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倍速”追剧成为时尚

●袁跃兴

当“倍速”追剧成为时尚

当“倍速”追剧成为时尚

前不久,在中国新闻网看到《‘二倍速’追剧成常态,观众太忙还是剧太差?》文化报道说,“二倍速”追剧,已成时下一些人观剧的一种文化时尚方式,其背后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现象,让人深思。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代年轻人时间有多紧张?看个剧都要开二倍速。”随后数千条转发评论里,网友们都有相似的想法——“不开倍速都不适应”“那是因为没有三倍四倍的播放”,“倍速”播放变成了很多年轻人追剧的“标配”。

的确,“追剧”是时下很多年轻人文化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因其热衷而成为时尚,以致他们中间有很多“追剧”的方式方法。

如果打开视频软件,播放电视剧时总能看到“倍速”的功能,从0.5倍速度起,最高可以达到2倍,而一些原来没法倍速播放的软件,也可以通过下载各类插件来实现。

“倍速”能够改变播放的速率。如果有一部1小时的剧,在开二倍速的情况下,30分钟就可以看完,扩展到一部剧,用20集的时长就能看完40集的电视剧,缩短了很多观剧时间。比起跳着放,倍速播放并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

为什么人们热衷“倍速”追剧?很多人说,想看的剧太多,但能用的大段时间太少。快速的生活节奏,趋向移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让人们没有耐心去慢慢追一部剧。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变成了人们的追剧需求。

还有一个文化客观原因就是,在今年4月公布的《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中,数据显示,2017年的电视剧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平均单部集数达到39.8集,而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能播出三四百部电视剧,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要想看完这么多的剧集,都需要花上不少时间。这就造成了人们观剧,需要挤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用“倍速”追剧,省去期间过程,尽可能快速地获得追剧剧情的结果……

因为文娱文化,有即时性、流行性和话题性的特点,快速“追剧”,还是人们融入朋友圈、具有共同话题、进行社交的需要。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些“爆款”的电视剧往往从开播就会有种种热门话题的讨论,稍不留神,就可能和大家失去共同的话题,所以也有很多人为了追随潮流,选择在短时间内用倍速疯狂刷剧。很多网友说,在二倍速的情况下,自己一天半就可以刷完76集的《甄嬛传》、70集的《延禧攻略》,与人交流起来,感觉跟看“爽剧”一样有“爽感”。

用“倍速”追剧,实际上是从反面折射出一些文艺现状,如今我们的文化工业产品,尤其是那些所谓热剧、炒作剧,浮躁风、消费风盛行,质量平庸低劣甚至垃圾产品大行其道,而高质量文艺精品严重缺失。

比如,现在的电视剧,因为制作成本提高,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电视剧的剧集开始逐渐拉长,动辄八九十集的电视剧屡见不鲜,内容“注水”凑剧情。而现在的电视剧内容往往“套路化”,观众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全程1.5倍速看完,偶尔2.0加拖进度条,也不担心会漏掉什么。”

甚至,为了适应“倍速”追剧,一些视频软件推出了“只看”的功能,满足观众只看喜欢的明星或只看主线剧情的部分,而一些演员、明星尴尬的演技也让观众直呼想快进,“倍速+拖进度条”成为很多人看剧的常见模式。也因此,有人忧虑这种快节奏的“追剧”——长此以往,观众习惯了快速和高密度的信息量,还能不能接受那种“慢工出细活”“文火慢煮”“深耕细作”“静水流声”式的电视剧艺术呢?

“倍速”追剧,而所追热剧,或剧情内容,不过仅仅充当一种平庸的谈资,却奇怪变成社交话题,你会发现,这似乎正代表着现在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特征,当这些因素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甚至构成我们的环境和行为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浅薄、空洞、没有存在意义的文化世界里。

是的,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速度”时代。这样的令人眩晕的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紧张、急迫、匆忙、受挤压的,包括文化文娱在内的精神生活,愈加趋向“速度化”。我们这种愈加趋向“速度化”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状态,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一种节奏、一种习惯。对欣赏的事物,或精神对象,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心灵的品味,没有灵魂的交流,没有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快速见效、带来功利,一切要服务于这种追求速度的快乐,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依据。

所以,“倍速”追剧,这实际上是尽可能将过程的时间性舍去或尽可能压缩,而把效果尽可能地扩大和抽象出来,以至把人的时间性的意识极度地虚无化,最终人也就变得越来越近于没有意识的事物。我们想到没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不就是在这种“快”中、“倍速”中迷失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