,並在日常家教中廣泛使用。

戰國以來,仕宦之家或家族的延續,逐漸形成了家庭或家族所特有的世代相傳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和道德風尚,即所謂“家風”,因家亦謂“門”,家風亦叫“門風” 。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優良的家風,有益於家庭或家族的興旺發達,因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把“家風”建設當作極其重要的大事而予以重視。

兩漢時期,由於儒學逐漸確立了獨尊地位,在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下,教子讀經習儒熱潮興起,儒家的思想逐漸成為家教的主導價值取向。在先秦,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很少重視對女兒、兒媳的訓導,有關古籍中記載訓女的事例很少。

兩漢時期的家教文化中,則產生了專門教導女子的訓誡。西漢劉向撰寫的《列女傳》中,反映了時人對訓女的基本要求,有關婦女在處理與公婆、丈夫、叔妹、子女關係時應遵守的主要準則在此書均有體現。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東漢班昭所作的母親訓導女兒的系統著作《女誡》出現後,經一百多年的提倡,基本形成了女訓的理論體系。三國時群雄割據,兵戰頻繁。

為了生存與發展,教子知兵、習武之風流行,曹操、劉備、孫權等無不博覽群書,精通兵法,並以此教誡子弟。劉備臨終前還教導太子劉禪多讀法家、兵家著作。

南北朝時世家大族急劇衰落,貴族子弟多流離失所、凍餓而死,有一技之長的下層勞動者卻“觸地而安” 。於是,一向鄙薄技藝的士大夫把掌握知識、技藝列入家訓的內容。

隋唐時期推行科舉制後,讀書求仕之風逐漸興盛,這種風尚對歷來崇尚望子成龍的家長影響甚大,並十分突出地反映到宋元以來的家教文化中,尤其是宋代,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之類的“勸學文”“勸學詩”廣為流傳。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兩宋時期,尤其是南宋,國家內憂外患,山河破碎,使得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批主張收復河山的主戰派,他們同時教育子弟家人勿忘國恥,實現復國理想,因而宋元時期的家教文化中,愛國主義和崇尚氣節教育是其重要特點。

明清時期,由於人口與讀書人激增,獲得功名越來越難,仕途越走越窄,於是明清家教對子弟的擇業指導與宋元時期相比發生了一些較為明顯的變化。

雖然父母也十分重視子弟走科舉之路,但如果子弟天性或資質不適合讀書,父母支持子弟另擇職業的想法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可,農桑、商賈乃至於書畫醫卜等職業的認可度提高,提倡學習實用技藝的家教內容增多。尤其因經商被普遍認可,這樣“商人家訓”便成為家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交往擴大,鬥毆、賭博、酗酒、狎妓之風較之以前更為盛行。鑑於此種世風,這一時期的家教文化中,限制子弟不良行為的戒律增多,並出現了專門性的“戒書”。

例如清代尤侗的《戒賭文》以四言絕句的形式,歷數賭博的危害,勸導人們根除惡習;姚廷傑的《戒淫錄》則針對官吏、將帥、黎民、藝役等不同對象,結合各自的職業、行業特點,勸誡人們不要貪色縱慾。

這些讀物對引導人們避惡向善與淨化世風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抵禦外侮、振興中華”逐漸成了社會主旋律,因而重視個人節操、民族氣節的教育成為眾多志士仁人家教的重要內容,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同時,由於西學的傳入,使傳統家教文化逐漸開始向近代轉型。傳統家教文化影響深遠。經過幾千年的沉積,傳統家教文化蘊含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等內容無所不包,古代眾多治國安邦優秀人才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誨、告誡。

如東晉名臣陶侃早年做縣吏時,曾掌管魚池,拿回些下屬送的醃魚給母親。他母親將魚封存不食,並嚴責陶侃。此後,陶侃嚴以自律,終成一代賢相。

古代眾多類似“賢母教子”以匡正子弟品行之故事,說明家教文化為國家培養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等各類治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傳統家教文化有利於社會風俗的改善。傳統家教的主流價值取向是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糾正或防範子弟的驕、奢、淫、逸、貪等不良傾向,禁止他們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使子弟的價值取向與行為符合主流價值觀,是傳統家教文化的突出特點。

正是父母苦口婆心的規勸、訓誡以及各種家訓、家規、族規中力戒家人惡習的剛性條規與提倡敬老愛幼、體恤貧苦孤寡等要求,對於制約子弟的各種不良行為、醇化社會風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宋以後,讀書之風長盛不衰。而且古代家教往往與家學結合在一起,或家長自身教子讀書或聘師教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誠然,我們並不否認傳統家教文化中有許多封建性的糟粕,比如對女子諸多不合理的戒律等等,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這份文化遺產的價值,其優秀成分,至今仍不失其理性的光輝,值得我們去繼承、去弘揚。

愛家的人才會更愛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