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視台:融媒體時代,技術創新只有一條路可走

數字化領航

在數字經濟時代,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軟件定義、信息安全、虛擬化等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數字化技術開始滲透到中國社會與經濟的每一個環節,並與各個環節加速融合。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中國數字化解決方案領導者新華三,特別推出“數字化領航”專欄,以中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為主線,聚焦政府、教育、交通、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經典案例,梳理發展脈絡,總結得失經驗,以期推動各行各業實現深度數字化轉型和升級。

面對融媒體時代的大浪淘沙之勢,傳統媒體必須抓住機遇主動求變。構建融媒雲平臺,加速與新媒體優勢互補,逐漸從資源分散向集中、從單一向立體傳播渠道發展,是傳統媒體搶佔先機的必經之路。

北京电视台:融媒体时代,技术创新只有一条路可走

北京電視臺融媒體戰略逐步落地

2017年雙十一晚會,被稱為“最互聯網的晚會”。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深圳衛視共同直播,成功完成史上地域跨度最大的“三臺一晚”全程實時互動導播;用戶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平臺,邊看邊玩邊買,看著晚會下訂單,還能跟朋友互動分享。人網互動、視網互動、人人互動、形成了無數交錯且相互打通的場景矩陣,從一臺晚會中,我們看到了融媒體能夠創造的眾多可能性。

“用戶能夠擁有‘任性’的選擇權,正是通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充分融合實現的。” 北京電視臺副總工程師畢江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記者獨家專訪時提到了北京電視臺的媒體融合實踐。

北京电视台:融媒体时代,技术创新只有一条路可走

北京電視臺副總工程師畢江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以網絡視頻、社交互動為核心的新興媒體走進用戶視野,對比以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因不受時間和場景限制的優勢而獲得了眾多用戶關注,傳統媒體因此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考驗。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傳統媒體需要改變資源分散、互不相連和單一傳播渠道的狀態,充分與新興媒體融合,逐漸向資源集中、彼此疊加和立體傳播渠道發展——這也意味著傳統的傳媒行業進入了“融媒體時代”。

媒體融合為用戶提供最優內容和極致體驗

全球的傳統媒體都在面臨融媒體時代該如何轉型這一問題。創立於1981年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是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在全球擁有約130家新聞分社和約2千名新聞專業人員,創始人為邁克爾· 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

在推進轉型的過程中,彭博社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專注於財經信息領域,以彭博新聞為先導;另一方面,以IT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手段,構建了一個強大的由終端機、服務器等硬件以及數據整合與分析軟件、管理服務體系、政策規則體系等構成的平臺架構,從而提高了新聞內容的及時性和數據的可信性。

與成功轉型的彭博社相似,北京電視臺近幾年的融媒戰略也逐步落地,從頂層設計和技術架構分別推進和部署。去年12月12日,北京電視臺正式對外發布BTV生活和BTVi生活雙品牌驅動、多平臺聯動的融媒戰略,六大平臺合作聯盟亮相。

北京電視臺融媒戰略的目標概括起來為“極致內容、極致體驗、極致融合、極致共享”。希望從頂層設計明確電視媒體將不只是內容製作者和發佈平臺,更可以利用其天然的優勢在垂直領域搭建起集傳播、研發、營銷、投資、孵化於一體的全新產業生態,將內容生產力轉化為產業生產力。

基於這一戰略,北京電視臺與新媒體全渠道有機結合,打破地域界限,將傳播效果全面升級,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實時觀看、點播回看、社交購物、城市生活服務等需求,為受眾提供極致的內容和體驗。

目前,北京電視臺開播12套節目、17個頻道,2018年開辦135個欄目,全年播出約14萬小時,頻道數量、節目製作能力、技術水平、經營創收等方面,在省級電視臺均處於前列。

底層技術構建是媒體融合的“地基”

業務層面的目標最終會傳導到承載這個業務的技術系統上,例如上文提到的,媒體內容如何共享?多屏協同如何實現?答案必然歸於信息技術。而一切的出發點,是建設與融媒體業務發展無縫銜接的底層技術架構——對於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融媒體來說,這就如同“地基”。

“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構建基礎資源,包括設施、運轉和管理;然後通過雲架構從工具到流程、資源橫向打通,對新應用場景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支持,這也是媒體融合的基礎。” 畢江指出。

2017年,北京電視臺融合媒體生產雲一期項目啟動,數字化解決方案領導者新華三為北京電視臺提供了基礎架構建設服務,這也是雙方在雲計算領域的第二次合作。該平臺將通過500臺高性能虛擬服務器、110臺包含專業顯卡的虛擬工作站以及1.3PB的音視頻存儲空間,為上層的媒體能力平臺(PaaS)和應用平臺(SaaS)提供強大的計算、存儲、網絡能力以及靈活的資源調度方式。

融媒體底層技術架構,首要前提在於“打通”。以往電視臺媒體採用的是豎井式架構,每個系統資源都被侷限在該系統的邊界之內。在豎井式架構下,每個系統各自對應一個頻道生產節目,不同節目的負載可能產生大幅度變化,但不同系統想要相互支持配合,底層資源調配非常麻煩、甚至無法實現。比如大型的季播節目需要大量的資源,如果遇到系統過載的問題,想要調配到別的系統,會存在操作和工具不兼容的問題。

新華三在雲架構方面的方案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能夠把各自獨立的、縱向的系統進行打通和整合。在雲架構下,底層是資源層,上層為各個垂直形態的業務。底層資源打通後,能夠為上層業務的調配提供非常大的便利,這對媒體在內容方面的融合帶來的改變和優勢非常明顯。北京電視臺是國內最早將雲計算平臺和技術引入媒體生產製作領域的省級電視臺之一,為實現媒體融合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

信息化推動媒介融合,再造流量紅利

由於媒體行業本身有著自己的特殊性,不僅需要結合自身需求,也要考慮國情和政策等因素,因此,通過更專業的技術團隊達成信息化建設目標同樣重要。雙方能夠互相支持、協同成長是合作的基礎。

“在早些年的行業環境中,國外廠商的知名度更高,但國外品牌商務模式相對固定,在應用和支持等層面不是很貼閤中國用戶的特殊情況。尤其對於中國的廣電行業而言,用戶更注重廠商對內部核心生產的支持,廠商不能只提供一個普適性的方案,必須貼近用戶的應用場景,同時還要有發展角度的考慮。”畢江提到。

考慮到自身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北京電視臺在2008年就選擇了與新華三合作,這也是新華三的交換機設備首次大規模在廣電領域應用,這次合作在整個廣電行業內起到了引領作用,開啟了各電視臺與新華三的一系列合作。

北京电视台:融媒体时代,技术创新只有一条路可走

新華三助力北京電視臺核心生產業務逐步上雲

經過近十年的合作,新華三已經是北京電視臺生產系統整個IaaS層(基礎設施即服務)一期建設的集成服務提供者,也是整個基礎資源層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將助力北京電視臺實現核心生產業務逐步上雲,為北京電視臺生產業務全面雲化奠定堅實基礎。北京電視臺的發展需求也促進了新華三對產品的升級換代,雙方經過穩定、持續的合作,雙雙贏得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業務“紅利”。

未來,依託雲平臺,北京電視臺將從三個層面對關鍵業務系統進行全面提升:核心業務的全面轉型、業務範疇的全面拓展、核心業務的持續演進。總體目標是實現多源匯聚、共平臺生產、多渠道發佈、數據運營,實現北京電視臺整體技術體系的全面升級,並最終加快推進媒體融合步伐。

專家觀點

“從技術體系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理念是開放,從單純設備的IT化,到互聯網,再到互聯網+,甚至不久的將來智能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從基礎設施逐步向上層運轉和管理演進的過程。

互聯網思維講究用戶優先,業務主導,技術系統需要支撐業務發展的要求,廣電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技術需要轉型,整個體系定位都需要轉型,這也就需要廠商能夠結合企業特性和應用場景,提供完整全面以及具有發展適應性的整體解決方案。”

——北京電視臺副總工程師畢江

《哈佛商業評論》點評

融媒體時代需要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自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優勢,讓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內容和體驗。未來,這種媒體服務形態將成為廣播電視臺的媒體服務新常態。

而媒體融合的過程更多是多方面資源打通的過程,信息化建設是重要環節,是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信息化的助推下,底層資源、上層管理打通,業務模式豐富可拓展,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