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之布依族的故事,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什麼淵源

我國西南地區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生活的地區基本都是山區,這些民族大多都是吃米飯,民族服飾看起來也相差無幾,到底有什麼能把他們區別開呢?2012年的時候我去雲南貴州那邊出差,多少有了一點了解。認識布依族,我們可以按6大特徵講述。

第一: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量分佈在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居住,外省的就更少了,;這個就和西漢時的“夜郎”國有很大關係了,布依族古稱“濮越”或“濮夷”,用漢字記音寫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絳”等等。在布依族語言裡,“布”是“族”或“人”的意思。古“夜郎”國轄地雖廣,但其中心區當在布依族聚居的今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或黔南自治州一帶;其次,“夜”與“越”、“郎”與“駱”音近,而“郎夜”(即“夜郎”)與“駱越”含義也是一樣的,意為“以郎氏為首領的越人國”。“郎”、“駱”是古代越人對“郎”氏族王、官、領袖或頭人首領的音譯。最早見於《華陽國志·南中志》和《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相傳“夜郎”出自“竹子”(即竹筍),長大後有德於西南夷,是為夜郎王。子孫相沿,以“郎”為首領或當官的。今布依、壯語仍稱竹筍為“ranz”,譯成漢字就是“郎”。明清稱“土官”為“郎”,“漢官”稱“漢郎”,又侮稱變成“狼”。後來漢族卻逐步用來稱呼其族或其地。

第二:布依族民居有特點,多住半樓房。半樓房一般採取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樓房的建築格局。樓房和半樓房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樓房上層高,住人,下層低,圈牲畜,古稱“幹欄”,或稱“麻欄”。它的結構簡單,形式美觀,適用於南方山區的地形特點。

56個民族之布依族的故事,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什麼淵源

布依族石頭寨

第三:布依族人飲食有特點:布依族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餈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節日裡還喜食用花汁和樹葉汁染制的各色“糯飯”。蔬菜加工製品有著名的“獨山鹽酸”、“酸辣椒”等。肉類加工有燻醃臘肉和香腸;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風味獨特,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勻黃燜狗肉”、“冊亨狗肉全席”等。豆類製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56個民族之布依族的故事,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什麼淵源

布依族特色飲食

第四:布依族節日:大年節,據方誌記載,布依族“以十一月為歲首”。平塘、荔波一帶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過小年”,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雲南省的布依族,這個節日要過三天,進行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祭祀活動。三月三,主要是祭山神或掃寨趕鬼,預祝豐收。貴陽附近村寨,舉行“三月三對歌會”,又稱“仙歌節”或“地蠶會”(傳說這天害蟲聞聽歌聲就不敢危害莊稼)。四月八,是紀念耕牛的節日。布依族各地將這一節日稱為 “牛王節” 或“牧童節”、“開秧節”等。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飯,並以之喂牛,讓牛休息一天,用楓樹葉泡水給牛洗澡。這一天也是惠水一帶布依族青年男女坡上聚會吃糯米飯、唱歌玩樂的日子。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與此同時,召開“議榔”會議,宣佈各種榔規榔約,且由榔頭監督執行,藉以保護社會財產安全。

吃新節,又叫嘗新節。因各地的穀米成熟有先有後,過節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稻穀將成熟時,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來少量穀穗,放在甑中與糯米一同蒸熟後敬祖。望謨、冊亨等地,把新糯谷取來後,先煮熟晾乾,舂去穀殼,再用開水泡脹蒸成糯飯,布依語稱“根金毫模”。

56個民族之布依族的故事,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什麼淵源

布依族傳統佳節

56個民族之布依族的故事,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什麼淵源

五色糯米飯

怎麼樣,看完以上幾點您對布依族是否有一些瞭解了呢?貴州風景絕佳,如果到那裡旅遊,更能感受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