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號稱「十全老人」,那他的「武功」究竟如何?

第一軍情


上圖為《乾隆大閱圖》,朗世寧所畫二十九歲的乾隆戎裝像。

“武功”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功夫,比如騎射;另一是指以武力開疆拓土取得的成績。

如果說到騎射,當其年幼時,當時的康熙皇帝曾經讓弘曆和叔父二十一皇子允禧學習騎射,並向另一位叔父十六皇子允祿學習火器。在這兩位優異的師傅教導下弘曆無論是演武還是圍獵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故宮博物院裡展出有乾隆使用過的火槍及哨鹿用的弓箭,乾隆也曾為哨鹿角作賦,看樣子應該是精於騎射。

“十全”出自於《周禮》“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意思是指非常完美。就乾隆個人而言,無人爭儲,青年繼位,在位時間六十年在中國歷史的封建帝王中僅次於祖父康熙皇帝。乾隆這個皇帝當得也非常有味兒,處於清代的全盛時期,國庫充盈少了很多亂世帝王的憂懼。乾隆壽至八十九歲,在世時得見玄孫,善始善終,這幾乎是完美的一生,稱得上“十全”。

下圖御製《十全記》

不過乾隆皇帝自詡為“十全老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指的就是他的“十全武功”。乾隆五十七年,清軍抗擊尼泊爾廓爾喀第二次入侵西藏取勝,至此乾隆《御製十全記》表述自己的十大武功:“昨準廓爾喀歸降,命凱旋班師詩,有十全大武功之句,蓋引而未發,茲特敘而記之。”“十全大武功”指的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今兩次受廓爾喀降,合為二。

乾隆的“十全大武功”其實正體現了其好大喜功的性格。比如第一次金川之役實際上大金川投降而不是清軍在戰場上取得真實勝績。但也有像抗擊尼泊爾部落廓爾喀堅決捍衛領土的這種。


沅汰


有網友問:乾隆號稱“十全老人”,那他的“武功”究竟如何?有網友認為乾隆時期的武功不值一提。但是如果從我國古代皇帝裡對比,就會發現乾隆時期確實戰功赫赫。

首先兩戰金川,清軍在地形險峻的大小金川,2次遠征最終平定了最兇悍的土司武裝。為改土歸流政策的執行,加強了邊疆管理和文化交流。其次,乾隆時代經過2次大規模遠征,清軍徹底打敗了準葛爾汗國,從此整個清代徹底剷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和劫掠。

還有就是大小和卓在回部叛亂,清軍越過從甘肅一直到回部的千里大沙漠,打敗大小和卓,統一西域,並且命名為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這裡進行直接管理。

緬甸軍隊入侵雲南,清軍雖然初戰失利,但是清軍連續發動遠征,必須要打服緬甸,最終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

還有乾隆時期遠征越南,最後越南“齎表入貢”,還有廓爾喀入侵西藏,大軍進入拉薩。清軍從東北黑龍江出兵,一路穿越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再進入西藏,越過大片無人區和雪山,最終出現在戰場上。連續擊敗廓爾喀軍隊,反擊的清軍甚至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尼泊爾,迫使廓爾喀臣服。

從此,清朝正式在西藏設立,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轉世靈童,同時駐藏大臣地位得到確認。

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

在我國古代可以取得如此軍功的皇帝其實也並不多。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不要說開疆拓土,徹底消滅遊牧騎兵,控制草原大漠,就是可以抵禦住北方遊牧騎兵侵擾,就已經算是戰功顯赫的皇帝了。


深度軍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喜歡自吹自擂,自詡功績卓越,無人能比。像一統六國的秦始皇,自詡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以善於納諫被後人熟知的唐太宗,被當時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這些都算是都很大功績的皇帝了,但在清朝歷史上,有一位自稱“十全老人”的皇帝,感覺自己文治武功都超過了以往所有的帝王,再沒辦法自己誇獎自己,只能用“十全十美”來形容了。這就是清乾隆皇帝,他的“文治”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到九片數樹葉的功夫,那他的“武功”究竟如何呢?

說起“武功”,也就是乾隆晚年總結的自己一生派兵打仗的故事了,總共為:乾隆14年平定大小金川的戰鬥,乾隆20年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乾隆22年再此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乾隆24年平定回部叛亂,乾隆34年平定緬甸,乾隆41年再此平定大小金川,乾隆53年平定臺灣的民間起義,乾隆54年平定安南,乾隆56年平定尼泊爾,乾隆57年再此平定尼泊爾。

估計也是歷史和他開了玩笑,讓他只出兵了十次,如果再多的話就都不好形容了。這些戰鬥除了平定葛爾丹對中國的歷史版圖有重大的貢獻外,其餘都是小打小鬧,根本沒有多大實際作用,放在歷史當中的隨便一個帝王身上都發生過很多次。

如果把他的這些“武功”放在同時代的歐洲各國帝王君主身上,那簡直就只能用滑稽來形容了。別人家的君主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力,工業革命搞得熱火朝天;對外積極發展貿易,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我們的“十全皇帝”還睡在自己那點可憐的功勞薄上沾沾自喜、自娛自樂,讓中國與世界的節奏脫離的更遠。(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乾隆平生最喜歡誇耀的就是自己所謂的“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廣場上,坐落著一座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落成的“御製十全記碑”。碑上用藏、蒙、漢、滿四種文字刻下了乾隆親自撰寫的碑文。

但乾隆“十全武功”的水分不是一般大。拿平定大小金川來說,對手也就是藏區的兩個土司,彈丸之地,偏居川西一隅,人口大約只有兩三萬,卻卻致大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數十萬兵力,時間長達十餘年,才艱難獲勝。在大小金川前線,清軍經常集結了十萬大軍,面對著幾千裝備落後的土司軍隊兒一籌莫展損兵折將,乾隆在盛怒之下。僅第二次平定金川,就花掉了六千萬兩白銀的軍費,相當於乾隆朝中期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

乾隆帝在捷報上批覆,“嘉悅之外,幾欲垂淚……”就這樣一場實在尷尬的“慘勝”,竟然也被列為“十全武功”,還佔了兩個席位。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大小金川之役清軍的表現甚至比鴉片戰爭還要糟糕,鴉片戰爭面對的好歹是當時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英國,失敗很多也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在局部戰場上英軍在人數也經常不落下風,但某些戰役的清軍表現仍然比大小金川之役好。

如果說大小金川之役是代價巨大的慘勝的話, 平緬甸和平安南這兩次就是不折不扣的慘敗了。在這兩個戰場上,清軍都遭遇過數萬人被全殲的敗績,最後所謂的勝利,只是緬甸和安南算了算經濟賬喝政治賬,都不想打了,主動求和,從而被乾隆裝修成“勝利”。

這樣一算,乾隆時代的武功實在平平,除了幾次慘敗以外,很多勝利其實都是靠國力“以本傷人”所致。


張明揚不說話


首先說“十全老人”不是後人對乾隆帝的評價,是他的自稱。那麼十全是指什麼?

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也確實值得驕傲。但是功勞卻不是乾隆一個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之前他的祖父康熙,父親雍正已經為他打下了一個特別好的基礎,祖父康熙平定內亂,收復臺灣,父親雍正勵精圖治,將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到了乾隆皇帝這一代,可謂是清朝的頂峰時期,也難怪乾隆皇帝有“天朝上國”的思想。

不過乾隆皇帝也確實很優秀,不然為什麼當年康熙皇帝偏偏在眾多皇子皇孫中單單看中了乾隆呢。


承影Y


乾隆皇帝是守成之君,“武功”實在是很一般,沒有康熙那麼厲害。在此僅舉一例子,就是清緬戰爭,大清幾十萬軍隊居然收拾不了幾萬緬甸軍,最後還簽訂合約,自願罷兵,贏了面子,輸了人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